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蚊子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伴随我们成长的古诗童谣如今正被孩子们如此恶搞,有人担忧,有人愤怒,有人痛心,有人叹息,有人不理解,也有人宽容,认为大人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而我觉得,儿童恶搞古诗童谣,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大人。
反思一:儿童恶搞古诗童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儿童恶搞古诗童谣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以下三点:
(1)孩子们的模仿心理。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棣云就这样认为:“这些词句绝大多数都是大人创造的,小孩子主要是在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因为好玩,因为词句很有韵律,所以他们就会很喜欢,会主动地去学,但未必知道这些语句的真正含义。”
(2)孩子们的恶作剧的心理。一些恶搞古诗童谣是小学生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真实写照,比如“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道出的都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这些童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情。孩子们改编的童谣里,可以窥探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事实上,这正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情绪表现,隐含着对童年生活的不满意。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恶搞”古诗,便是孩子们这种不满情绪的发泄途径之一,目的只是为放松神经罢了。
(3)目前适合孩子们的诗歌、童谣过少。恶搞古诗童谣之所以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好的童谣不多,新编的童谣大多缺乏形象性的语言,内容幽默、生动有趣的较少。除了恶搞的童谣,小学生中现在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校园童谣。
反思二:儿童恶搞古诗童谣也是一种创作。
如果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儿童恶搞古诗童谣也是一种创作。虽然这种创作,是不怎么积极的,是有点“灰色”的,长期诵唱,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我们老师给予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多创作一些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歌谣,创作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行了。在儿童习作和创作方面,我们大人要有正确认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多鼓励,少指责;多支持,少呵斥;多宽容,少棒杀。与其培养一个没有什么话要说的“木偶”式听话的孩子,还不如培养一个有鲜明个性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
“孩子有创新精神,大人应该高兴才对。”我始终这样认为,儿童恶搞古诗童谣,尽管诗词名句被改得面目全非,我们也不该粗暴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应顺势引导,挖掘孩子的创作潜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儿童恶搞古诗童谣,应该属于孩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范围,也是应该“引导”和“鼓励”的。儿童会恶搞古诗童谣,至少说明他们在“关注现实”,在“表达真情实感”,这总比什么感情也没有来得强,总比对现实不闻不问对现实视而不见来得好。“真情实感”的表达,是一切创作的前提,我们应该对儿童多一些理解,再多一些理解,我们应该宽容些,再宽容些。说不定,就在这些恶搞古诗童谣的儿童中,将来会诞生我们中国的大诗人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