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桑海苍田。进入21世纪后,历经磨难的中国传统文化洗尽尘埃终于再次显现出振奋民族精神的魅力。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历年来的答记者问,引用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言常令世人称奇,而他所弘扬的正是现今难得的中华传统文化主流。2011年3月14日,在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招待会上,回答美国记者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类敏感问题时,温总理明确地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既经典,又准确。
然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人影响依然有限,认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人依然不多。不过,在采访中地香港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猷林时,我却发现了个例外。李猷林,具有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和香港理工大学项目管理学硕士这样的双硕士学位,学的是理工科,干的是工程项目,最爱读的书竟然是《论语》、《老子》、《韩非子》等古籍。与他交流,十分有趣,因为他不时会说出几句经典古句。比如,他说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孔子所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并且又极现代地补充说:“敏于行很重要,就是要出手快,效率高,执行力要强。”这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
据李猷林讲,与他同届的清华大学同学,已经有一批移居到美国了,这也是“人各有志”吧。而李猷林,自1996年4月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国企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在北京总部连续工作最长时间是9个月,在海外奔波已将近15年。他没动摇过,没后悔过。尽管曾有浑身刺青的黑社会帮派打手,为争夺工程项目利益,围困威胁过他;尽管在国外曾几次遇到车祸、生病等要命的为难,他也是矢志不移。古代哲人墨子的一句话,或许正是这位年轻人的精神写照——“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也。
天道酬勤,地富在功。唐朝诗人李白说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也诗云:“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伟人毛泽东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是,这一切必须有个根基,根基就是:你为谁、为什么而奋斗?我深信,凡是为中华民族振兴事业而艰苦奋斗的人,必然有一个无悔的青春。如李猷林。
1.人生事业成败的源头,恰在于你童年、
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感悟。
1971年1月15日,李猷林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乡村教师的家庭。说是教师,其实和农民也差不多,因为从小李猷林就认为父亲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那个年代,乡村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学农”,每天老师带学生们要劳动半天,“双抢”季节则以农为主了。李猷林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并且从读小学开始就下田干活儿了。父母的教育朴实又本分:“只有自己吃苦和努力,才能换来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吧,凭本事吃饭才行啊。”作为长子,李猷林几乎在童年就懂得了父母的辛苦,懂得了感恩。1983年他小学毕业,考取了县一中,父母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决支持儿子出去读书,这为儿子开创了新天地。不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也都读完了大学,在农村实属难得。所以,李猷林至今仍说:“我感谢父母的眼光,给了我未来。”
从初中到高中,李猷林住校6年,每月须从家里背米交学校食堂,还得交7元5角钱的菜金。这些米、这点钱是父母干活、养鸡、养猪一分一分挣出来的,每一分钱都沾着父母的血汗。李猷林不到13岁就开始独立生活,不仅学习刻苦,而且生活节俭,懂得计划。初中、高中,直到读大学,凡是学校放假,李猷林肯定是回村里干农活回报父母。读初中时,他才1米4的身高,但插秧、收稻、收菜籽等男壮劳力的活就开始抢着参加了。改革开放后划出六亩家庭“责任田”,干活就更吃紧了。读高二时,有一年盛夏收稻,气温接近40℃,他拼命干活中了暑,头昏气喘心发慌,也不敢告诉同在田里干活的父母。他只是找个阴凉处缓了几分钟,马上又接着干活。就是这样,李猷林学习成绩照样优秀,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一次考取了重点大学。1989年9月,李猷林被武汉大学录取,从此走出乡村,走向新生活。
第一次离开湖南,来到大都市武汉,李猷林农家子弟的本色一点没有改变。武汉大学4年,许多同学游遍了湖北名胜,而李猷林不知道武当山、赤壁、神农架等处是什么模样。一个学期要花父母500元钱,他于心不忍,每个学期都要从家里给的500元中省出一部分帮助两个读书的妹妹。读大学时,他穿的尽是高中时的旧衣服,连衬衫都是母亲做的土布衣,他从不觉得丢脸。大一、大二假期照样回家干农活,大三时准备报考研究生,父母执意不让他回家再干农活,他从大三起便开始勤工俭学,每个学期能挣百十块钱,减少家庭负担。他的风采仍在学业上。1992年武汉大学推荐保送他续读本校硕士研究生,竟然被他婉言拒绝了。李猷林自己的决心是:“读工科就要读精,就要读北京的清华大学。”
读清华,谈何容易?但是,李猷林是有所准备的。英语,大二通过四级,大三通过六级。专业课,凡武汉大学与清华大学教学覆盖面有差异的,如《流体力学》中的“涡流理论”、“绕流”等等课程,他统统自学深化,力求达到清华本科水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1月参加研究生考试,过关;1993年4月到清华面试,过关。1993年9月李猷林正式就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清华就是清华,读研第一年基础课教学中,便有许保玖、钱易等著名学者授课,李猷林受益匪浅。读研第二年便有幸参加国家项目实践,到山东做水处理工艺研究,从理论准备、工艺设计到试验模型、试验装置、样品检测、成果分析等整个流程全部参与其中,李猷林收获颇丰。他仍是本色未改,尽量多学东西,连选修课也拿到不少学分。1996年4月,李猷林硕士研究生毕业,被来清华大学选人才的中地集团公司一眼相中,他从此便成了中国国有企业的一员。那年,他25岁。
2.请把过去奋斗和难忘的往事封存吧,
因为它们可能指引你的未来!
李猷林是中地集团公司旗下报到的第一个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是1996年4月14日到中地报到的,5月19日便被派往海外,飞赴斯里兰卡,参加1C-2项目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