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注释”饔(yōnɡ):早饭;飧(sūn):晚饭。
“译文”如果家庭和和睦睦,开开心心,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生活困难一些,但在精神上也有高兴的事情可以共享。
“解析”朱柏庐提出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会有家庭的欢乐,有天伦之乐。《论语》也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和谐,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与弟子们制定的戒律——“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合同均。
五代时,有个人叫张士选,从小父母就过世了,长辈中只有叔父一人,靠着他的叔父养育他,他祖父遗留下来的家产从来都还没有分拆过。叔父有七个儿子。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叔父对他说:“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们把你祖父遗留下来的家产一分为二,你一份儿,我一份儿,你觉得怎么样?”
张士选说:“叔叔家有七个儿子,因此应当分成八份。”叔父坚持不肯这样分,张士选也坚持不肯那样分。他愈让愈厉害,因此他的叔父也就答应他了。这个时候张士选还在书馆里读书。有一个看相的,偶然走到书馆里来看见了张士选,就指着张士选对书馆里的先生说:“今年高中状元的,一定是这位少年。”考生们听到这话都大笑不已。相士说:“做文章的事情我不懂,但这位少年脸上充满了积大阴德的气象,所以我敢断定他必中状元。”同年,张士选进京赶考,果然中了状元。
《大学》里面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之家就能和顺,和顺便能生财,而和顺的基础又在于孝悌,《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孝能够使天下都和顺,上下都无怨,更何况是一家。所以,以孝治家,就家门和顺了。以孝治天下,就天下和顺了,就是和谐世界。看到张士选一家,他对叔叔如同对父亲一样孝顺,叔叔对他也如同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慈爱,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基础还在于孝悌。
在《德育古鉴》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浙江昌化有一家姓章的,兄弟两个人都没有儿子。于是这个哥哥就去抱养了同族的一个小孩当儿子,希望有香火延续。不久,这个哥哥也有了自己亲生的儿子,于是弟弟和弟媳妇就向哥哥请求说:“哥哥,您现在已经有了亲生儿子了,可不可以把您抱养的这个儿子送给我们?”哥哥把这话告诉了妻子,这妻子就说了:“我们没有儿子的时候,要抱养人家的儿子。自己有了儿子又抛弃了人家的儿子,别人会怎么样看待我们?这属于不义。况且新生子还不一定能够保得住。”所以还是保留这个抱养的孩子。可是弟弟就请求,因为想到哥哥这一家养两个儿子不容易,他要帮助哥哥抚养一个抱养的儿子。结果嫂嫂就说:“这样吧,为了不违背弟弟和弟媳的心愿,我们宁愿把亲生的儿子给你们。”这个弟媳当然说:“这不敢当。”嫂嫂就说了:“这个孩子固然是我生的,但是我们同族的儿子,不也如同儿子一样吗?怎么可以有分别?”
我们看到这一家人,兄弟之间、妯娌之间,能够这样地和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后来,这家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进士,又都为父辈生了两个孙子,而且全都考上进士,也就是出了六名进士,这才真正像古人讲的,以和为贵。
“原文”国课①早完,即囊橐②无余,自得至乐。
“注释”①国课:国家的赋税。
②囊橐(nángtuó):口袋。
“译文”不欠国家的租税,即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心里也自得其乐。
“解析”“国课”是指百姓应当上缴给国家的租税。早完成国家的钱粮课赋,不欠租税,没有了思想负担,即使口袋里没有盈余,身无分文,自己心中也能自得其乐。这句话的要旨是告诉人们要营造一个和顺欢乐的家庭;同时更不能忘记国家,有了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幸福感自然随之而来。
中国是农业古国,几千年的国家财政主要来自农业税收,哪怕是读书人也要耕田种地,叫耕读传家。耕地则必须交农税,这是每个人都要尽的义务。无国则无家,个人的家是小家,国家才是大家。只有国家好了,老百姓才能好。抗战时国破家亡,小家再好也只得颠沛流离,所谓“既处覆巢焉得完卵”。打烂了的鸟巢中还有完好的鸟蛋吗?所以纳税是每一个公民都要做的事。把税交了心安理得,即使自己口袋里所剩的钱粮不多,心中也是很快乐的。这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随时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中,而不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税收是国家对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有了稳定的税收,国家才能拿这些钱去办教育,搞福利。所以,个人交税就是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家是每个人的依靠,国是每个家的依靠,个人想生活得幸福必须家庭和睦,家庭要兴旺必须国家富强。
纵观历史,民富是一个很悠久的愿望。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不富则国不强的提法。把“民富”与“国强”放在一起,大约出自汉朝历史学家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他把“民”放在“国”的前面,把“民富”放在“国强”的前面。荀子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富国必要先富民,只有国民富裕,才有税收充足、需求旺盛,进而国力强劲。民富是国强的基础,民穷则是国衰之先兆。古人的头脑很清醒,这是真正的以民为本。只有这个顺序才能够使民众平安、价值体系安稳。反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朝代,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无不是采用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一个成熟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