本书作为“外国作家和中国文化”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我主持撰写的《美国:堕落的自由神》(“21世纪世界文化热点丛书”之一,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一样,是主笔负责制下分工合作的产物。全书由我统筹规划,拟定章节大纲后,约请了一些同志参与写作,最后由我统一修改、增删,从总体上进行了从内容到文字的润色及定稿。
参与本书写作的主要是些青年同志,他们热情可嘉,踏实认真,谦逊好学,多能及时完成任务,从而保证了本书的顺利问世。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冒健:“中国形象的正与负”一编的五章,和“哲理和诗美的携手”一编中除开梭罗一章的其他各章的部分内容,及“芦笛悠扬”一章的惠特曼部分;
莫应媛:“哲理和诗美的携手”一编各章的部分内容;徐江云:关于张爱玲、旅美作家群和“文革”“史诗”的三章;李志华:“现代性的亲和力”和“向主流挑战”两章;
汪莹:关于赛珍珠的一章;
陈志娟:关于谭恩美的一章;
阳漪霞:“芦笛悠扬”一章的奥登部分;
陈瑞红:赫西一章的部分内容;
陈爱敏:汤亭亭一章的部分内容。
其中,莫英媛博士在后期核对原文资料和注释方面,出力不少。山东大学博士候选人陈爱敏在资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利用在美访学的机会,根据我的要求,不辞劳苦,搜集和复印了大量必需的文档材料;在这方面,也得到了他的导师王宁教授无私的支持。另外,南通师院的冒健副教授参加过本书早期的筹划。
本书关于梭罗一章,吸收了本人《我心中的缪斯:西方文学经典的现代解读》(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中相关内容的部分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在书末“主要参考文献”中有列举外,引文注释同时也有说明。另外从互联网上还下载了不少参考材料。但限于本书篇幅和体例,未能一一详细罗列,谨此一并向各位学者致谢。
本书所体现和贯彻在各专题的个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是一种区别于一般观点的动态的文化观。对此,希望读者不仅在阅读全书时要细加体会,而且最好事先读一下卷首“代前言”的对话。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对领略全书的要旨有所启迪。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本书定位在雅俗共赏的读物上,但这并不丝毫有损于作者对学术的严谨性的追求。当然,由于水平有限,疏误之处在所难免,热诚希望识者教正。
最后,感谢钱林森先生的激励,没有那份激励,我可能不会承担主持本书的写作,因为我的初衷——这初衷至今未变——是想赶紧写出我最想写的书。也感谢责编哈若葱女士,我相信她的才情和能干是参加本丛书写作的各位主持者均深有体会的。而这,正是保障丛书的各个分册得以尽早和广大读者见面的重要条件。
张弘
2001年10月8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