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
当军事发展势头受到阻碍,地形受到限制之时,攻取邻近的敌人对己有利,而攻打远处的敌人则对己有害。烈火向上燃烧,洪水向下奔流,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莫不如此。
【计名由来】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约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左右,范雎避难,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宾之礼相待,向他长跪而三问计。当时,秦欲一统天下,范雎在分析了秦王对外政策的失误之后,给秦昭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强大。秦昭王开始图谋并吞六国,统一中国,但在策略中却实行近交远攻的办法,准备联合并越过韩、魏诸国而远征地处东海之滨的强齐。范雎认为秦昭王这样做是失策。他说:“齐国国力强盛,离秦国又很远;出兵攻齐,还必须经过韩、魏诸国。若出兵少了,则不能给齐国造成致命的伤害;出兵多了,劳师远征,又会给秦国自身造成大的损失。我猜想大王的意思是想让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的军队全体出动吧!但这样做,韩、魏两国会同意么?何况即使秦国打赢了,你也无法得到齐国的土地。因而不如反过来,远交近攻,派遣使者主动与相距较远的齐国结盟,而首先攻战身边的韩、魏诸国。这样,灭一国就可得一国的土地,秦国就会越战越强大,大王的霸业就可以很快实现了。”秦昭王采用了范雎的建议,把“远交近攻”作为秦逐步并吞六国的基本国策,最终达到了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的目的。
【古今战例】
郑宋争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如此混乱的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策略,夺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
当时,郑国与邻近的宋国、卫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随时面临着被两国夹击的危险。
于是,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较远的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更远的实力强大的齐国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都东门围困了5天5夜。虽未攻下,但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两国。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进攻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权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国重修旧谊。宋国当时请求齐国出面调停与郑国的关系,郑庄公又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又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3国大军很快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的宋国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如此一来,郑庄公大肆扩张,霸主地位便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