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忠诚
——中地集团公司多哥—贝宁经理部总经理刘正国的人生素描
说在前面的话:关于海外20年的感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多彩而且多变的时代,人们若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需要心灵深处的定力和勇气,更需要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哲学大师罗素先生曾经说过:“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时,最容易产生出智慧来。”认知能力就是人对世界认识的理念,无私心情就是对某项事业的忠诚。这也恰如中国宋代哲人朱熹所言:“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
2011年初春,我与刘正国长谈,他随意说的一句话,竟令我动容,几乎落泪。刘正国真诚地对我说:“如果我再年轻10岁,我想在多哥、贝宁做一番更大的事业。可惜呀,我已经没有这样的时间了。”他时年49岁,在海外生活奋斗已超过20年。他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瘤和高度神经衰弱,目前仍坚持在海外岗位上。那愿望其实并不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不灭的理想,是一种对所钟爱事业的炽热忠诚。
时代需要忠诚的志士,人民需要忠诚的战士,企业需要忠诚的精神。
刘正国在海外生活奋斗20年,那种经历既平凡又传奇,既普通又崇高。他是学经济管理的,却成为地质以及建筑业的行家里手;他出国时的身份是会计,却几经演化而成为中地海外跨国度经理部的总经理;他26岁时结了婚,却直到41岁才喜得宝贝女儿,而且女儿也出生在他的海外工作地贝宁;更让人称奇的是他没有在任何院校读过法语,而今法语水平已不止是口语精通,而且能够审阅、撰写、编制技术性很强的法语标书……我几乎无法用文字描述刘正国海外20年所经历的所有坎坷、曲折、幸福与欢乐,但我却读懂了这个普通中年汉子内心世界让人敬佩的意志与精神。有人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但共产党员毕竟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不错,刘正国是位共产党员,但是他更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无比忠诚的公民。
我在有限文字中能做到的,就是对刘正国已过49年的人生予以素描。
上部:理想之光
1.人生的意义在于独特的领悟与坚守,人生的价值就是理想的追求和实现。
刘正国曾这样对我说:“我个人在事业中成长的过程,就是经历了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的整个成长过程。从我的近30年工作经历中,可以看到公司近30年的这段历史。”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归纳,却又是一段非常自信又非常自豪的语言。敢这样说话的人,一定是中地集团公司的元老级员工。而刘正国2011年还不满50岁,真是饱经沧桑啊!
人的秉性,人对某种朦朦胧胧的理想的向往,其实在童年、少年时代就可能已经形成了。1962年4月17日,刘正国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县胡集乡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虽然父亲担任生产队的会计,但家境依然贫苦。刘正国是大儿子,上有个姐姐下有个弟弟,但他却从小深知长子的责任。第一次参加干农活,刘正国只有5岁,放牛、上山去捡柴、打猪草等活计就能胜任了。湖北钟祥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然而他的童年印象却是饥饿,经常吃不饱饭,几乎每顿饭都要加些野菜,偶尔到河里捞点小鱼小虾的就是沾了油腥了。父亲文化并不高,但为人极正直,处世绝不虚伪。中国搞“大跃进”那个年代,虚报浮夸之风盛行,到处都是“放卫星,夺高产”、“超英赶美用不了二十年”,他的父亲却不愿跟风。“大跃进”高潮中,上级让他报生产队粮食产量,他如实上报不虚夸,结果屡受批评,最后竟然被抓去关了三天。放出来以后让父亲重报,父亲仍然是坚持实报不虚。多少年过去,父亲去世时乡里数百人来哀悼送丧,乡亲们都说:“正是老会计当年不虚报,我们生产队那个年代没有饿死人,是他救了大家啊!”父亲的为人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刘正国说:“实事求是,不走关系,不会巴结人,努力奋斗,坦率地面对一切,这可能从小就是我的性格。”
刘正国少年时代的爱好是文学,读过不少经典文学著作,喜欢写作,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曾这样给我形容他的故乡:“我的家乡钟祥山村太美了!我们那个小村恰在丘陵与平原交界处,秋天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是一片花的海洋,仙境一般让人陶醉。几十年来我走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方,我以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景色能比我的家乡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让我比家乡难忘!”或许这是一种极致的乡情,可是此中的情感却充满了文艺味道的思维。
就在这景色秀美的故乡,刘正国怀揣着文学梦想,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读完了小学和中学。读初中时,老师就夸他文章好、有文采,可惜没机会深造。从初一开始,刘正国已经正式下田干活,插秧、收稻这类男劳力活计都可以了。从初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他的学习成绩都保持在班级前三名之列。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他看到了希望,那年他刚升入高中。当时是两年制高中,文化课教得太少了,为了高考他必须补习几乎中学的所有课程。学校宿舍没有电灯,他点着一盏小煤油灯熬夜攻读,经常一晚上睡不到四、五个小时。更为难的事是他还得干活挣钱,尽量养活自己。胡集乡有座磷矿,到胡集火车站往火车上装矿石能挣现钱,刘正国经常去参加装车。他个头不大,体力有限,参加装一个车皮的矿石大概只能挣5角钱。他说,最高一次是一夜装了三个车皮,挣到了1元5角钱呢。繁重劳动,灯青火冷,彻夜苦读……1978年是关键,刘正国自己形容是“简直拿命在赌明天了”。从那一年开始,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终生未愈。高考终于来临了!他报考的理想大学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当年武大录取的分数线是350分,尽管刘正国在全县考生中已属于拔尖成绩,也只考了333分,与武大中文系擦肩而过。1978年,钟祥县考取大学的应届文科考生只有7人,刘正国被河北地质学院“优先录取”,录取的专业是“经济管理系”。在当年,经管专业挺新鲜,刘正国就这样走进了大学校门。
大约由于父亲经历的影响,刘正国从来不想当会计,结果进入河北地质学院后才发现,所谓经济管理培养的恰恰就是会计。尽管难免失望,他仍然认真学习。文学梦就实现在课余给校刊写稿子,也曾多次挣点小稿费与同学打打牙祭了。他由于高度神经衰弱,大二曾休学一年养病,毕业推迟了一年。大学四年,年年享受甲等助学金,刘正国至今不忘,说:“我是国家养大的。”虽脱不了会计行当,刘正国却除了本专业课程外,在哲学、外语、政治经济学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努力充实自己。1983年大学毕业,一批优秀学生以“干部第三梯队”身份被分配到首都北京,刘正国名列其中,被分配到地质矿产部下属刚成立几个月的中国地质工程公司。1983年8月,刘正国进京,开始另一种人生历程。
2.不要把理想定位得太缥缈,其实理想就是在现实中体现你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干部梯队建设很正规,凡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基层锻炼,取得一线实践经验后才能任职上岗。刘正国到北京报到后,很快又离开北京,被分配到河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队锻炼,为期将近1年半。下基层、上钻机,刘正国太快乐了。跟工人一起睡通铺,挥膀子干活、大碗地喝酒,他生活得如鱼得水。什么叫地质?什么叫钻探?怎么下钻杆?怎么灌泥浆?这许多地质专业知识与操作实践,他都是在河南水文三队学到的。最精彩的一笔是他文学功底又能一显身手——由刘正国撰写的《河南水文地质三队队歌》大获成功,不仅在省地矿局比赛中获奖,而且流传多年。该队领导曾表扬刘正国:“我们建队30年了,你写的是第一首成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赞歌。”
1985年1月,刘正国回到北京,在中地公司财务部上班。几个月后,他又被派往湖南省新宁县,以“中央讲师团教师”身份,在新宁教师进修学校“支教”了。当教师又是一年,所任课程是中国历史。地质学院经管专业毕业的刘正国讲历史也挺擅长,一年深浸史故,收获颇丰,年终还被评为“中央讲师团优秀教师”。下地质队实践与到湖南任教,这两项与会计岗位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历,其实大有益处,丰富了刘正国的视野,强化了他应对挑战的能力。1986年7月回京,10月他便被公司派往巴基斯坦,担任驻卡拉奇办事处的主管会计,这才真正进入“本行”。说是本行其实也不准确,因为中地海外会计的职责绝不是简单的管账管钱的范围,最需要的是商务外交的真本领。海外市场、海外环境极其复杂,语言基础、知识领域、人际关系、谈判技巧等等决定着许多事的成败。当时中地公司在巴基斯坦在建工程项目不少,像海德拉巴污水处理厂、伊斯兰堡20层大楼、485打井工程、煤田地质勘探等项目,都是政治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工程,经营中必须谨慎得体。刘正国到巴基斯坦后,不到半年就熟练掌握了当地带土音的英语,很快进入了角色。1987年执行的一项中国产钻机供货项目的经历,应当是他最难忘的事了。钻机在卡拉奇到港,工地在海德拉巴,沿途数百公里尽是荒芜的戈壁滩,还经常有土匪出没。刘正国多次在这条路上往返,已经冒着许多风险,而钻机供货还出现了问题,就更是考验了。中国产钻机与西方国家生产的钻机在细部结构上有区别,特别是液压传动系统的速度不够,一度曾受到巴方业主的拒收。这是一批货款巨大的设备,并且已经克服重重困难押运到了海德拉巴工地,业主拒收将会是多大的损失啊。刘正国没有灰心,决心以谈判手段继续执行合同。在坦率承认中国产钻机在细部不如西方产品的前提下,他反复地科学地解释了中国产品的优势,那就是“经济、实惠、结实、耐用,使用寿命长”,这的确是足以打动人的,尤其是他使用的是文学性、逻辑性很强的语言。结果,顺利成交,使用效果也令业主方满意。
从1986年10月到1989年底,刘正国在中地巴基斯坦办事处工作了三年,许多复杂的商务外交事件经历了,许多艰险曲折的施工见识了,实践给予他一个明确的哲理:追求理想、认识生活、理解事业、珍爱现实,一定是在历经磨难与坎坷之后。
3.真正拥有理想的人,不管岁月旷久,意志不会动摇,奋进的歌总是嘹亮。
1991年1月初,刘正国被派往马里,任中地马里办事处会计。临行前,公司主管领导特别交代他:马里是中地集团公司的重要市场之一,但是公司本部的力量太弱,希望你去了加强管理。
这是刘正国第一次到非洲,也是领导首次授予他管理任务。然而,毕竟只是个会计,而在马里施工的是从国内外聘的队伍,如何“加强管理”呢?那年马里在建项目是塞古40眼井和肯尼巴640眼井的钻探打井工程,到工地参加项目施工的中地正式职工仅刘正国一个人。你去管理,人家服你么?先执行的是塞古40眼井项目,刘正国到工地后没谈什么加强管理,而是一头扎在机台上当起了钻探地质员。地质员可不好当,要有水平分析井下地质情况,要有能力决定砾料的配比,要有技术掌握封井时机……刘正国基本属于自学地质,但却迅速熟悉了钻探工艺的整个流程,摸清了每个环节的技术含量,懂得了钻探项目的施工管理,很快成为一名称职的钻探地质员。施工生活非常艰苦,气温高达60℃,抬钻杆时如果不戴手套热钻杆能把手烫得脱层皮。刘正国两个月内不谈其他,只当地质员,他负责的机台取样率都是优质。连钻机机长也惊讶:怎么刘会计比专业地质员做得还好呢?人们都熟悉了刘正国,刘正国也和这批外聘施工人员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此后,他精心设计的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在项目组正式推行时,就没遇到太大的阻力。制度健全了,项目的整个管理水平自然走上了正轨,经济效益当然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