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作家协会主席林继宗印象
谢娇兰
我辈生也晚,初识林继宗同志的名字还是在报纸上,那时他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时常出现在本地的报刊上,深深地吸引着刚踏出校门的文学青年,我即是其中之一。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作者与作者之间往往无须太多的言语与交流,甚至可以忽略年龄,作品本身便是最好的勾通语言。虽然素昧谋面,我对林继宗同志的名字却有了印象,想不到十多年后,因为文学的缘分,我与林继宗同志竟有了更多工作上的接触。俗话说得好:文学即人学。从文学作品上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到人格、人品上的认识,林继宗同志给我的印象更加立体化。
情系缪斯勤耕不辍
林继宗同志上世纪六十年末,曾下乡赴海南岛。现为汕头港务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名誉理事、学术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海外潮人联谊会理事,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名誉会长,汕头市作家协会主席,汕头市篮球协会名誉主席。自六十年代起他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公开发表过的文字约460多万字,作品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杂文、戏剧、论文、传记文学等,已出版专著10部,曾获“秦牧散文奖”,单篇系列散文《梦中慈母泪》、《憨憨的父爱》、《悠悠亲人情》分别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协办的“永恒的母爱”、“难忘的父爱”、“温馨的亲情”全国征文大赛散文类一等奖、特等奖;至今已获得全国各地39个文学奖项;散文《故里寻梦》又获全国征文大赛金奖;部分作品入选《广东50年散文精选》和《广东省作家协会50周年文选》,传记入选《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文艺家传略》、《世界名人录》等多部传集。最近被中国国际文艺协会授予“中国杰出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在林继宗同志已出版的10部著作目录中,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他每一集子都有个共通之处,即是书集的命名都以一个相同词眼贯穿,使这些作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报告文学集《魂系胶林》到戏剧集《魂系椰风》、小说集《魂系海角》、诗集《魂系天涯》、中篇小说集《魂系人生》、散文集《魂系真诚》、论文集《魂系求索》到又一散文集《魂系神州》,以及最近出版的长篇系列散文《魂系苍凉》和系列散文集《魂系真情》。这使我想到大凡文人都爱把自己的精神产品看成自己的孩子,林继宗同志也然,他把出版的作品排成一个系列,为它们安了一个相同的“姓氏”,也暗示了其绵延不绝的创作激情。
鲁迅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会有的。”是的,如果没有勤奋的精神及充沛的创作热情,继宗同志能从一位身为企业高层干部的位子上,挤出那么多的时间进行业余创作吗?能无论身在何方四十年如一日源源不断创造出精神产品吗?以现在他创作的文字及出版书集数量,就是当下以文字工作为专业的作家,也是屈指可数的。
写作是一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没有对生活体察入微的细心,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悲悯的情怀,是不可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优秀精神产品来的,甚至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怕连写作的连续性也难以为继。继宗同志多次谈到与其同时期起步写作的一批老作者,为他们的辍笔而惋惜,并以此勉励青年作家们不要轻言放弃。文学虽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也丰盈、充实了人生,使人深刻、明达,提升思想境界,荡涤灵魂,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不能没有这样的精神家园。
读继宗同志的作品,我们总会从他丰厚的人生履痕中管窥出其心灵的轨迹,正如作者在其小说集《魂系人生》后记中所说:“我渴望以文学探索人生、反映人生、创造人生。”而事实上,他几十年从不间断的创作经历,正践行了他所说过的话。
他的作品质朴敦厚,既浸渍着咸咸淡淡的海水气息,也不乏苦乐人生的深刻体验,纵在异国屐痕中,作者也心心念念“神州在我心中,永远占据着最为重要而又不可取代的位置”。而在作家以自传式的笔法写就的人生、亲情中,作家艰辛、乃至辛酸的人生经历、童年身世,可谓入木三分,更是感人至深的篇什。
纵观继宗同志的人生历程,有意思的是,这位生于“海滨邹鲁”的作家,无论生活、工作始终与海结缘,从童年亦苦亦乐的讨海经历,到下乡海南的磨练,到后来一直为之奋斗终生的工作岗位,无不都翻腾着大海的气息、生活的味道。这也许也是滋养他质朴爽直性格的原因吧。诚如作家所言,“生活是文学的母亲”,这种元素还渗透到他的文字里,所以,他的作品一直都不是那种抢眼、入时、花俏或华丽的一类,而是朴实、深沉、平稳,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揉并济、有机融合。
开拓务实率性为人
“从政为官只是一时的荣誉,而作家却是终身的荣誉。”在现时市场经济年代,作家不怎么被看好的大环境下,林继宗同志却常常为自己的作家身份自豪,并且一步一个脚印,以过人的毅力、勤奋饱满的创作热心,等身的著作,迈进了国家级作家的最高门坎。然而创作甚丰的林继宗同志,并没有为创作而创作,他认为作家不单要会写,而且也要能做,特别是当到达一定的台阶后,也要争取为后来者做点实事、好事。毕竟“作家”这一高尚称谓,从另一种意义上理解,也是人类精神食粮的创造者、人类灵魂的引导者、众多后来者的人梯。只有高尚、崇高的人格,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精神食粮以飨后人。
由于对文学的热爱,进而爱上作家协会。这是一个民间团体组织,没有编制,没有经费,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作家们更是活跃于各行各业的创作自由军,管理的难度与力度可想而知。没有较强的领导、组织能力及为伊作嫁衣的奉献精神,是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凝聚力和合力的。
2003年林继宗同志接任市作协主席,他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在单位上他是集团公司第二把手,日常事务繁多,而创作上继宗同志始终认定作家就要以作品说话,他惜时如金,不断耕耘。在这种情况下,林继宗同志充分发挥在企业几十年的领导才干,没有一般文化人的优柔寡断,而是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换届后很快争取到作协文化阵地,恢复作协会刊《汕头作家》;成立文学创作基地;组织优秀青年作家进行采风活动,并相继成立了“作家之家”、“创作基地”、“作家沙龙”、“作家文苑”四处文学交流平台。此外,他还努力争取经费,发动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汕头桑梓文学奖,奖掖乡土佳作,繁荣汕头文学,激励文坛才俊。桑梓文学奖是在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先生的首倡下成立的,桑梓文学奖的设立与连年举办,使广大作家不断地激发出高昂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力作,涌现出一茬又一茬的文学人才。尽管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市作家出书还是呈逐年递增势头,为建设文化大市、弘扬汕头精神,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在林继宗主席的领导下,汕头作家队伍也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升。1999年我市作协会员仅210多名,现已发展到360多名,加入省作协的会员也由原来的43名增至现在的94名,加入中国作协的会员由原来的6名增至现在的11名。目前,汕头的作家和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粤东都处于明显领先的地位,这与桑梓文学奖活动多年持续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有了凝聚力,作协队伍不断壮大,许多青年作家在省级乃至国级文学阵地渐露头角,有些作品还获得全国、部、省级奖项。
作家协会向来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相对散漫的组织,平时似乎都没什么要紧事,其实琐碎事一件也少不了,为了及时适应会员的应急之需,林继宗同志几乎每出席一次大小会议,无论事先有无通气,他都把作协必需资料带在身,随时随地为会员办事。有一次一位会员要求申请加入省作协,林继宗同志当即以夹带的公文包作垫板,为其写推荐意见并盖上公章。他笑言这是活动办公室。有一新入协会的文学青年也称其做事扎实,行动力强,效率很高,少有一般文人的软肋。
作家们的相处是一种艺术,“文人相轻”一说,古已有之。然而,林继宗同志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难能的大度及师者风范,他尊重人才,坚信“学无先后,能者为师”,不单多次主动推荐有作为的新、老作家,上省级、国级作协,参与各类全国性文学评比,对写作上有潜质的青年作家、文学青年也热心扶掖,鼓励上进。作协会刊《汕头作家》的复刊,无不为作家们拓展了一方耕耘发表的园地。为了照顾更多的文学青年能上稿,他认为上稿对那些刚刚起步的文学青年尤为重要,甚至会因此激发对方走上文学人生,培养出未来的名作家。因此,他尽量让更多的未成名者在会刊上发表作品。他说,我们都写了几十年了,书也出了好几本,多发一篇与少发一篇并没什么区别,自古著名作家能够传世的作品不外也就两三篇,还是把发表的机会让给那些刚出头的年轻人吧,他们更需要机会……
许多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年龄,惟独作家不受年龄所限,丰富、厚实的人生阅历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甚至有乐观者说:人生六十才开始。愿创作已臻成熟的林继宗主席,结出更多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