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纸张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中华文明传承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纸的发明
“纸”,原本是书写载体的泛称,后来才专指用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写材料。在纸张发明之前,商周时代主要以甲骨、铜器记事,春秋战国之际,竹简、缣帛逐渐取而代之。汉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雄厚,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考古发掘陆续发现西汉时期的纸张,都证明纸张的发明是在西汉。1986年,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残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可以证明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用于绘写的纸。至西汉末年,造纸术已经相当成熟。新疆民丰东汉墓曾出土揉成卷的纸,说明当时造纸术已经传到西域地区。纸的发明虽然在西汉,但在整个西汉时期,书写纸的用量还是很少;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则极大地推动了纸张质量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大规模的拓展。
■蔡伦改进造纸术
和帝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并不亚于纸张的发明。蔡伦(?~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和帝时曾担任主管宫廷御用器物的上方令。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类纤维造纸的经验,利用宫廷作坊的财力、物力进行试验,改进造纸术。蔡伦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造纸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出植物纤维纸张。蔡伦向和帝进献纸张,受到和帝赞赏,“自是莫不从用焉”,天下流行“蔡侯纸”。东汉末年,有个叫“左伯”的造纸名匠,又进一步推动造纸术的发展,“左伯之纸,妍妙辉光”,正可见古人对“左伯纸”的推崇。造纸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为全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这种书写纸张的改进、推广之后,其他书写载体逐渐被取代而消声匿迹。
■伟大的发明—造纸术
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中国已发明了造纸术,且多为麻纸。西汉时期选择以麻为原料造纸,是因为人们早已掌握了麻的脱胶、柔化、漂白等工艺技术,使生硬的麻皮变为纤维,可用于纺织:麻纺织前期的重要工艺“沤麻”可作为造纸技术的借鉴;斧和碓可作为切断长纤维的刀具和打烂纸浆的工具。这些相关的工艺和工具都为汉代造纸的发明提供了物质条件。
通过对西汉纸的研究和对现存的传统造纸工艺的考察,汉代造纸工艺的流程主要为:
1.浸沤。使麻皮变软,易于除去外皮和杂质,同时使麻皮得以初步脱胶。
2.切碎。使麻纤维变短,便于舂捣和形成纸浆。
3.灰水浸泡,也称浆灰。麻料在碱的作用下易于脱胶和分散纤维,还有漂白的作用。
4.舂捣。碓打的麻料纤维形成帚化现象,增强纸的牢度。
5.洗涤。洗漂掉灰浆和杂质,增加纸的洁白度。
6.打槽。纸浆放入加水的纸槽,以打槽木棒将纸浆打匀,使纸浆纤维均匀地漂浮在纸槽中。
7.抄纸。用抄纸模框在纸槽中将纸浆抄起,使纸浆均匀地滞留在抄纸模框上。
8.晒纸。将留有湿纸模的模框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
9.揭纸。将晒干的纸从抄纸模框上撕下。至此,一张麻纸就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