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说孩子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妈妈们不仅要让孩子画出五彩斑斓的人生,更要让孩子画出无数的爱心,因为仁爱之心将会为孩子开启一扇大门,带他通往一个充满关爱的美丽新世界。
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先生曾表示:“在美国,12岁的孩子贩毒、14岁的女孩早孕、16岁的孩子杀人。究其原因,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美国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因此出现了德育危机。”
当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日益凸显的时候,他大声疾呼,要恢复美国人固有的道德,诸如公正、诚实、仁爱等。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这一切的现象都表明,仁爱危机已经成为子女教育中非常现实以及迫切的课题。而教育方法的不当,正使孩子们逐渐丧失仁爱之心。
“仁”,是孔子道德的核心。如果以当今的观点来看,就是指人道、公正、诚信、仁爱的品质。
几千年来,孔子的“仁爱”道德观给予人们无尽的智慧,身为妈妈,如果能够给予孩子一颗仁爱之心,那么将来无论是在安身立命之时,还是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都会对他产生非凡的意义。
其实,孩子的仁爱精神很容易就能够被激发出来。当他看到别人身处艰难和困苦时,油然而生的同情心正是仁爱之心的萌芽;当他伸出援手关爱他人的时候,旁人赞许的肯定所带来的自豪感,正激励着他的仁爱之心不断生长;当他开始把帮助别人当成是一种快乐的时候,那颗仁爱之心其实已经拥有了无穷的能量。
妈妈们不仅要以满腔的爱心爱孩子,还应该让孩子看到更多的无私之爱,给孩子表达这种情感的机会。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仁爱之心不仅是对父母的关爱、对长辈的尊重、对他人的关怀,更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要学会同情不幸者、帮助弱小者、保护小动物等。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善良的,关键是妈妈们如何去引导。适当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故事
于太太一家到郊外踏青,儿子小俊在草地上奔跑,开心极了。忽然,于太太听到小俊大喊:
“妈妈,快来看啊!我捉到一只蜻蜓了。”
小俊用手高举着蜻蜓冲到妈妈面前,一脸的兴奋,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妈妈的夸奖。只见于太太不疾不徐地说:
“哎呀!真的捉到一只蜻蜓了。宝贝儿子,你知道蜻蜓是害虫还是益虫吗?”
“益虫。”小俊一边玩弄蜻蜓的尾巴,一边回答。
“既然是益虫,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放了呢?”
“可是,人家好不容易才捉到它的。”
“宝贝,你看,天都快黑了,小蜻蜓的妈妈一定在找它,这时候说不定正因为找不到孩子而伤心地哭了呢!我要是你的话,我会赶紧放它回家。”
听完妈妈的话,小俊还是有些不舍,便低着头走到一边去。过了一会儿,小俊跑过来高兴地说:
“妈妈,我放走了蜻蜓,它回家找妈妈去了。”
“呵呵!怎么突然想通了呢?”
“妈妈刚才说了,蜻蜓是益虫,我当然不应该伤害它。而且,如果是我出去玩,碰到坏人把我抓住关起来,就像刚才那只小蜻蜓一样,那你在家等不到我回来,一定也会非常着急、非常难过的。我是乖孩子,才不会这么做呢!”
“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去玩吧!”于太太笑着摸摸小俊的头。
评论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但并不是黑白的。他们被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吸引,好奇心让他们的很多举动没有目的性,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不会顾及其它的事物。因此,当于太太面对孩子不当的举动时,并没有选择劈头责骂,而是循循善诱地去激发孩子的仁爱之心。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缺乏怜悯之心,是因为妈妈没有教给他们仁爱、同情和悲悯。
仁爱之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将成为孩子将来有益于社会的基本条件。没有仁慈,何来爱心?没有爱心,又怎会有服务社会之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才,要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给孩子讲大道理之前,不妨先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开始,让孩子拥有仁爱之心。只有拥有这份博大的爱,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