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宗《孟春里的思索》
郑适然
林继宗的这篇散文,引起我阅读的兴趣,并不是由于它获得“秦牧散文奖”,而是因为它勾起我对人生无尽的遐思,就像清明时节路上行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悠远,绵长,欲罢不能。
该文以人生为立意,以清明节为线索,结构全篇。清明时节,正如作者所说,是一个追思与缅怀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上坟扫墓,缅怀先辈的业绩,寻求人生的价值。但文章不是直白写出,而是一波三折,显得颇有情致。
人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林继宗归结在生与死上。叙事夹带议论、抒情,作者企图随着文章的展开,与读者一起,步步深入地去探索人生的意蕴和生死的奥秘。
读初中一年时,清明节墓地上母亲对生死问题的回答,既扫除了作者幼稚的心对死亡的恐怖,又不免让作者在现实的面前感到迷惘。母亲说:坏人的死,是永久的死。好人的死,是到比人间好得多的天堂里生活去了。老一代的妇女,大多数受佛教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思想的影响,她们对此深信不疑,但现实毕竟不是如此。首先天堂是否存在就大可诘问,好人呢,是否就一定得到好报,更值得怀疑。父亲为搬运夫,终生劳顿,到头来却是粗茶淡饭、布衣寒舍,死后不外化为一缕白烟。倒是那全家大小都要清清白白做人的遗嘱,激励着作者立下坚贞的誓言:父亲,我一定展示无愧于您的人生!母亲的死,更引发作者进一步去思考人生、认识人生。母亲无疑是善良而慈爱的,但却不幸中风,缠绵病榻九年。好人得到好报没有?看来,从父母亲的经历所得到的启示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必须缅怀先人的业绩,学习他们如何做人,从他们身上寻求人生的价值。这才是世世代代历久常新的课题。
现在又轮到作者带着儿子回乡扫墓了。祖宗三代在清明的路上寻找人生的足迹。这是作者的巧思,也是一个象征:生命在延续,人生是场接力跑,就看谁接得好,在做人和业绩上,谁能超越于前人。果能如此,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
文章的结尾,作者写了一段对生与死的感悟,读来饶有意味。是的,人呱呱坠地,哭着生来,却应该笑着死去。但同样的生,却有不同的死。临死的时候,有的人愧悔莫及、感慨万千,有的人眷恋不已、无限痛惜……至此,作者是否把生与死看得简单一点。从多种多样的死,不是也可以给后人某种警戒和启示么?不知继宗以为然否?
199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