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我们不是传说
——中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建新印象ABC
说在前头:但愿是传说的一件事
有件事,久久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也不快。
国内2009年出版的《人才战争》这本学术专著,披露了一组惊人的数字,读后实在是感受繁杂,难以评说。据该书作者介绍:1985年以来,中国名校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出国去了美国。2006年这一年,清华大学以571名、北京大学以507名的博士生输送量,从而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而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2002年在美国毕业拿到了科学类和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至2007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中国是冠军,比例达到了92%……这样一组数字,我真的但愿是传说。然而,《人才战争》一书的作者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先生,我孰能不信?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精神的坚守、操守的把握,实在难能可贵。对于《人才战争》披露的数字,我仍然但愿是传说的一件事,因为我对清华、北大的学风,十分敬仰。
2010年深秋,我采访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设在香港的中地(香港)实业有限公司,竟意外地遇到了两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一位是中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地(香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又兼中地斯里兰卡经理部总经理的胡建新,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另一位是中地(香港)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猷林,系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胡建新现为博士,李猷林现为双硕士,他们俩共同之处是都扎根在中国国有企业,都在海外工作达10年以上。尽管也平凡,尽管也普通,可细想一下他们10多年海外经历中所饱含的精神因素,顿时令我感慨万分。他们俩还有个共同点,都不爱张扬,都不善言谈,正所谓“男儿有志不轻谈”吧。我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就是冒充的知识阶级”。先生的话,是对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颂歌!
所以,对胡建新的人生经历,印象深刻。
A、关于信念的印象:自强不息
2010年10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二期35层电梯门拐角处,仍被白色的施工挡板围着的地方,有片约400平方米的办公区,区内有人正在工作。如果查一下电梯楼层指示牌,才会发现这里是SFMHKManagementLimited,即“索罗斯基金香港公司”的所在地。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在美联储向全球货币市场肆无忌惮地印钱“注水”的时刻,这个以货币投机名震天下,曾于1997年掀起亚洲金融风暴的人,这个令各国金融监管者难以对付的人,索罗斯来到香港了!香港市场必有风暴,必经考验。接着,11月5日,美联储再次通过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印6000亿美元钞票注入市场,真是风雨欲来、硝烟弥漫哪。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应当走哪条路?
此前不久,中地(香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新,在接受《香港中资建筑》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令人回味的话:“金融海啸的影响仍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危机过去,言之尚早。”“香港中资建筑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长期发展,必须是扎根香港,放眼国际,利用自身优势回到内地和向海外市场发展,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积蓄力量,寻找机遇,形成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开发拥有长期潜力的市场。”在金融风暴风潮汹涌,建筑市场危机呈现的时刻,这番清醒的判断,真是掷地有声。如果你知道中地集团公司在香港市场发展那段艰难而曲折的历史,就会明白,胡建新这段话几乎恰是真实写照。
2001年11月,中地集团公司任命胡建新为中地香港公司总经理。这是项很特殊的任命,因为当时胡建新已是中地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任中地斯里兰卡经理部总经理,这任命是他的第三项职务。还因为中地香港公司刚刚经历了一场难以言表的复杂人事变动,人心混乱,市场低迷,还欠银行数千万的贷款。胡建新真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啊。
胡建新到任,中地香港公司在建只有两个项目,其中一个斜坡治理项目已注定要亏损几百万港币,公司每月要向银行还贷款利息100万港币左右。资产盘活困难,工资发不出来,这就是他接手的现实。上任不久,他就接到了政府部门发来的接连两份PerformanceReport:Adverse,也就是不合格的“表现报告”,建筑业俗称“黑报告”,是警告信。胡建新说:“海外施工多年,没接到过这种信函。对我,是很大的挑战。”他必须向港府土木工程署、拓展署提交整改措施,也就是“检讨书”了。那个项目,分包商跑了,亏损是铁定的,胡建新为了公司信誉,是咬着牙坚持干好干完的。
在混乱局面中,胡建新拿准了一个大方向,那就是稳定人心,搭好班子,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他任命香港人TomLee(李志棠)为副总经理,重新集合起一批敬业且忠于中地事业的员工,努力理顺与政府部门、业主、分包商的关系。在市场范围内,他做事的中心是坚持诚实、守信、重视合约,最大限度挽回中地在业界的信誉。在企业内部,他告诫员工“我们施工企业在产业链低端,竞争压力大,僧多粥少是现实,只有靠诚信和优质服务,才可以生存和发展。”尽管资金困难,但是他在员工大会上公开宣布:“中地集团公司在香港要持续稳定发展,决不搞任何短期行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前途是光明的。”他甚至引用了唐朝诗人李白的一句名诗:“千金散尽还复来!”
胡建新身上有种谨慎而又自信的性格,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祖籍辽宁昌图,成长在吉林蛟河,1965年10月出生于一个军队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位在沈阳军区从军数十年的老军人,对膝下两个儿子从小就要求严格,并且特别强调男儿在世要自强自立。胡建新是老二,哥哥先于他考取大学,并且毕业后事业有成,为弟弟树立了个榜样。胡建新学习刻苦,为人谦和,中学时代就曾在吉林省、市数学、物理竞赛中取得过较好名次。1984年参加高考,当年考取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是蛟河全县考入清华的唯一一人。5年大学本科,前3年读得很苦,他总觉得小地方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太窄,外语更和大城市学生不在一个档次。这种感觉确实触动很大,必须自强才能有自信么。他特别感激遇到个优秀的班级辅导员胡和平老师,对自己影响大、引导力强,受益匪浅。胡和平先生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建新至今记得胡老师教人的认真严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清华大三时,胡建新任团支部书记,大四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9年9月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城建四公司第三工程处,他说又遇到了个好单位。北京城建公司是解放军机械工程兵转制而成的企业,作风过硬,特别能战斗,而且管理严格。毕业后那两年,胡建新参加北京住宅小区建设,都是住工地、跑现场,收获不小。北京城建接收的大学生,虽然身份是现场工程师,但是企业都指定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这招可真有效。举个例子,工程师必须吃透图纸,到现场不许带图纸,建筑标高、轴线等技术数据要熟记在胸。北京城建的两年施工经历,胡建新评价是:“我到海外施工仍然得以应用。”的确如此,自1991年8月胡建新进入中地事业,先到巴基斯坦,后到斯里兰卡,他的施工管理与技术管理总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印象。
在平凡中创造崇高,困难时展现坚强,往往能创出奇迹。
近10年过去,中地(香港)实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如何?先用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说明一下概况吧。前述2001年胡建新接手香港公司时,资金困难,且欠银行数千万港币的贷款。这笔贷款,靠香港公司自身能力,不到3年于2004年全部还清。2009年,中地香港公司的合同额是X亿港元,2010年新签合同额又是X亿港元。在9年多数十个工程项目实施中,他们坚持诚信第一,从没拖欠过供应商、分包商的钱。由于施工质量优秀,曾多次获奖,仅2010年中地香港公司便荣获香港政府部门颁发的“上水供水项目地盘功德奖”和“GE/2010/01斜坡项目安全铜奖”两项殊荣。经过9年多的开拓奋进,目前,中地香港公司已形成斜坡治理、桩基工程、水务和渠务工程三大主业,基础扎实,信誉良好,潜力巨大。近10年过去,中地香港公司没垮,而且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可喜阶段。
要总结他们的经验,涉及面太广,比较不易。然而,胡建新有句话,可能具有典型价值。胡建新对我说:“科学管理,就是程序化管理。”企业创效益,关键就在市场环境与自身管理水平两项上。上世纪末,特别是1997、1998年,香港建筑市场一派繁荣,最高年工程市场发包额曾达2000多亿港币。然而新世纪头几年又陷入低谷,工程市场发包额最低时仅200多亿港币。中地香港公司市场环境并不好,成功发展的诀窍应当就在于科学管理了。管理之道,我当另述。而对我眼中学者型的总经理胡建新,我更看中于他的管理理念。据胡总介绍,他管理下的中地香港公司和中地斯里兰卡经理部,多年来坚持四项基本理念。概括一下就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具有良好心态、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长远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全局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的理念;树立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的理念。这四项,每一项展开来都是篇论文,无法详解。最核心的问题是,这四项中的每一项,在中地香港公司都是活生生的企业表现,都可举出一大串成功实例。写在纸上算什么?实践说明一切。
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止息,这就叫自强不息。
B、关于管理的印象: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