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继宗《梦中慈母泪》
叶梅珂
读完林继宗先生的长篇散文《梦中慈母泪》后,我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太棒了!它为天下母亲树起了一座闪光的丰碑。
我喜欢《梦中慈母泪》的感情真挚自然。通篇凡二万多字,字字句句皆饱蘸着作者的感情:母子情、姐弟情、夫妻情、同学情、邻里情、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怎一个情字了得!无论抒发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是“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刘勰《文心雕龙》),发自内心,真挚而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他写丧母之痛:“入殓——寿衣、纸被、纸钱遮住了泪眼,模糊了视线,颗颗寿钉钉在了我滴血的心头。”“出殡——从母亲的床前跪至棺前,我一拜再拜,长跪不起,悲极而泣,苦涩的泪水汩汩流入口中。”下葬后他独坐故居的黑屋里,通宵听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心里布满了悲恸,回到母亲的居室,看到遗衣、遗被、遗帽、遗鞋……他感受到母亲依然还在身边。全篇可谓是字字血、声声泪,浸透了作者对母亲深怀鞠念之恩的殷殷情愫。更为感人的是,当母亲在灯下告诉阿宗抱养的身世时,他深情地写道:“如今,唤醒我长梦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可敬可爱的母亲!我的心痛了、苦了、酸了、涩了……”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动容,谁能不为之涕下呢?文中还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对母亲的孝顺,展现了一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画卷。
对母子情的抒写如歌如泣,而姐弟情在他的笔下也是感人肺腑。他对从小带他长大后去了香港定居久未见面的大姐感情至深:“大姐远离故乡的亲人,你可曾想象我们对你是怎样地牵肠挂肚?你是否领会双亲在临终前对你的呼喊和渴见?”后来他在香港出差见到大姐时,了解了大姐为什么不能回家乡为父母亲送终的缘因后,他真情地倾吐心声:“大姐,我理解你在香江的每一个春秋,你何尝不怀着满腔的思亲情愫?那般深情,有如香江,有如韩江,那么清澈,那么悠长……”如此宽容,如此善解人意,表达了多么深挚的手足之情啊!
作者不仅写人时饱含真情,就是描景摹物也是倾注了情感,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母亲下葬后,他静坐在故居的黑屋里通宵听雨,他眼中的景物是:“夜雨愁更咽,春日淡无光。华露随风泣,松涛向夕哀。”这里的夜雨、春日、华露、松涛皆染上了浓浓的忧伤的色彩。上坟时,他回忆母亲生前的种种慈容感叹:“善魂照红霞,热泪湿春风。坟荒草已陈,墓湿土犹新”,“昔为春日华,今为秋日草。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这里正应了陆机《文赋》中评析的:“遵四时而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草。”作者真正是达到了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
《梦中慈母泪》是一篇缅怀母亲的悼文,氲氤着浓烈的感伤,但它的基调是凝重而不漫轻、昂扬而不低沉,甚至字里行间还能感受到豪情四溢和回肠荡气,不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而且给人有益的启迪。
我喜欢《梦中慈母泪》的意蕴深邃而悠远。从古到今,骚客文人歌颂母亲的作品不计其数,佳作迭出。林继宗先生笔下的母亲除了具有天下母亲慈祥、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外,她待养子如同己出、疼爱有加以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表现了她不同凡响的品格。她虽然家庭贫困但一直支持孩子上学,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好好报效祖国,从而在作者幼小的心田中播下了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种子,并成为他一生发奋上进的动力。
作者笔下的母亲不只是对孩子生活上关爱备至、体贴入微,而更多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阿宗小时候住在棉城,母亲经常携他去文光塔玩耍,稍长则多次给他讲述文丞相的动人故事。后来又多次领他登海门莲花峰。随着岁月的推移和生活阅历的沉积,才读懂了母亲的莲花峰情结和文天祥情思,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诠释,说明白了就是借古人的事迹教育下一代要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事。母亲的教诲和熏陶对作者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作者事业有成,文学创作上硕果累累,母亲的功劳不可没。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描写母亲,不局限于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她的性格,而且还把她放在变幻的时代风云的广阔社会背景上,浓墨重彩地展示她的思想境界。如“文化大革命”时,母亲再三嘱咐他不要参加武斗,叫他在学校尊敬老师等等,对于一个文化不高的劳动妇女,在那样特定的环境里,能站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当时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困惑的问题,确实非常难能可贵。回过头来联系母亲在读《寒山寺》和《清顺治皇帝醒世碑记》中对人的生命行程和生命本质提出疑问,从而思索自我本源、生命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更加令人肃然起敬,至此,母亲在我们面前已是一个丰盈鲜活的形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和赤诚之心,为母亲树起了一座闪光的丰碑!奏响了一曲礼赞母爱的华彩乐章!
作者在着力塑造母亲形象的同时,还穿插讲述了我的人生经历,不论是生活细节还是重大社会事件都真实再现了历史面貌,折射出时代风云,浓缩了社会生活。这样一来,散文意蕴就更加深邃丰富,情致就更加隽永、悠远了。
我喜欢《梦中慈母泪》写作技巧的娴熟高超。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字数少的短文尚且不易,二万多字的长文就更加不易驾驭了。但林继宗却如有神助,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淋漓酣畅。
他是怎样构思这篇长文的呢?首先,他打破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常规,而是现在、过去,时空交错,倒叙、插叙交替使用,这样的结构不显单调呆板。其次,情节曲折有致,跌宕多姿。如写母亲,先前一点都没露痕迹,读者一直以为母亲当然是亲的,对他那样关爱有加。最后他要去海南插队,母亲才把他的真实身世告诉他,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不过,如果读者阅读细心的话,作者在写父亲临终前似乎有话跟他说但没来得及说就撒手人寰了,这里已经埋下伏笔,留给作者琢磨了。这种奇峰突起的布局安排常常能引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最后想说一下语言,该文的语言最大特点是清新、丰富,诗意盎然,灵动而有张力。这篇散文很像一组散文诗。每一段每一节都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如清明节扫墓,他想起王安石的《孙君挽词》有感:“母亲的灵魂不必随帛暂还,原来就在碑下,就在山上,就在云间,就在我心里。”一串排比句,充满了一唱三咏的韵律!又如回忆母亲带他游玩文光塔,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情结,他是这么赞美的:“故乡,多少乡景,多少乡情,多少乡思,令我动情。而最使我梦魂牵萦的,还是那高高耸立于棉城中心的文光塔。梦中醒来,泪光闪闪。每每梦见母亲,必在梦境里重见文光塔;每每仰望文光塔,就像凝望慈祥的母亲。母亲啊,您真像那文光塔!文光塔啊,您就是我慈祥的母亲!”这是多么隽美的诗章啊!
林继宗圆润、娴熟、高超的散文造诣,是他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才华四射的体现。
希望今后能读到林继宗的更多更优秀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