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哇哇”地叫着,人们到处驱赶它;口无遮拦地随便倾诉,人们也会远远地离开你。
俗话说得好:敏于事,慎于言。语言只是沟通和表达的工具,说得适当才是硬道理。只凭一时之快就信口开河,喋喋不休,只会令别人感到厌烦,最终吞下苦果。
小王已经30岁了,俗话说“三十而立”,小王到了该成家的年纪,而他依然单身一人,所以父母常常催促他。
父母托人给他介绍了个对象,让他们在周末的时候见一次面。周六这天,小王收拾利索便出发了。到了约定的餐厅后,小王发现对方已经到了,便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起床有点晚,所以来迟了。”对方很体谅地笑了笑,两人就算是正式见了面。
服务员为他们点完餐之后,小王便主动地介绍起自己的情况。他说了自己的学历、工作情况、个人爱好,而对方就一直微笑着倾听。小王说完以后,对方慢慢地说:“我感觉你很优秀啊,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是单身呢?”小王苦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啊,我感觉自己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可不知道为什么感情总是不顺利……”小王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向对方历数自己交往过的几个女朋友。每一个女朋友他都挑出了几个毛病,然后总结说是缘分不到,所以才没有碰上让自己满意的。对方听着小王的诉说,只是淡淡地回应。吃完饭后,两个人礼貌地互道再见。
小王回到家时,父母问他感觉怎么样,他皱着眉头说:“我对她感觉不错,但是她一直听我说话,也没发表什么意见,我看不出她到底是怎么想的。”父母没办法,只能通过介绍人探听一下女方的意思。第二天,介绍人打来电话说:“唉,女方觉得小王人挺优秀的,就是觉得性格上合不来,她觉得小王太挑剔了,说了那么多,每个交往过的女孩子似乎都有不少毛病,像他这样很难找到满意的对象。”最后,介绍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家小王啥都好,就是太能说了,以后再谈对象可要注意点啊。”
很多年轻人喜欢侃侃而谈,小秘密、个人喜恶都不懂得保留。所谓言多必失,尤其是跟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容易祸从口出。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杨修自恃聪明,往往口无遮拦,在曹操面前一再显示自己,曹操对他很是忌恨。
一次,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在斜谷界口被困住,进退两难。就餐时,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不禁有感而发。这个时候,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惇传令众官,让大家都称“鸡肋”。杨修作为行军主簿,见上面传下“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后,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你为何要收拾行装呢?”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了。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而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我断定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动手收拾行装。于是,军中的诸将领都开始准备回去。曹操听说后,大怒,传来杨修:“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随即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杨修的才学智慧的确令人佩服,但是他说话不注意分寸、不注意对象,最后招致杀身之祸,令人惋惜不已。现今社会,也有很多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的人,一方面是因为个人机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跟其沟通能力不无关系。
会说话很重要,慎言谨行更重要。要记住:话多无益,适当控制好嘴巴,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