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山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的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家的孩子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一个营生(工作),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就在这时候,他竟然又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城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母亲见状,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上完高中,他考上了西北大学。他的人生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毕业了,回老家教教书,或许一辈子就这样没有波澜地过完。然而,大二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那时,学校开办了一份自己的报刊,有一个副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的副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稍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很多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许多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当地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当地的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这个人就是贾平凹。
智慧心语
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92年创办《美文》杂志并兼任主编。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著有小说集《野火集》、《天狗》等,长篇小说《废都》、《怀念狼》、《秦腔》等。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唱高调的性格,也是他赢得读者的方式之一。在他的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也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