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用自己无限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取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改善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水在农业生产以及工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可以灌溉农田,农田水利的运用又大大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用水者的经济效益,或减少劳动力和动力消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却又常常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地污染水环境。所谓破坏容易,恢复难,在中国北方,水的供需矛盾已经日益突出,各种水问题日益暴露。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呢?
水资源合理利用,我们应该首先从基本策略进行思考。水资源变化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候、自然的变化,我们应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一方面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所谓的人定胜天。
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开发一些非传统的水源,比如城镇的水源、围田水、再生水,甚至于海水的利用也非常重要。
再者,就是利用水的循环经济方式,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土壤水、降水、植物水、地下水、地表水“五水”不断地循环,然后进入社会系统,例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等。
水利发电是研究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等技术经济问题的科学技术。水力发电利用的水能主要是蕴藏于水体中的位能(落差)。要将水能转换为电能,需要兴建不同类型的水电站。它是由一系列建筑物和设备组成的工程措施。建筑物主要用来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头,并以水库汇集、调节天然水流的流量;基本设备是水轮发电机组。当水流通过水电站引水建筑物进入水轮机时,水轮机受水流推动而转动,使水能转化为机械能;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经过变电和输出配电设备将电力送到相应用户。水能为自然界的再生性能源,随着水文循环重复再生,水能与矿物燃料同属于资源性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后称为二次能源。水力发电建设则是将一次能源开发和二次能源生产同时完成的电力建设,在运行中不消耗燃料,运行管理费和发电成本远比燃煤电站低,经济而科学。水力发电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不排泄有害物质,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水力发电所获得的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
现在世界上已建的绝大多数水电站都是利用河川天然落差和流量而修建的水电站。这种水电站按对天然水流的利用方式和调节能力分为径流式和蓄水式两种;按开发方式又可分为坝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和坝-引水混合式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水电站。而潮汐电站由于造价昂贵,尚未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其他形式的水力发电,如利用波浪能发电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为实现不同类型的水电开发,需要使用水文、地质、水工建筑物、水力机械、电器装置、水利勘测、水利管理、水利规划、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经济学和电网运行等方面的知识。
我国水利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呢?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低,便于进行电力调节,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在全球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普遍优先开发水利发电大力利用水能资源。
中国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45亿千瓦,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率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提高到25%。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带动了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三峡机组全部实现国产化,迈出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可喜一步。小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小水电行业技术输出国之一。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制约趋紧,能源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据此,加快西部水力资源开发、实现西电东送,对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推进地方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电开发通过投资拉动内需、税收增加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将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支住性的产业集群,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