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博的学识和说话技巧有助于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你在何种场合,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落入俗套,都是赢得听众的说辩谋略。只要你拥有渊博的学识,就会使你如鱼得水,巧舌如簧。
欲擒故纵论辩技巧
庄子与惠子是一对博学好辩的好朋友,一天,他们信步来到濠水的桥上,庄子俯视着水中的鱼,颇有感触地说:“能够自由自在,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即反问道:“你又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仍然不服气地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道理全在这里!”
庄子据理力争道:“请遵循你立论的根据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表明你已经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又来问我,那么,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上面知道的。”
惠子对庄子的诘难,包含着一个“前提”:不是甲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知道甲。并以此来否定庄子对鱼是否快乐的议论。庄子没有正面陈述鱼是否快乐,而是欲擒故纵,先退一步,承认惠子“大前提”是对的,我不是鱼,我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同理;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呢?这一驳,惠子的处境就十分被动了,因为否定后者,也就会否定‘大前提’,同时也就否定了前者。所以惠子不甘心,继续想按原来的“大前提”推出:我不知道你,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两个结论,然而,前一句的“我不知道你”与后边包含的“我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自相矛盾的两个判断,而它们的矛盾之处一下子就让庄子抓住了。
“欲擒故纵”战术在大学生辩论赛中的运用尤以1994年“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大赛”决赛一场最为精彩。
这场总决赛的辩题是“不破不立”。正方是北京大学代表队,反方则是南京大学代表队。
破与立的关系,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也是一个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十分富有内涵的问题。它的深度在于,辩论双方要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和生活两个层面发掘出有力的论据、从逻辑上完成彼此关系的立论,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征服力;它的难度在于,对广大电视观众而言,任何抽象的说理演绎都可能是乏味的,因而怎样让公众听懂、听出“味道”来,这是双方都不能忽略的问题。
渊博的学识和说话的技巧有助于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你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无论你在何种场合,只要你拥有渊博的学识,都会使你如鱼得水,进退自如。
灵活善辩有技巧
“一言定成败,一言定兴衰。”有时候,成功和失败,兴旺和衰落,往往在一言之间,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而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这一致胜的武器。
(一)运用一语双关技法
辩论中,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字词或句式同时涉及两件事,表面上言此,实际上说彼,这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法。双关能使表达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西莫多·冯卡门是现代著名的航空大师,在他八旬高龄时,美国政府授予他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
当授勋仪式结束后冯卡门走下台阶时,他因患严重的关节炎,显得步履艰难,美国总统急忙上去搀扶他。冯卡门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后,轻轻地推开总统的手,说:“总统先生,下坡而行者,无需搀扶,唯独举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冯卡门在这里借用语境,巧设双关,表面上是说下坡、上坡之事,实则是希望总统平时多多关注在困难的条件下仍向科学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达得体。
双关法作为辩论技巧,由“字面直言意义体”和“深层含义意义体”构成。前者主要是借助语义或语音的联系而产生双关效果,后者则要借助句子、环境,甚至全篇论述才能产生双关效果。后者含义一般是隐含在前者之中,正是这种含而不露、饶有兴趣的表达能给人以意外之感。
从前,有位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如何走,正巧遇见一农夫,县官大声问道:“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那农夫不睬不理,只是赶路。县官大声要他停下。农夫说:“我没时间,我要去刘庄看一件古怪的事。”县官问:“什么古怪的事?”农夫一板一眼地说:“刘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应该下马才对呀!”县官感到莫名其妙,农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着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牲不下马呢?”
面对无礼的县官,直言相劝相骂当然于事无补,农夫机智地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给予斥责和讽刺,借字面的“畜牲”,斥责连做人常礼都不懂的县官,手法高明得很。
双关是一种绝妙的辩论武器,运用时要坚持文明表达,以理服人的原则,应做到格调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要以德胜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级,更不能像泼妇骂街。
(二)机巧应答制服刁问
在辩论中,有时对方会提一些古怪的难题或无理的刁问,直接地如实地回答容易上当,走入死胡同,这时,最好的方式是以谬制谬,指东说西,答非所问。
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官向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陆侃如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陆侃如应声答道:“西北有高楼。”陆引用了我国《古诗19首》中的名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孔雀自然飞不过去,只好向东南飞了。真是问得奇怪,答得巧妙,众人捧腹叫绝。
我们再举一例:
1928年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年仅17岁的共产党员夏明翰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刑法,都不能使他屈服。国民党在对他进行最后审讯时,他用谬答术回答了愚蠢而疯狂的敌人:
“你姓什么?”
“姓冬。”
“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姓冬?”
“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当然应该说成姓‘冬’!”
“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面对拷问,英雄故意谬答,有力地嘲弄了敌人,也表现了革命志士的论辩智慧。
辩论中,应答是一种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口才形态,机巧应答,则堪称应答场合中短兵相接的利器。
(三)灵巧仿接,反弹敌手
辩论中,可以巧妙地仿照对方的言语结构,架构出一个与对方语意相反的句式,产生同构意悖的效果,运用此法往往能置敌手于窘境,使其自食其果、哑口无言。
古希腊曾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位年轻的演讲家,凭借其伶牙俐齿,到处发表演讲,雄心勃勃地猎取功名利禄。
有一天,他父亲告诫他:
“孩子,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的。说真话吧,富人会恨死你,说假话吧,贫民不会拥护你。无论你说话真假,都会遭到富人的憎恨,成是遭到平民的反对啊!”
儿子听后,笑着反击说:
“您错了。我会有好结果的,如果我说真话,贫民会赞颂我;如果我说假话,富翁会赞颂我。无论说什么,我都会受到人们的赞颂。”
这位演讲家顺引父亲言语表达的结构,轻巧反击,即破坏了论敌的阵势,使自己的论点得以成立。
运用此法,关键在于接话快捷,且结构一样,意义相悖。我们再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位财主刁钻刻薄,一次,一位长工不小心踩死了他家的一只公鸡,他便乘机敲诈,对长工说:“你踩死了一只能生蛋的公鸡,限你三天之内赔我同样一只能生蛋的公鸡,否则,扣发你的工钱。”
长工回到家闷闷不乐,妻子问明原因,告诉他不要着急,她自有办法。
第三天,长工妻来到财主家。财主问道:“你的丈夫呢?他怎么不来?”
长工妻答道:“他不能来,他正在家生孩子!”
财主吼道:“胡说,男人生什么孩子?”
长工妻反驳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哪有公鸡能下蛋咧?”
财主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这种方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且可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教育人们、批评丑恶、警示后人等场合更是可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下例:
甲:“你在造纸厂,有的是纸,为什么不给我带点,真不够意思!”
乙:“你在银行,有的是钱,为什么不拿点给我。”
灵巧仿接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妙法。它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仿用对方的言语来还击对方;二是仿用对方用过的方法、技巧来还击对方。在使用时,首先要听出对方话语的实质和目的;其次要分析对方攻击的理由和根据;最后巧借对方的话或用过的攻击方法反击。
在运用此法时还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在友好的场合对友好的对象忌用此法;否则容易造成气氛不协调,伤了和气。
(四)辩论中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是一种运用实际意思跟表面意思正好相反的话进行辩论的方法。比如使用肯定的语言表达否定,用感激的语言表达责怪,用赞扬的语言表示贬义等等。正话反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乐趣。这种言此意彼的言语方式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如“他啊!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句话,如果句末用曲折调表示,即为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在辩论中,作用很大。
1.它可以鞭挞丑恶,讽刺落后。
古代庄宗爱好打猎。一天,他率大批人马外出打猎,踩倒了很多庄稼。当地县官出面制止,惹得庄宗大怒,县官也不服。这时,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站出来,捋袖摩拳地痛骂道:
“你身为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唆使老百姓种田而向皇上交租税呢?你难道不会让老百姓都饿死,而使这里的田地都空出来,供给我们皇上驰骋打猎用吗?”敬新磨说完,请求庄宗立即将县官处死。庄宗明白其用意,放了县官。敬新磨正话反说,表面是训县官,实际是说庄宗,使庄宗认识错误,迷途知返。
2.它可以方便语言的表达,利于体面地攻击对方。
如小陈去某商场买布料,她选中了一块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发现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于是便要求售货员把斜口裁正以后再扯。售货员不耐烦地说:“你这人真自私,怎么不替别人想想?”
小陈听后很恼火,回答道:“我自私,我当然要自私。布是给我扯的,不是给你扯的,不是给别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会替别人着想啊!”几句话说得售货员哑口无言。
小陈抓住对方的话把,运用正话反说,在“自私”和“替别人着想”这两个词上做文章,反驳非常有力。正话反说,使小陈的话具有很强的讽刺味道,比泼口骂人要体面得多。
正话反说,可提高辩论语言的战斗力,是反击敌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场合,不可滥用,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抓住关键长话短说
善辩,就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好环境善于诱导对方,让听者随着自己的思路去发挥。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是赢得听众的说辩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得听者心烦和厌倦。
林肯的论辩艺术是举世公认的。他的特点是惜语如金,简捷明了。
有一次,林肯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将一个简单的依据翻来覆去陈述了两个小时,搞得旁听者极不耐烦,最后连法官也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五六遍。
虽然林肯一言未发,但听众早已心领神会,明白这是对原告律师的讽刺,不禁哄堂大笑,直乐得前俯后仰,不能自已。接着,林肯才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林肯对原告律师的颇带幽默的嘲弄,征服了听众,他那言简意赅的辩护很快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
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是第一个,他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后,轮到得彪演讲,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
“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有一次曾请教当时德国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道:“不必。”
他说,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
第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
第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沉渣。
第三,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
第四,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抓住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运用这一方法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你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