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继宗的创作特色
陈立群
一、生平及创作经历
林继宗同志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棉城镇。十五岁便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四十多年笔耕不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诗歌、散文的创作为主,兼写杂文、报告文学与戏剧;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则以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九十年代以来,又致力于系列散文的创作,兼写小说与诗歌。至今共发表作品约460万字。在粤东的文坛上可谓硕果累累,引人瞩目。
1969年高中毕业之后,林继宗与其他知识青年一道,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地奔赴海南岛。一如他在《初上海南岛》(见《魂系天涯》)这首诗中所写的那样:畅是辞舟登车时/二百里地尽草丝/夜来徐风拭喜泪/林梢晨霞染红旗/生当儿男死雄鬼/海岛尚敢言志诗/共与亲人眺远处/战士昂首披征衣。
作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他在南国边陲这片肥沃而又荒凉的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屯垦戍边的火热生活铸就了他对这片热土深长的眷恋和对建设者们的崇敬与热爱。波光粼粼的珠碧江畔,那一片片生长着热带作物的土地,那一道道绵延不断的山岗,那一处处瑰丽而又神奇的景观,无不给作家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而兵团十师新闻报道组组长的特殊岗位又给他提供了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诸多有利条件。
在此期间,他广泛地接触基层的干部群众,与他们一道披星戴月,战斗在荒山野岭;与他们一起承受着繁重而艰辛的体力劳动;与他们一起用古老的生产工具去征服地球上的荒凉与残破;也与他们一起享受着紧张劳动所带来的兴奋与愉悦。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他熟悉了基层的生活环境,熟悉了基层群众的性格和爱好,更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一切都为林继宗此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而坚实的生活基础,使他拥有了极其丰富的、活生生的素材。
1974年,林继宗回城,开始在汕头市知青办公室工作,后来调到港务局,先后任团委书记、一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局工会主席、局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1990年加入省作家协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学术委员、名誉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理事,汕头市作家协会主席,并任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名誉会长,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汕头市篮球协会名誉主席。最近被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杰出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曾经有一位批评家这样评价过林继宗的作品,说他“是从生活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作家,一步一个脚印,因此,他的作品平实而富于生活内涵,乍看不起眼,却耐人寻味”。这一评价是相当恰切的。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无不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扎实的生活基础。如《魂系人生》系列小说中的《沉默的远山》就是根据在建设兵团期间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出来的一部具有巨大冲击力的优秀作品。
我们不仅可以从其中大量而精彩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中领略到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独特的生活风貌,而更难得的是我们还能够欣赏到一个个富有独特魅力和立体感的人物形象,领略到他们那细腻而又朴实的情感世界以及鲜明的个性,其中最具感染力的莫过于那个沉默寡言的“哑兵”——谭庆山的形象。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四川籍的中国现代作家艾芜在其《南行记》系列小说中为人们塑造一个丰满而逼真的绿林少女的形象——“野猫子”。从外部特征看来,“野猫子”一如她的绰号那样泼辣和强悍,甚至野蛮和冷酷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然而她的内心世界是那么温柔和细腻。这互相对立互相映衬的双重性格却又十分和谐而自然地统一在她的身上,构成了她那外野内柔的独特个性。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沉默的远山》中的哑兵则属于外冷内热的典型形象。他是林继宗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意象化的手法塑造出来的最为成功也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小说形象。哑兵的身上凝聚着作家深切的同情和无限的热爱,寄托着作家独特的审美评价。哑兵虽然一言不发,却并非麻木不仁、冷若冰霜。虽然不幸的身世和生活的磨难造成他这种畸形的性格,但并没有夺走他美好的人性。父亲被打成“右派”,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将因此而毁灭,便毅然割断与女友的恋爱关系。
这样做未免显得冷酷和绝情,但却是植根于对女友的深情而做出的明智选择。爱的深厚和无私使他选择了牺牲,更使他后来一再拒绝其他女性火热的追求。但就是这个不近人情的哑兵为了抢救集体的财产,舍生忘死跳进汹涌的激流,为了保护孤单弱小的寡妇,敢于对抗某一个手握实权的人物;为了无幸的孩子免遭虐待,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他就是这样富有正义感和火热的心肠。他眷恋生活,眷恋脚下这片热土,甚至从千里之外把父亲的骨灰带到了海南岛,埋在他洒满青春汗水的山岗上,一辈子扎根这片青山。最后由于一次意外的事故而付出年轻的生命。他静静地走了,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留下半句豪言壮语,他是那么普通却又是那么伟大,那么冷漠却又是那么热心,那么不近人情却又是那么通情达理。哑兵的生命和灵魂,还有他的恨和爱都一起融进了那片美丽的青山。
哑兵谭庆山和“沉默的远山”不只是名字上的巧合,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交融,是作家运用意象化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一个别具审美魅力的小说形象,是作家塑造的人物系列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一个,在林继宗的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艺术修养及创作理念
陆游曾在他的《示子遹》一诗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说明了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创作主体应注重提高和完善各方面的修养。这样才能使创作水平相得益彰。
林继宗就是一个具有多种艺术修养和广泛爱好的作家。除了文学外,他还涉猎于外语、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又养成了打球、游泳、跑步、下棋等多种业余爱好,使得身为企业高层领导干部的林继宗的日常生活显得既紧张繁忙,又多姿多彩,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浓郁的情趣。
从林继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兼收并蓄、全面发展的共性。十七世纪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学家和诗人,二十世纪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文学家契诃夫和卡夫卡则分别出身于医生和律师。而在我国的科学家中,华罗庚和苏步青教授就具有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他们的古典诗词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而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对于唐诗就有很深的研究,发表过很有见解的研究文章。正是由于具有这种开放型的文化心态才造就了大师们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无比宽广的文化视野。崛起于潮汕文坛的作家林继宗数十年来也是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除了文学以外,他对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就颇有建树,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作水平的提高,使其文学修养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例如他那反映企业体制改革的中篇小说《对峙》就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进行创作的成功范例。
由于他在这些方面的突出造诣,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被吸收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九十年代初还被推选为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至今。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步入文坛以来,林继宗勤耕不辍,犁遍了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戏剧、论文等领域。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这是与他自身丰富的知识修养以及深厚的生活基础分不开的。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林继宗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理念。他在《魂系求索》中写道:“我只想写属于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心声。”纵观林继宗的作品,尽管其题材显得复杂多样,但无一不是作家所要诉说的人物和故事,无一不是凝聚着作家最为真实的情感。正如另一位潮汕籍著名作家王杏元所评价的那样:“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当一位作家真正投下自己的真情才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会得到读者的共鸣与叫好。”
翻开林继宗一系列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作品,我们常常会陶醉在那些展现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感情的片段中,会在那种亲切而温馨的氛围中流连忘返。如《难忘拉煤一段路》这篇散文,作者写到他由于生活所迫,十六岁便中断学业,拉煤养家。由于食不果腹,常常饿得眼冒金星。心肠宽厚的厨房师傅见状硬塞给他两个热乎乎的红薯,并强迫他吃下去。作者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番薯的甘甜。在拉煤的路上,由于技术还不熟练,下坡时身子失去控制,幸好同行的好友舍死相救才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像这些真实而朴素的描述,读起来却分外亲切感人,对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
作者正是这样坚持以文学反映人生,以文学探索人生,以文学创造人生。他认为文学永恒的生命力来自真实,来自作家沉重的人格力量。其系列散文的创作无疑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三、创作特色及美学风貌
林继宗的创作取材广泛,但又形成系列,因而显得有条不紊。如他的《魂系苍凉》一书,就由长篇生态系列散文和十个散文系列组成,分别是:长篇生态系列散文《魂系苍凉》、系列散文《作家与文学》、《笑对人生》、《生活的思索》、《流星的轨迹》、《人物春秋》、《漫说皇帝》、《情溢九寨》、《梦断鸭绿江》、《诗化龙虎滩》和《潮汐长涌莲花峰》。他的《魂系真情》一书又由《梦中慈母泪》、《憨憨的父爱》、《悠悠亲人情》、《那一片蓝幽幽的海水》、《远去的月亮》、《感悟人生》、《怀念巴金》和《心中的从维熙》等八个散文系列组成。
杜甫在其《戏为六绝句》中写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直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老先生对于创作从来就十分注重在语言上推陈出新,极力反对脱离实际内容的矫揉造作。综观林继宗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无不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和巨大的艺术包容性。他的语言既是对生活语言的提炼和升华,又不显出斧凿的痕迹,更没有媚俗的味道。翻开他的作品,那些朴素而又清新活泼的语言犹如习习的新风拂面而来。一些奇妙而精警的语句常常用得出人意料之外而又显得那么熨贴和自然。如在《重返校园》这篇散文中,写到他因生活所迫辍学以后同学和老师对他的鼓励和帮助:“一席知心话,拨亮了一盏摇曳的油灯。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心中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我双手捧着课本,深吸着油墨的香气,左翻右看,如获至宝。”
在《衷情长系母校魂》一篇中他又这样写道:“母校的一切都使人留恋,虽然没有宽阔的校园,没有高耸的楼房,没有幽静秀美的荷花塘和未名湖,可那里有盈盈微笑的校长,有诲人不倦的老师……”在《故里,那墨绿的巨榕》一篇中,他又这样描写榕树的浓荫:“树荫浓得几乎化不开来,使得盛夏烈日的穿射,也只能在它浓重的荫影中投下少许谈黄色的光斑。大风吹来,那稀疏的错错落落的光斑,在地上滚来滚去,煞是好看。”这些语句并没有华丽色彩,却充满了动人的魅力。作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技巧,更没有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而是仿佛在跟一个知心的朋友促膝倾谈一样,一字字,一句句,都浸透着真挚的盛情,因而读起来分外亲切。这些朴素自然的文字似乎是信手拈来,却熔铸着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而不俗,浅而不显,清新淡雅,意境高远,诚如王安石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
林继宗的作品还让我们体味到一种艺术的包容性。或者说他的作品不再存在单一的文体因素。常常是不同的文体因素兼而有之。他在散文创作中有时引进了小说的写法,有时则使用诗歌的语言,营造出诗的意境,有时却又融进了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对某一哲理的阐发,这又使他的散文增添了思辨的色彩,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收进《潮汕文学读本》中的《孟春里的思索》这篇散文就是在叙事中融进了对宇宙人生、对生命的更替这些重大主题的思索探究,在乡土文化的背景中抽象出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概括,使这篇作品在朴实的叙事和深沉的抒情风格中更表现出某种思想的深刻性,在丰富的情感因素中又具有了沉重的思想容量。读者在阅读该篇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还能够获得情感的共鸣,更能够得到哲理上的启迪。该篇散文获得了第二届“秦牧散文奖”,代表了林继宗散文创作的水平,可视为作家散文创作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