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人心弦的气场
说话是一个传递情感的过程,一个人说话水平高低,魅力如何,并不完全在于说话本人能否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你所表达的思想、信息能否为听众所接受从而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说的艺术关键还在于如何拨动听者的心弦,因此,好口才是需要气场的帮衬,需要有扣人心弦的气场。
我们总能看见某某总裁,某某名人在一些重要场合发表演说。这些人意气风发,滔滔不绝讲述着他们成功的经验,或是对某些人和事的不同见解。当这些衣着光鲜的人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哪怕相貌平平也会让人觉得光彩四射,让人为之倾倒。只要他们一开口你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场,听众总是会不知不觉就吸引到他们的气场中,随着这些发言人的思绪游走。
宋朝时期,有一个举人经过科举,又参加候选,得到一个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由于过度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贸然问道:“大人尊姓?”问得他的上司知府大人一愣,勉强说了自己的姓。
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
知府更加费解说:“我是旗人,您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这个新县令又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知府勃然大怒,问:“贵县令是哪一省的人?”
县令说:“河北。”上司说:“河南最好,你为什么不在河南?”
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知府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来。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这位县令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和揣摩说话的对象是谁,没能扣住对方的心理,所以说出的话就很雷人。
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没有扣人心弦的气场,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和尊重,事情就会事倍功半。现实中有的人一开口说话就迎来众多掌声,仿佛那人冥冥之中就存在某种磁场,总是能扣住自己的心理,受到大家的欢迎。而有的人一开口总是很难吸引听众,瞬间气场全无。因为我们还没学会观察,没有体会到语言的魅力,通俗地说就你还没学会怎么说话能说到点子上,迎合大众的口味,归根到底是没能对听众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成功者常常会这样说:“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他们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能短时间里分析出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因此他们说话总是能对症下药。听起来这些人好像挺神的,其实说话的天才并不是天生的,“口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从现实中锻炼出来的,俗话说“一分天才,九分努力”就是这个道理。
说话的本领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美国前任总统林肯为了提高说话的气场,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是怎样论辩的,用什么样的词汇能抓住人心,他一边倾听,一边揣摩着。他去听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因为这些传教士就像会魔法一般吸引众多教徒,气场不凡,是因为他们会说话、懂得怎么说话,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墙、大树、庄稼练习说话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要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拥有自己的气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察言观色。贸然发言往往错误百出,想要说话得体很难,稚嫩的举动让你控制不了局面,从而失去气场。中国有句俗话:“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意思就是说出门的时候要观察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如何,是晴天还是雨天,这样能做好充足准备,以免措手不及。同样与人交往时首先要看脸色,然后再来决定说什么话,这是一门学问,是一个成功的人不可缺少的条件。
怎么样叫察言观色,察:细看,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理。就是要留意对方的表情,说话的语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也会在毫无知觉之中出卖它们的主人。得到情报后,你就有了掌握对方的基本气场,让对方觉得你言谈举止得体,妙语连珠,扣人心弦。不该问的不要贸然问,不该说的不要贸然说。不该问的如女士多大年龄,人家有多少存款等等就不能问,这是一般的常识。注意掌握一个原则,凡能够引起对方不悦的都不要贸然去问。如果你不懂得什么是察言观色,怎样察言观色,往往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纠葛。
一个人要做到说话能扣人心弦,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对象来调整自己要说的话题,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态度,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不同的话,找到你擅长的对方又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你的气场,同时也会提升你的气场,最后你一定会成为焦点。
有一次,有一位业务员小张去一家公司销售软件的时候,偶然看到这位公司老总的书架上放着许多汽车方面的书。这名业务员刚好也是一位汽车迷,平时经常浏览一些汽车方面的杂志。所以他有这方面的自信,他先把话题引到了汽车上和这位老总聊了起来。结果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小张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国内国外的各种品牌的汽车,从性能聊到保养,从外观聊到配置,从售后聊到维修,老总听得十分投入,完全被小张的气场吸引。
直到中午的时候,这位老总才突然想起来,问这名业务员:“你销售的那个产品怎么样?”这名业务员立即抓住机会给他做了介绍,这种软件如何适合该公司,老总完全被小张的口才征服了,听完之后就说:“好的,没问题,咱们就签合同吧!”并对小张赞不绝口:“成功的销售员就要有这样的伶牙俐齿,这样才能抓住客户。”
可见话说到点上,小则可以讨喜、动人、推销成功,大则可以保身、兴邦、富国。周恩来出色外交,四两拨千斤,妙语连珠,走到哪就把不卑不亢的气场带到哪,让全世界人都知晓这位优秀的中国领导者。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
说话不只是一种动嘴巴的能力,而更是一件需要花心思,去与听话者有效沟通的事情。说话是涉及人与人实际社会关系的话语行为。平等、尊重的话语是讨论、探寻式的。它不自大、有自省意识,因此而亲切、幽默。相反,居高临下的话语则是指示、命令式的。它听上去很权威、很正确,但会让人觉得压抑,无法亲近。所以我们看见那些成功的领导者总是给你一种亲切感,让别人没有距离,喜欢倾听他们说话,容易被吸到他们的气场中。
言语是我们的思想及情感的表达,是心底的声音,没有言语作为工具,我们的思想及情感就表现不出来。口才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诀窍,我们必须看清这种巧妙的方法,然后才能获得成就,会说话的人气场就会很强,就会吸引他人的注意,成为瞩目的焦点,因为他必定知道怎样才能走进他人的心里,让自己的气场打动对方。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能说会道。能说会道其实就是一种立足社会的能力。它能够使你在职场中打拼变得轻松许多,使你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事事如意,在职场中左右逢源,让你在社会中处处顺利,它能够使你迅速说服他人,从而赢得与他人宝贵的合作机遇。会说话的人能够受到上司的重视,得到同辈的尊重和赢得下级的拥戴,为你的职场生活锦上添花,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气场不凡。
直言直语的气场
敢于直言直语是一种魅力,尤其是追求个性的时代,你的言语就代表着你个人的魅力所在,直言直语的人拥有别人没有的气场。因此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不要一味地去附和。就算在你的上司面前,也用不着奉承,附和。
坦率、诚实、正直的言语让我们形成了压倒性的气场,它让我们能够公平地彼此交往,同时直言直语的气场也增加了你在公司竞争的砝码。
事实上在工作中你不敢直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没人注意到你的存在。随声附和如今已不是职场成功之道,那样只能使你丧失个性,消散你的气场,不能吸引领导的眼球。
言语本身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要传递给别人的就是信息本身,直接的表达使他人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和认识,而沉默不语的氛围会压制新颖的主意、看法和意见,使时间白白地浪费。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对对方的每一句话都随声附和,不说一个“不”字,不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人云亦云,就会被看做是无主见的人,别人也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提倡敢于直言、各抒己见、直击弊端,就和古代的许多名臣都是善于直言的人,因为他们独特的气场,使得千百年之后还依然被树立成榜样。言语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我们不要因为畏惧就选择默默无闻。
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而着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这样的气场让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斥责。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一国之君要讲信用,您常说君无戏言,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以后还有什么威严。”
魏征的这一番话,让一肚子的火气唐太宗冷静了下来,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还奖赏了魏征。
可见魏征能抓住重点,简短直接的表达利害关系,让人觉得条理清晰、铿锵有力很难不让人信服,就连唐太宗这样的千古明君也不得不被魏征的气场征服,直言直语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在皇帝面前提升了他的气场。
只有那些奸臣、太监才会附和皇帝,真正的良臣则铁面无私,勇于直谏,勇于直陈皇帝的错误,甚至还可以批评皇帝。所以上司提出想法后,要思考,是正确的就帮助其完善,是错误的就帮助其改正,这样你才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明智的领导希望员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视角都是有限的,如果员工都只是随声附和,那也就失去了在该公司存在的价值,同时弱化了你的气场,工作中就没有人会注意你,在乎你。
中国人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当然也乐于有话直说。但是太多“先说先死”的案例,使得我们深切体会“祸从口出”的道理,因而主张“慎言”,做到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应该有话直说,不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不应该有话直说的“中道”境界,形成中国人的沟通功夫。适度地说话方式和技巧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方式和技巧势必会让企业在沟通环节上付出大量的成本,直至形成缺乏坦诚的氛围。
这样的传统使得现代许多公司死气深深,只有领导一个人有想法,而领导的想法就是其他人的想法,我们可想而知这样企业会越来越萎靡,从而走向衰落。基于这种现状许多大企业都在提倡宽松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直言直语的能力。鼓励员工大胆进言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发自内心,落实在行动的。
某大型外企从海外请来了专家给中国的部分员工做培训,该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也一同参加了这次培训。当然培训开始之前,这个经理不免要寒暄几句。由于这位经理却是善于言谈的人,说到兴头就有点忘乎所以了,于是滔滔不绝讲了很久。1个多小时后,他还要问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谁想他话音刚落,员工小李站了起来,开口就说:“经理,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不是要听培训吗?时间都要到了,培训老师一点没讲呢!”说完小李立刻坐下,总经理一个人晾在了台上,脸上青一阵紫一阵,这时场上鸦雀无声,一片尴尬,大家都为小李捏了一把汗。这位经理说了几句下台阶的话就灰着脸下了台,虽然他没当场发作但是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这位经理的心情。
事情过去之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小李要倒霉了,大家也在讨论小李为什么那么傻呢,公然直言顶撞上司。小李对此并没有在意,依然认真工作,两个月后小李被提升为部门主管,总经理在一次会议对小李这次升值做出了解释:“企业需要敢于直言的员工,这是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总是默默无语,公司永远意识不到你的存在,怎么会重用你呢。”这位经理的博大胸怀也赢得了其他员工的尊重,在这个事件的带动下,该公司形成了一个良好沟通、积极讨论的气场,正在蒸蒸日上。以坦率直言的方式来沟通和处理企业中的事情,使企业少走弯路,能及时采取行动来解决被埋藏了的问题。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的众多大臣,他们没有勇气坦诚事情的真相,直言告诉皇帝他是赤身裸体的,于是他们选择或是沉默不语,或是随声附和。赤身裸体的皇帝失去的不仅是个人的威严,更重要的整个国家的形象。今天的职场领导者不会再像那位皇帝一样愚蠢,如果你还是一位愚蠢的大臣不能或者不愿坦诚直言,你自能面对被淘汰的命运。
在工作中不但要敢于直言,而且要善于直言。直言是讲究技巧的,因为人是个社会的人,不是孤岛,直言直语并不代表毫不忌讳,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善于直言更为重要,就是说你敢说不代表你什么都说,“善于”是一种说话的技巧,所以不论是在公司还在生活中,敢于说话,但又能不让人难以接受还是要注意分寸,在众人面前坦诚直言之前,你需要进行一番观察,进行充分的准备。有了底气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直抒胸臆、博得喝彩、受到他人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得体地向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仅不会得罪人,而且还会大受欢迎,使对方知道你是在认真地考虑他提出的问题。当这种敢于直言又善于直言成为你的人格魅力时,包含着极强的办事能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崇高的牺牲精神,疾恶如仇的道德观,敢于在体制内脱掉面具显露真性情的率真性格等等。这样的气场足以征服他人,成为职场明星。
就企业而言,良好沟通无论行文修辞如何,其本质无外“直言”二字——让员工说出真话,让企业了解真实的信息。这样的气场才能使企业经久不衰,企业文化得以传承,因此,好的口才是需要直言直语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