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注意集中在信号上与集中到所做应答动作上对反应速度影响是不同的。注意力集中在信号上(称感觉型),运动潜伏期均为160~175毫秒;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动上(称运动型),运动潜伏期平均为100~125毫秒;注意力集中在信号和所做的动作上(称中间型),运动潜伏期平均为140~150毫秒。教练员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进行起跑训练时,一再强调让运动员紧紧地压住起跑器把注意力集中到完成起跑的蹬把动作上,其道理也在于此。
运动员进行反应速度训练,利用多种适宜强度的信号的感受刺激较好。一般的说,信号刺激感觉器的数量越多,(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由于高级神经活动扩散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使得很多感受器同时发出较多的神经信号冲动,从而训练反应的潜伏期。
反应的潜伏期,我们看到有经验的教练员,在进行反应速度训练时,总是一边击掌,一边喊快!快!快!道理也就在于此。
信号刺激的强度必须适宜,强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反应,速度的提高有时还可能相反的效果,动作的重复次数不宜过多,应以运动员的兴奋性不降低为原则,如果运动员的兴奋性降低,应停止训练。
2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在使用反复作某一动作,(如做打外到打入快速练习)为手段发展运动员动作速度时,应合理控制动作速度,从发展动作的速度来看时,一般是以最快的速度练习才可奏效,每组练习之间的休息取决于中枢系统的兴奋性保持程度和气债的偿还情况,在进行高速动作练习,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兴奋性,在运动员休息时,兴奋性必然相对的下降,速度素质训练要求运动员在练习时具有较高的兴奋性,并使之剩余兴奋能继续组织后组的练习,因此中间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使运动员的兴奋性休息时有较大的下降,不利于下一组的速度训练,那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在前组练习欠下的气债,能否得到偿还呢?是能够的,这是因为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全过程中是不平衡的,在恢复过程的前三分之一时间就可恢复到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所欠下的气债可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得到偿还,这样就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气债的偿还得到一致。从而保证运动员肌体以良好的状态下进行下一组的速度训练了。
动作速度寓于动作中,柔道动作技术的练习要以速度为中心,动作速度与运动员的力量有关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由力量所决定的,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与发展运动员的动力性力量及协调性是一致的。在一连串的综合性成套动作中,动作速度有与运动员所具有的速度耐力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可见,发展运动员的力量是发展动作速度的一个途径。
3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物体运动速度的获得是由力作用的结果,如果运动员所接受的作用大于他承受的阻力,那么运动员就会获得向前运动的速度了。作用越大身体位移就越快。
国外有人测定一般赛跑运动员需有30~45匹马力的推动力由此可见,提高运动员移动速度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短距离跑运动员经常做负重(扛铃)半蹲,负重弓箭步走,手持壶铃踏跳练习,目的就在于提高短跑运动员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的训练的目的是在于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力量训练仅只是手段而已。最终的目的应当把运动员所获得的力量用于提高移动速度上,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通过力量训练,促进包括心肺耐力在内的全面素质,使其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
(2)为促使力量和速度相结合,对从事速度项目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应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重复某一负重的力量训练。这有力鱼提高运动员肌肉收缩的速度,改善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让运动员获得较好的速度力量从而促使移动速度的提高。
(3)通过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防止外伤的保护能力。尤其是注意对运动员的膝、踝关节的力量训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4)力量训练的负荷要求。凡是用最大力量的2/3以上量负荷,参与工作的肌纤维主要是白肌纤维,极限负荷或次极限负荷对从事短离跑运动员也时常采用,目的是在于提高运动员抗阻的能力,提高跑的后蹬力量。
通过极限负荷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运动员肌肉中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以而提高速度。
(5)在训练实践中,存在着运动员力量有了提高,但移动速度并不是马上得到提高的现象,也有时当负荷训练停止或者负荷大量减少以后,移动速度才有了提高,一般规律是力量训练以后,须要有一个减少负荷训练阶段,大约需2~6周以后的时间,这是运动员在运动的时候才会感到身体的力量。
速度素质训练的训练要求
在中年甚至老年也能保持特好较高的反应速度,一般地说,一个人7~13岁阶段开展协调能力的良好时机,应抓住这一时机努力提高动作的频率。单个动作的速度以及反应速度,依着力量的增长发展速度素质应重点安排在13岁以后执行,13岁以后力量练习也应该多安排速度力量的练习。
不同形式和机体部位动作反应速度也不一样,胸部动作不如手部动作反应快,动作形式不同。不同的动作用力,不同动作速度的形式也不同,一个运动员在做某一个动作时能表现出连较高的动作速度。可是做不同一项运动时就不一定能表现出同样的速度动作能力。动作速度的训练也应与各几项要求相结合,但在结合过程中要注意到对动作速度的控制,否则对初学者的动作要求过高就使得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速度上,而影响对技术的掌握,有时甚至使已经掌握的技术受到破坏。一般地说在快速动作技术训练时,使要求运动员掌握动作的路线用力时间及空间位置,然后再要求适宜的动作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完成几项技术动作中,表现出几项技术所要求的动作速度。
动作更快的要素
1首先做热身运动或准备活动以减少肌肉的阻碍,并增加肌腱的弹性与肢体的柔软性;以便调整以适应更高技能的生理运动状态。
2保持肌肉的适当收缩,以便使手臂像压紧的弹簧一样,一放松便会弹出来;其次是“肌肉的自由”,亦即不受任何紧身衣服所束缚。
3精神的贯注。
4养成快速敏锐的视觉习惯,好养成快速反应的习惯。
对手反应加长的时机
1在动作完成的瞬间。
2外在刺激较复杂时。
3对手在攻击前的吸气或做准备活动时。
4对手攻击完毕而收手时。
5对手注意力与眼神分散时。
6当对手心理与身体失去平衡时或受愤怒、恐惧等情绪影响时。
柔韧素质训练
通常一个运动员的柔韧好不好,是看关节幅度的情形,有机体各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除与关节本身的装置结构有关,与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伸展性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构成关节装置——骨结构是固定的,并且人与人的差异不大,所以柔韧素质主要是指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组织伸展能力。
柔韧素质在体操、技巧、武术等运动项目有着大意义。柔道、摔跤、角力和田径中的跑、跳、投以及举重等运动项目,也对柔韧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柔韧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条件,运动员的动作幅度大小,姿势美不美,往往与柔韧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有些错误动作的产生其原因之一,可能与运动员的柔韧性不佳有关,现代运动技术难度大、用力突然、连贯性强,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有相映的柔韧素质,柔韧性好有利于避免伤害发生。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基本有两种,即静力拉伸法和动力拉伸法,在这两种方法中都有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两种不同方法,静力拉伸法是指通过缓慢的动作,将肌肉等组织拉长,当拉伸到一定程度时,要暂时静止不动。动力拉伸法是指一种有节奏的,速度较快的,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在训练实践中,又常常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拉伸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如发展腿部膝关节的柔韧性时常采用。
在柔韧性训练中普遍运用静力拉伸法,其优点是既能:节省能源,又能减少或消除超过关节伸展能力的危险,防止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等损伤,还不会激发牵张反射,贺伯特德佛里斯关于肌肉酸痛的理论中写到我们如果快速的扣肌肉或肌腱,所得到的反应大的多,相反的若慢慢的拉伸他,我们可能根本得不到任何反应,运用静力拉伸法的两个因素是:拉伸用多大的力量和当组织被拉长之后应停留多长时间,拉伸力量的大小应以运动员感到酸、胀、痛为界线训练,如果低于这个强度,运动员的肌体就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强度,不可能把组织拉到可能的长度,收不到训练的效果,如果训练强度过大,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损伤组织,即使暂时看不出有多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也会累成外伤,一般地,当组织拉到酸、胀、痛时,停留的时间为8~10秒,练习反复的次数为8~10次。
运用动作拉伸法,重要一条是贯彻循序渐进法的原则,不可用力过猛,切忌任用爆发力,从比赛来看,也可能是要求运动员急骤式的拉长组织,但训练的开始阶段不急骤的拉长,一次训练课,动力拉长的练习,可控制在15~25个之间,柔韧素质的训练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小时。上述两种训练方法,都可以用主动柔韧性与被动柔韧性两种训练法。主动柔韧性训练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靠自己的力量拉长组织,如作站立体前屈等。主动柔韧性也包括运动员利用器械由自己完成拉伸组织的练习,如用助木作各种柔韧性的练习。
被动柔韧性练习是在发展柔韧素质训练中,在外力帮助下使运动的组织得到拉长,如教练员帮助运动员劈腿。
在进行被动性训练时,一般都应超过主动性训练指针,一个运动员的被动性训练与主动性训练的指针差距越大,明显这个运动员柔韧素质的潜力很大,作被动性柔韧训练法时,外界的助力的大小应与运动员被拉伸的组织可能拉伸能力相吻,当运动员感到酸胀痛时即可,被动柔韧性作为主动柔韧训练的准备阶段,当运动员具有一定的水平时,或者被动柔软性训练收到一定的效果,就应改为主动柔韧性的训练了。
关于正压腿
在压腿的几种方法里,正压腿是基础,也是习练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练者常存在以下问题:低头、弯腰,急于用头碰脚,胸部和腿之间出现一个大空儿,还有的站不稳,像要后倒似的,甚至出现腿部韧带受伤。要解决以上问题,压腿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动作,分步进行。
(1)初练时,不宜做强度很大的练习。把腿放在与腰同高的物体上,髋部后坐,臀部要平,支撑腿与地面垂直,膝部挺直,被压腿脚尖向上并有意识地向回勾扣,上身用力向前移动,使被压腿成一直线。脚尖回勾有利于拉长腿部韧带、肌腱、肌肉,上身前移可拉长躯干,特别是脊椎。一条腿压几分钟后,再换另一腿。几天之后,腿部肌肉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时,可进行下一步。
(2)被压腿及支撑腿均挺直,双手按压被压腿膝部,收髋使身体尽量向前俯压,以增强膝关节后之窝肌的伸展性。
(3)双手按被压腿膝部,髋部后坐,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压,试着以腹部贴大腿,此步成后,可进行下一步练习;
(4)双手由下抱握被压腿小腿,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压,试着以腹部贴大腿、以胸部贴膝盖。此步成后,可进行下一步练习。
(5)被压腿与支撑腿挺直,双手搬住脚掌,腹部贴大腿,胸部贴膝盖,试着以额头碰脚尖。此步成后,可进行下一步练习。
(6)双手搬住脚掌,腹部贴大腿,胸部贴膝盖,试着用嘴触脚尖。此步完成后,进行下一步。
(7)双手搬住脚掌,依上法,用下腭碰脚尖。此步成后,说明正压腿已成。
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练习,使躯干与腿部形成一一对应,如腹部与大腿、胸与膝、头与脚尖依次对应接触,才可避免躯干与腿之间出现的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