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变化为何如此巨大?张旺民回答:“就是带领整个团队不断学习。事实证明,企业的学习力对企业的成长和兴亡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型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谈及建设学习型团队,张旺民话就多了,并且条理性、学术味也浓了。十多年来,中地东非经理部在提高团队学习力上已形成系列性观念和制度,比如:始终提倡全员学习和终生学习;企业领导者必须带头学习;提升学习方法是关键;个人、项目组、办事处、经理部总部都有健全的学习制度;学习的目的在于用,学习绩效与责、权、利挂钩……,都已经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其实,最核心的思路是张旺民随口讲的八个字,那就是“不断学习,适应市场”。在某些有特定意义的工程项目实施中,团队学习力大显神威。坦桑尼亚与莫桑比克两国界河上的“联合大桥”施工,便尽显东非经理部学习力的功底。这是一座长720米外张拉连续桥,桥宽11米,设计要求整座桥中间没有伸缩缝,施工难度很大。这座桥,两国计划了几十年,终于开工,众多人寄予厚望。施工技术难题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克服的,但是不幸在施工最紧张时施工区域爆发了恶性传染病霍乱。有些职工的确紧张了,精神压力非常大。总经理张旺民在霍乱爆发期首先驻在了工地,以“我和你们在一起”的行动发出无声的号召。另外,他请来了中国医疗队专家进驻工地,并火速通知国内以空运快件方式运来了霍乱预防疫苗,这都极大地安定了人心,保障了施工。毕竟是经过多年学习锤炼的中地东非经理部团队,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停工,施工照常进行。坦桑尼亚前任老总统到工地视察,看到荒凉河滩上整齐规划的营地,竟然说:“简直是个中国城。”2009年大桥落成竣工那天,参加庆典的有两国现任总统和三位前任总统,五位总统参加中地集团公司工程项目竣工典礼,真不知其他企业曾有否?这是一种殊荣。
张旺民坦诚地对我说:“海外施工生活枯燥而且艰苦,能够凝聚人心的只有感情,是不掺假的兄弟般的感情。”
海外施工18年,张旺民依然恋恋不舍、情有独钟。2007年7月,他已正式提升为中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却仍然兼任东非经理部总经理,直至2009年1月才到公司总部上班。现在,中地东非经理部每年都有多个工程项目同时实施,聘用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已有200多人,其中几十人已是多年跟随中地事业奋斗了。张旺民舍不得的,正是这一大批患难与共、栉风沐雨的弟兄。
虽然已调任新岗位,张旺民对东非市场仍在关注,且念念不忘。他说:“东部非洲国家近年经济发展很快,坦桑尼亚国民经济保持5%的增长率已持续10多年了。东非国家政局主体稳定,发展是这些国家的主题。中国国企应当抓住机遇,提高学习力,适应市场,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为东非人民造福!”
智慧和激情是人生的最亮丽景色,而大智慧和饱满激情更能令人心醉神迷。从张旺民身上我读到:在这物欲旗帜高扬的年代,理想依然灿烂,激情依然动人,信念依然闪光。学习不再是平常事,她集理想、激情、信念于一身,用知识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一生。
将学习进行到底吧!
永远是中地的机械师
——中地海外优秀技师李盛源纪事
无论到哪国家,我的身份总是中地机械师,就像永远是中地的机械师一样,我52岁了,还不到养老的时候,还想跟中地集团公司干点事。这么多年了,我对于中地海外事业有感情,干得愉快,有成就感,也长了见识。不只是我,我的儿子大学刚毕业,也想为中地集团公司效力呢!
——录自2010年9月13日作者采访李盛源的笔记
一、人生经历过的有些事,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1998年12月9日,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尼日利亚经理部包奇州水厂项目驻地遭到武装土匪袭击,时任水厂项目经理的王晖同志,为保护国家财产和同事的安全,与匪徒们展开了英勇搏斗,经因寡不敌众,被匪徒残忍地杀害了。王晖是安徽省地矿局的高级工程师,1996年3月才到中地尼日利亚经理部工作的,牺牲时年仅30岁。这是位有骨气、有正义感的年轻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地海外事业发展中的不朽的英灵。
可谓:英雄魂魄映日月,烈士肝胆照山河呀!
李盛源当时就在包奇水厂项目组,但他没在营地,正在距营地500多公里的一处工地带着当地工人下潜水泵呢。听说包奇营地出了大事,他连夜驱车往包奇赶,到达营地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王晖牺牲的惨烈场面,李盛源终生难忘。这一天,他没吃饭,没休息,彻夜在医院守候负伤的同事,直到第二天清晨迎来从卡杜纳基地赶来的经理部领导……
王晖牺牲了,项目施工还得继续执行啊。当时正值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的过渡时期,社会治安非常混乱,武装土匪四处横行,施工安全难以保障。虽然李盛源受聘身份是机械师,但是在包奇水厂项目施工中,下潜水泵、装配电房、洗井、封井等,甚至就连铺设PUC管道3公里的活儿已经全参加过了,也算是骨干技术人员了,这种时刻怎么能退缩?在经理部安排下,经过一段时间休整,李盛源等几位中地员工又带着施工队伍出发,再次赴包奇州完成水厂项目的收尾工程了。
我问过李盛源:“当时,你害怕过么?”
李盛源回答:“说不害怕,那肯定是假话。但是,工期摆在那儿,为了公司的声誉,为了中国的声誉,再困难也必须圆满地完成施工任务啊。不过,当项目完工,包奇州州长来剪彩,老百姓一片欢腾的时候,就感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二、只有实现了某种梦想,或者了却了某个心愿,
人生才是快乐的。
其实,按李盛源的经济状况,他完全没必要到遥远的非洲尼日利亚去替那家公司“打工”的。李盛源是地质队子女,1958年8月出生于地质世家,父母都在四川省地矿系统工作,他从小对地质生活很熟悉。1974年李盛源高中毕业,下乡插队两年后“内招”到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当了一名机修工,后来又调到驻地在西昌的攀西地质大队,仍是机修工。改革开放初期,他当过队办开发公司副经理、队办修理厂厂长等,对市场经济有所认识。1993年7月,在地质事业大萧条时期,他却下岗成为一名编外职工。不过,凭借技师证书、高级电工证书和经营头脑,李盛源又闯出一条更有味道的活路。在兄弟姐妹支持下,他开办了一个进口汽车修理厂,生意十分红火,出国前他拥有的固定资产已经是30多万。在那个年月,大小是个“款爷”了。我问过他,个人经营挺不错的,为什么还要应聘随中地到非洲来。他嘿嘿笑着说:“坦率地说,不是为了挣钱。咱就是因为没出过国,要出来看看,长长见识。也坦率地说,CGC看中了我机械电工技术比较全面嘛。”
从1994年10月到尼日利亚,李盛源转战几个国家,乐此不疲,再没回头。
我替李盛源统计了一下:1994年10月至1999年7月他在中地尼日利亚经理部工作;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他在中地加纳项目组工作;2000年12月至2007年8月他在中地菲律宾经理部工作……除掉回国休假的时间,他在海外工作时间约160多个月,即13个年头有余。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究竟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感悟到什么?李盛源对我讲的一段话,读起来意味深长。采访中,他这样对我说:“无论到哪个国家,我的身份总是中地机械师,就像永远是中地的机械师一样。我52岁了,还不到养老的时候,还想跟中地集团公司干点事。这么多年了,我对中地海外事业有感情,干得愉快,有成就感,也长了见识。不只是我,我儿子大学刚毕业,也想为中地集团公司效力呢!”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李盛源这种不倦的追求呢?
三、最平凡的小人物,也能用执著追求的精神光焰,
照亮自己的人生。
1999年6月,中地尼日利亚经理部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在加纳共和国北部取得了一项合同额并不算太大的供水及水厂建设工程项目。当时,经理部事业蒸蒸日上,人手紧张,但仍决定派精兵强将进入加纳市场。机械师李盛源在派赴加纳人选之内。
身份仍是机械师,但是李盛源参与的任务内容却极其复杂。建营地、建飞营、下潜水泵、安电缆、架线、安装发电机、装高压水箱、铺管道、铺支线……项目工程,几乎李盛源都参与其中。李盛源说:“工区的北区那一片,是我带领黑人施工队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