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塔哈·侯赛因
《日子》是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的一部传记体的长篇小说,在埃及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塔哈·侯赛因,生于1889年,卒于1973年,是埃及著名的作家、文艺批评家,也是一位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支柱”和“阿拉伯文学泰斗”。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哲学和历史也造诣极高。
《日子》通过作者对主人公阿里·阿兹哈尔3段经历的描绘,为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现实生活的动人画卷:一方面,埃及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灾难深重的悲惨生活之中,人们遭受着宗教、愚昧、贫困和疾病等痛苦的熬煎;另一方面,新旧思想在激烈的斗争,旧大学的改革、新大学的成立和新型知识分子的成长,使人感到:黑暗的日子即将过去,光明的日子就要到来。
《日子》中的主人公阿里·阿兹哈尔,是一个反对落后、追求进步、向往自由、渴望民主、提倡科学、要求改革、一直站在时代前列的埃及新型知识分子。
《日子》第1卷描写:他的童年是在悲惨的日子中度过的。自幼生长在愚昧无知、缺医少药的农村。3岁时,“起初他害的是眼炎,好些日子没人注意,后来请来一个理发匠给他治疗,终于把两只眼睛给治瞎了。”农村的陈规陋习、“残酷的哲学和罪恶的知识”,在摧残着孩子,甚至虐杀着孩子。
他被送进私塾,不到9岁,就学会背诵《古兰经》。他厌恶私塾的先生和学长,因为他认为:他们是“骗子和撒谎者”、偷走吃食的“贼”。他反对墨守成规的腐朽的教育方法。他从书贩手里买到《猫和老鼠的故事》和《电报和轮船的争辩》等,他拼命地“吸取这些书籍的精华来增进知识”。
《日子》第2卷反映:13岁,他走进渴望已久的开罗最高学府——爱兹哈尔大学。这里是新旧思想激烈斗争的中心,在教师和学生中,都有革新和保守两派。他深受革新派的影响,思想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束缚,反对教师的保守观点,要求言论自由,表现了对爱资哈尔的深恶痛绝的态度。
《日子》第3卷表现了他进入新型大学以后的兴奋和愉快。受到具有进步思想的埃及学者和欧洲东方学家的影响,他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枷锁,成为一个追求民主和科学、竭力改革、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知识分子——坚定的革新派。因为写了《纪念艾布·阿拉》学术论文,成为埃及大学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赴法留学后,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新的思想和知识,使他征服了黑暗,迎来了光明的日子。
《日子》的艺术成就:首先,突破了古代的传统和近代的文体模式,创造了反映现实的传记体长篇小说;其次,带有听觉、嗅觉和触觉特点的描写多,视觉特点的描写少,反映了盲人创作的特色;再次,语言生动朴实,带有抒情性和哲理性。有许多话语,就是格言和警句,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