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对中原财富的觊觎,匈奴向南迁移,侵扰汉朝的控制区域;汉为了保护农业文明区域,进而实现天下一统,也积极向周边地区扩张。双方战争与和平并存,交流与融合共生。
■匈奴崛起
秦末之际,群雄逐鹿,争斗不已。此时此刻,长城以北的匈奴,也出现了王位更替。冒顿原是头曼单于指定的王位继承人,但后来头曼单于又有子嗣,所以想废掉冒顿,立少子为继承人。于是头曼单于便送冒顿到大月氏作人质,紧接着发兵攻打月氏,想激怒月氏,杀掉冒顿。冒顿在紧急关头逃归匈奴,头曼单于见他身材强壮,杀了可惜,于是就任命他为万骑将领。冒顿当上万骑将领后,平时练兵,便以鸣镝为号令,规定“鸣镝所射,不射者斩之”。他鸣镝射自己的马,将不服从命令的将士统统斩杀;后来他又鸣镝射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又将不服从命令的将士全部杀掉。这样,没有人敢不听从号令、不服从指挥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顿在跟随父亲头曼单于狩猎的时候,忽然鸣镝射向头曼单于,众将士不敢抗命,头曼单于顿时被乱箭射死,冒顿遂自立为单于。他率众东征西伐,灭东胡,驱月氏,降服楼烦等部,控制河西、西域诸国,并占领河套地区,建立了一个东自辽东,西逾葱岭,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长城的强大草原汗国。
■白登之围
汉朝初年,强盛的匈奴不断攻扰汉朝北方郡县,掠夺人口和财物。高祖七年(前200),刘邦借着平定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叛乱的余威,亲率大军征伐匈奴。当时,刘邦听说冒顿在代谷(今山西代县雁门山北)驻扎,想乘胜进军,于是先派人侦察匈奴虚实。冒顿单于将精锐士兵、肥牛壮马隐藏起来,以老弱病残之人和少量牲畜为诱饵。刘邦不听谋臣劝说,刚愎自用,贸然脱离主力率军前行,结果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达7天之久。后来,刘邦听从陈平计策,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相当于皇后),才得以脱身,至平城与汉军会合。经此一役,刘邦认识到还没有实力可抗击匈奴,只能忍辱含垢,等待时机。他采用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把宗室之女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馈赠大量的丝织品、酒食给匈奴,并与匈奴互通关市,以减少其侵扰。但“和亲”政策的作用不大,匈奴仍是不断侵扰,有时烽火警报竟逼近首都长安城。
■马邑之谋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家实力大大增强。没有天灾人祸时,百姓家给人足,官府仓廪充实。同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削弱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汉政府能够有余力对外反击匈奴。武帝即位几年后,认为再也不能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必须以武力对付匈奴,才能一劳永逸地解除北部边患,求得边境的安定。元光二年(前133),汉军于马邑(今山西朔州)附近设下埋伏,企图一举歼灭入侵匈奴。匈奴人发觉汉军计谋,中途撤退,汉军无功而返。自此,汉朝与匈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汉军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将领,如“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等。他们精忠报国,留名青史,广为后人所传颂。
■昭君出塞
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秭归)。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女选入宫中。相传入宫后的女子,很少能见到皇帝,而由画师画出她们的相貌,备皇帝挑选,所以宫女都竞相贿赂画师,让他把自己画得漂亮一些。昭君不肯行贿,画师竟生报复心理,不如实画出昭君的本来容貌。昭君因而迟迟不受赏识,未曾见过皇帝一面。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们都不愿背井离乡,远嫁匈奴。昭君前思后想,决定嫁给单于。单于见昭君年轻貌美,楚楚动人,心里欢喜无限。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长安,冒着刺骨寒风和扑面风沙,千里迢迢,出塞和亲,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宁胡”阏氏。汉朝为了庆祝汉匈和亲,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竟宁”,取边境安宁的意思。昭君出塞,极大地推动了汉文化在匈奴的传播;此后匈奴与汉在很长时期内维持和好相处的局面,汉朝边境得以安定,以至于“三世无犬吠之声,庶黎无干戈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