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支鸟类专家考察队在哥伦比亚一位年轻的自然生态工作者汉斯的陪同下,来到佛朗卡斯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要弄清一种名叫“米利”的鸟是怎样过夜的。
抵达目的地后,考察队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作为观测点。过不多久,远处忽然响起“呼呼呼”的风声,半空里升起黑压压一片乌云。抬头仔细望去,黑云竟是成千上万只小鸟聚成的。
这时,已是夕阳西下,米利鸟各自停落在大树的枝条上。只见它们浑身灰白。弯弯的嘴喙像铁钩,弯弯的尾巴像只锁环。它们吱吱喳喳地叫唤着跳来跳去,转眼间站成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一棵树上差不多有五六百只。大约过了两分钟,最先飞落在枝条上的一只年轻强壮的米利鸟左右望望,便“扑”的一声飞到另一棵树的枝丫上打了一个转,随后把尖喙挂了上去。随即第二只跟着飞过去,把尖喙挂在第一只的尾巴“锁环”上。就这样一只又一只地移位,一只又一只地飞落、挂连,很快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倒挂着的鸟的“辫子”。
接着,“辫子”呼的一声全都张开翅膀,像荡漾的秋千,越摆越高。当摆到够得着另一根树梢时,最下面的那一只米利鸟便把尾环挂上去,这时另外枝条上的米利鸟也在荡秋千。
不多久,在两截树丫上,一条条“辫子”连结成一根很粗很长的鸟“辫子”。之后,所有鸟的翅膀又一下子张开,相互交替,编织成一张两头窄,中间宽的“吊床”。
天暗下来了,此时站在最末排的几十只年老的米利鸟看到“吊床”搭好后,才拍拍翅膀,在一片欢叫声中,挨个飞进“吊床”
随着一阵猛烈的山风吹过,响起一阵“咯咯”声。皎洁的月光下,只见“吊床”两边开始往中间聚拢,形成一只荷包口袋。老米利鸟们一个个睡在这个巨大的“鸟袋”里,又暖和又柔软。
一个考察队员看着这神奇的鸟,问汉斯:“如果遇上狂风暴雨,年轻的米利鸟也不肯离开吗?”
汉斯说:“我们测定过,一只小小的米利鸟,尖喙和尾环可以承受2000克重的物体。”
米利鸟真是名副其实的敬老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