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学生,我们受到爸爸妈妈的宠爱、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关心。爸爸妈妈、老师与同学是我们交往的主要对象,在与爸爸妈妈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我们学习各种知识,丰富自己;而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学习如何结交朋友,分享喜悦。他们一起为我们展开了开阔的人际交往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天地。
什么样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样的风格
虽然我们同爸爸妈妈朝夕相处,但你真正了解知道怎么样正确地和爸爸妈妈相处吗?
我们和爸爸妈妈的交往叫做亲子交往,包括爸爸和子女的交往、妈妈和子女的交往。亲子关系是我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很大。
就像一块没有被雕琢的玉,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一个雕塑家一样,期望按自己的理想将我们塑造成他们想要的形状,在我们身上他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以至于有时候忘了我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爱好。不同的爸爸妈妈,在雕琢这块玉石的时候与不同的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养育风格①——
(1)权威型
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很关心他们,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在需要的时候能给他们及时的温暖贴心的回应和及时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对他们又提出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遵守的明确的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关爱同学等等。这些要求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不是从爸爸妈妈自身的喜好出发的,因此是理性的、一贯的。同时,这样的爸爸妈妈还会向孩子解释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讲解这些要求的具体含义,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这样的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关系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对孩子而言,觉得爸爸妈妈可亲可敬、可信可依,对爸爸妈妈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就具有有很高的威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这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称职的家长。
(2)专制型
有的爸爸妈妈对孩子控制得很严,与权威型爸爸妈妈相比,他们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这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就不是从传统的文化出发,更多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他们也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讲这些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果是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的爸爸妈妈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我们可以想见,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对事不满、退缩、焦虑,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
(3)纵容型
所谓纵容型,就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袒护。他们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些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放纵孩子,好像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纵容的爸爸妈妈养育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脾气暴躁,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而且自控能力很差,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探索精神进取心。
(4)忽略型
还有一种爸爸妈妈,他们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追名逐利,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由此产生很多行为问题,使孩子的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个说法叫做“父慈子孝”,是说爸爸妈妈要慈爱地对待孩子,而孩子要孝敬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我们判断爸爸妈妈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爸爸妈妈是否关爱我们,二是爸爸妈妈对我们是否提出要求。既关爱我们,又对我们有要求的爸爸妈妈,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爸爸妈妈;对我们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爸爸妈妈;关爱我们,但对我们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爸爸妈妈;对我们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爸爸妈妈。
亲爱的同学,仔细观察一下爸爸妈妈对你的教养方式,看看他们属于哪一种呢?
什么样的心理不愿和爸爸妈妈交流
(1)过分依赖的心理
“案例”忙碌的爸爸妈妈
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每天工作都很忙。小明小的时候,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爸爸妈妈有时还会问一下,可是等到了小学的时候,他们基本上就不太管小明了。每当小明遇到什么事情,听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自己做”。与别的同学相比,小明常常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甚至怀疑他们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妈妈……
相信有不少同学都有小明这样的感觉,觉得爸爸妈妈不关心我们甚至怀疑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当然,更多的同学是抱怨爸爸妈妈过分关心自己,仿佛自己是笼子里的小鸟。但是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孩子认为自己缺少爸爸妈妈的关爱呢?
我们一点一点,由一个小小的婴儿长成现在的小学生,我们的身体一天天长高,而我们的思想也一天天成熟。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我们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会对爸爸妈妈的管束产生反抗的意识。
一方面,强烈地反抗爸爸妈妈的控制,要自己说了算,如果爸爸妈妈问得太多,太过关心,心里烦得很。这种心态使我们与爸爸妈妈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困难。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爸爸妈妈这样感叹吧:“唉,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管了。”而另一方面,我们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无法自己解决。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还缺乏独立的条件。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己真的应付不了,时不时得向爸爸妈妈求助,从心底里还依恋着我们的爸爸妈妈。于是一旦真地遇到像小明的爸爸妈妈那样,真的给你充分的自由与自主,受管束的烦恼消失了,却增添了无助的失落,甚至怀疑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这就是对爸爸妈妈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案例”陪读家长
一项对670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家长陪读,36%的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小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我们是四点半到六点半外公外婆陪读,晚饭后由我和老公接管继续陪读,反正是全家围着她转!”
“不该叫陪读,简直应该叫陪绑。不陪的话,小囡不知道要做到夜里几点睡觉!”一位五年级家长说,临近小升初,小囡的作业越来越多,本已放弃的陪读生活又重新开始。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做出来,还要爸爸妈妈帮助批改。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地插手监督容易导致过分依赖爸爸妈妈,不利于能力的发展,造成分数高的假象,学习能力的发展要靠我们独立思考来完成。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分照顾,很容易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特权”。父辈们的娇宠使孩子易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性,这种懒惰性其实就是过分依赖。过分依赖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家长所说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不爱独立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
爸爸妈妈的过分照顾或关心,以及错误的教育方法都是我们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联想到前面我们讲过的专制型与纵容型的爸爸妈妈:纵容型,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爸爸妈妈;专制型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爸爸妈妈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生活学习处处依赖爸爸妈妈老师。主要表现如下:
缺乏自信,这样的同学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遇到任何事情都愿躲在爸爸妈妈身后。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解决问题,关键时刻无法自己作出决定,总是寻求爸爸妈妈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爸爸妈妈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2)代沟心理
“案例”现在的同学录
儿子小学快要毕业了,班里流行起了“同学录”。吃晚饭时,儿子向爸爸妈妈说起赠言中的幽默:希望你成为“神童”,成为我们的“偶像”。爸爸妈妈听了,没觉得什么好笑,儿子见他们没反应,眉头一皱说:“连这都不知道?”“神童就是神经的儿童”,“偶像就是呕吐的对象!”儿子拍拍妈妈的肩膀说:“怎么样,老妈?这些话在我们学校是很流行的,是一种时髦!”看着儿子得意的样子,爸爸说:“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面对这样的“代沟”,做妈妈的进行了适时引导:“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想法。人生每一个阶段对事物的看法都不会相同,等过上几年,你再看‘同学录’上的话,想法一定有不同,到时我们再谈好吗。”时代不同了,爸爸妈妈与孩子的想法一定会有所不同,有些爸爸妈妈看不惯的东西,觉得孩子的“赶时髦”就是品德败坏,而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老土,什么都不懂,大惊小怪。矛盾就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只要爸爸妈妈尽量去理解孩子的一些正常举动,代沟自然就会消失了。
没有任何一个爸爸妈妈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我们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爸爸妈妈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爸爸妈妈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爸爸妈妈机会呢?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长期处于爸爸妈妈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可是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对爸爸妈妈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爸爸妈妈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检查,可这并没有错啊!
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爸爸妈妈一代和子女一代人不同的思想,但是爸爸妈妈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爸爸妈妈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爸爸妈妈,这公平吗?
(3)攀比心理
有这样两个故事:
“案例”买手机
小兵是深圳福田小学的男生。与一些爸爸妈妈经商的同学相比,小兵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爸爸妈妈每月收入除了供住房按揭外,用于生活的支出并不宽裕。但为了让唯一的宝贝儿子快乐,夫妻俩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宁肯自己省吃俭用。
看到班上有不少同学用上了手机,小兵也向爸爸妈妈提出要求,希望买一部彩屏手机。爸爸妈妈起初没有答应,担心他每天玩手机会影响学习,但看到儿子期盼的眼神,妈妈心软了,答应小兵在期末考试进入班里前十名,就送他一部手机。
今年1月中旬,小兵的初三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兴奋地拿着成绩单向妈妈讨奖品:“我考到全班第8名,你们赶紧给我买手机吧!”为了兑现诺言,小兵妈妈于当天晚上下班后赶到商场,花1500多元给儿子买了一部三星牌普通款手机。
当她风尘仆仆赶回家将手机送到儿子手上的时候,妈妈的心凉了。儿子看着那部白色的普通款三星手机,眉头皱了起来:“怎么不是彩屏的?这种老款手机已经被淘汰了,你怎么还给我买呢?”妈妈安慰他说:“虽然显示屏小了些,但毕竟是名牌货,质量还是不错的。”儿子把手机扔在桌子上,满脸不高兴地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你说好你用吧,我不用。”
小兵很生气,连晚饭都不肯吃。晚上,爸爸回来了,耐心地劝儿子要多为大人着想。没想到,爸爸的话没说上两句,儿子情绪激动起来:“我为你们着想,你们怎么不为我着想?班上的同学几乎都用上了手机,可你们就是不给我买,好不容易同意买了,还提出什么要考进前十名,现在我好不容易考进前十名了,你们却给我买那样破的手机!”小兵越说越激动,最后竟委屈得大哭起来。
从此,小兵有很长一段时间对妈妈不理不睬,并明确表示:“长大挣钱也不会给妈妈花。”给儿子买手机却买出了儿子的一肚子气恼,妈妈十分无奈,连叹:“做人难,做爸爸妈妈更难。”
“案例”卖菜的爸爸妈妈
小丽是一位女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班主任老师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印象不错。唯一令老师感到奇怪的是:老师教了她几年,从未见到过她的家长。每到开家长会时,她总会找各种理由为爸爸妈妈请假。毕业考试结束后,班主任老师找她谈了一次心,方知这个看上去懂事的“乖女孩”对爸爸妈妈却有着那样冷漠的一面。
小丽的爸爸妈妈在南山菜市场摆摊,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但收入依然有限,抚养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显得有些穷困。小丽是家中的长女,弟弟比她小两岁。为了让两个孩子读好书,爸爸妈妈省吃俭用,每天中午常常为了省钱而只买一盒最便宜的盒饭,爸爸吃大半盒,妈妈吃小半盒。然而,只要小丽和弟弟要钱买书本之类,他们都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尽管每天忙碌不堪,但妈妈从来舍不得让女儿或儿子做任何家务。夫妻二人都希望一双儿女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免得以后再吃爸爸妈妈没文化的苦头。
这对夫妻对儿女之心赢得了周围人的一致好评,可就是得不到女儿的感激。去年春节,妈妈拿出200元钱,包了两个红包给儿子和女儿。儿子接过红包后,高兴地向爸爸妈妈道了一声“谢谢”,可女儿接过红包后却一言不发。妈妈提醒她说:“爸爸妈妈挣钱多不容易,你怎么连声谢谢也不讲呢?”小丽不高兴地回敬道:“我们班同学的过年红包都有几千元,我只收这么点钱,还说什么谢字!”
最令小丽妈妈伤心的是冒雨接女儿的那一次经历。那天晚上6点多,由于天降大雨,妈妈想起女儿上学时没带雨伞,便把菜摊交给丈夫,自己拿起雨伞向学校奔去。在暴雨中等了二十多分钟,妈妈终于见到了与同学同撑一把雨伞的小丽走出校门。她高兴地向女儿招手,可女儿的眼睛从妈妈流着雨水的头上掠过,脚步却没有停下,与那位同学一起钻进了等在路边的本田轿车。望着载有女儿的那辆轿车飞快离去,妈妈默默地站在那里流泪,雨水伴着泪水,在妈妈的脸上流淌。
当班主任老师问小丽为何不理冒雨前来给自己送伞的妈妈?小丽这样回答:“她以为来给我送伞我会感激她,可她有没有想过,我如果跟她一起撑伞回家,我的浑身上下都会被淋湿!”
同学们,上面这两位同学与爸爸妈妈的沟通遇到的障碍就是明显的攀比心理在作怪。手机对我们小学生而言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要求爸爸妈妈买很贵的手机,那肯定是过分的要求。小丽不让她的爸爸妈妈来接她,主要原因是不想让同学知道她的爸爸妈妈是卖菜的,社会地位低下,这种从小养成的尊卑观念、攀比心理不革除,会让她在今后的人生中到处碰壁。
与爸爸妈妈交朋友很简单
明白了上面我们和爸爸妈妈交流中的心理障碍,我们就该知道和爸爸妈妈交流其实很简单。
(1)多自己作决定
凡是我们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能够自己完成就要自己完成,不能因为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而处处依赖爸爸妈妈,从而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有了独立性,我们就会逐渐自己作主,摆脱对爸爸妈妈的过分依赖,与爸爸妈妈的交流沟通就会更加顺畅。
(2)要树立自信心
我们经常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特点,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在我们失败的时候批评我们,但即使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灰心丧气,而应激励自己鼓励自己,比如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成功已在等待着我!”“只要勤动脑、多努力,我的成绩一定能上去!”等。如此下去,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并怀着必胜的信心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3)要努力缩小代沟
要走近爸爸妈妈,亲近爸爸妈妈,努力跨越代沟,与爸爸妈妈携手同行。爸爸妈妈的年纪比我们大,在对待一些新鲜的事物的时候会比我们小心许多。时代迅猛发展为爸爸妈妈带来了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爸爸妈妈、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爸爸妈妈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爸爸妈妈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爸爸妈妈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子女要体谅、关心爸爸妈妈,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爸爸妈妈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但是,爸爸妈妈的首要责任是养家,而子女的社会任务是学习。在代沟问题上,爸爸妈妈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大多子女在关心爸爸妈妈、尊重爱戴爸爸妈妈、承担家庭责任上做得远远不够。
(4)主动与爸爸妈妈沟通商量
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我们就能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意见。
平时我们一定要平心气静地和爸爸妈妈沟通,最好是能把爸爸妈妈看成自己的好友。发生了争执的话,要先想想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没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对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自己反省改正错误;如果是爸爸妈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要与其争吵,要坐下来与爸爸妈妈沟通一下,相信爸爸妈妈也会接受你的看法。而且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双方都要冷静,因为烦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爸爸妈妈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人与人之间,是“以心换心”的,我们与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做到诚恳地和爸爸妈妈说出我们希望他们怎么样,我们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找个轻松的时候,与爸爸妈妈交心吧。在说明时,也许会产生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觉得我们是小孩,对我们的想法不屑一顾。这时,千万不要和爸爸妈妈发生争吵,因为他们是长辈,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这时你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来与他们说。你也要在与爸爸妈妈谈心时,了解爸爸妈妈的想法,说出他们让你费解的地方,你也要力求理解爸爸妈妈的内心。只要你们双方互相坦白,互相交流思想,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不能交流的。
(4)把握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要领
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爸爸妈妈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赞赏爸爸妈妈,交往起来无烦恼;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帮助爸爸妈妈,交往起来无障碍;在家庭交往中,与爸爸妈妈不必太计较。即使爸爸妈妈错了,也要原谅,不必争个高下输赢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