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普列姆·昌德
《戈丹》也译作《献牛》,或意译为《牺牲》,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写于他一生的最后两年,凝聚了他晚年对印度尖锐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标志着他思想与艺术的高峰。
普列姆·昌德,生于1880年,卒于1936年,是印度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对印度现代进步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
《戈丹》以30年代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主要人物何利一家的生活变化,描绘了印度农民的极端贫困和不幸遭遇,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印度农村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猛烈地抨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制度以及地主、资本家、高利贷者的罪恶,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小说描写贫苦农民何利一家悲惨的生活与经历。何利勤劳终年,仍在饥寒线上挣扎。他一生“最崇高的愿望”、“最美丽的梦想”就是积攒一点钱,买一条母牛。但是这一小小的心愿,对他却是一种永远不可企及的奢望;不管他怎样拼命奋斗,最终只是一个泡影;他为之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乃至自己的性命。小说以何利3次买牛的经历作为贯穿线索,展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第一次他向邻村牧人薄拉赊买了一头母牛,却被弟弟希拉毒死。为了使希拉不受警察敲诈,何利被迫借下了高利贷去贿赂。儿子戈巴尔与一寡妇恋爱,何利将她收留在家,这触怒了村里的“长老会”,被罚以重金。何利无奈,将全年收成上交,还把破房子也抵押了出去。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买牛的梦想。
第二次,他想卖掉刚成熟的甘蔗去买牛。但高利贷者早与糖厂老板勾结,把钱扣除了,他不仅未收到一文,家里的一对耕牛又被拉去抵了债。高利贷的盘剥使他负债累累,永无还清之日,他沦为了雇工,生活更加艰难。为了交清欠租,保住仅有的几亩地,他把女儿卖给一个老头做妻子。他拼命干活,拼命积攒,仍存着买牛的幻想。他终于累死在田里了,用血汗换来的20安那,却被祭司搜刮去作了行“戈丹”仪式的代价。
《戈丹》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了一些十分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
主人公何利是一个贫苦农民的艺术典型。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世世代代经受着贫穷苦难,何利也和他的父辈一样,吃苦耐劳,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他胸怀宽厚和极富同情心,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宗法制道德观念的农民。弟弟希拉毒死了他的牛,他不仅不怨恨,反而借下高利贷,为自己一生种下悲剧的祸根。希拉逃走后,他又尽力帮助弟媳插秧,不使农田荒芜。他不忍心看见别人遭受苦难,儿子的情人、寡妇裘妮娅在走投无路时,他毅然把她收留在家,导致长老会的重责,并且为此而弄得倾家荡产。他渴望买牛,但一听说薄拉是因为没草才卖牛时,他不仅把牛还给薄拉,还送给他草:
别家的房子着火了,要他站在旁边伸着两手烤火,这样的事他是学也没有学过的。
何利是一个未曾觉醒的落后的农民。他也有他的生活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毕生为之奋斗,屡经挫折,虽九死而不后悔,临终前的呓语中,他还念念不忘梦寐以求的母牛,其韧性的斗争精神,令人感佩。但长期的苦难与遭受欺凌、压榨的地位,养成了他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对什么事情也能够容忍”。他认为“住在水里跟鳄鱼作对,那是呆子”。他无条件地服从强权,认为统治者的权势是上天安排的,因之在强权面前战战兢兢,十分畏惧。正是这种软弱性,使他的命运更加悲惨,母牛被毒死后,他怕打宫司,甘愿吃苦而不声张,巡官传讯他,“他战战兢兢仿佛要被绞死似的”;巡官故意下令搜查希拉家,他恐慌万状,甘心借债贿赂以躲过这场横祸。长老会借戈巴尔的恋爱敲诈他时,他忍气吞声地竟然把全年收成的粮食一袋袋地搬去了,“仿佛是在用自己的手掘自己的坟墓一样”。统治者、官吏等也正是利用他的软弱性,吸干了他的最后一滴血。作家对何利十分同情,但他同时也深刻分析了何利的弱点,以及产生这种弱点的社会根源。正是由于统治者残暴的政治压榨与经济剥削,迫使农民日益贫困、破产。统治者又利用宗教、迷信等从思想上麻醉、毒化被压迫的人民,以造成听天由命的顺民。通过何利的悲剧,作家沉痛地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其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何利的形象十分丰满,有血有肉。他诚实厚道,却也有小小的狡猾,有时耍弄一下小花招。为了达到买牛的目的,他随口撒谎说妻子怎样夸奖薄拉,又答应为他说亲以讨好对方。他也有世故的一面,处世哲学是:
别人的脚踩在自己身上,只得放聪明点,在那脚底板上抓抓痒。
所以,他常讨好老爷,在地主家晚会上得到一个扮丑角的机会而得意洋洋。总之,普列姆·昌德从各个侧面描绘了一个丰满真实、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十分光彩照人。
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何利的妻子丹妮亚这个与他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她也善良,但不温厚;她也勤劳朴实,但无丝毫怯懦畏缩。生活的磨难并未消磨掉她的斗志,相反的,她的眼光犀利,刚强自信。她敢于当面斥责巡官,也决不惧怕长老会的权势。“他们哪是长老,他们是魔鬼,地道的魔鬼”,痛快淋漓地显示了丹妮亚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这是作家笔下塑造得成功的又一人物。
小说中还塑造了一批反面人物的形象:地主莱易、高利贷者古里·辛、祭司达丁等,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吸血鬼的丑恶嘴脸。作家无情地揭露了他们的贪婪、狠毒、冷酷、伪善;他们的万贯家财和飞黄腾达正是建筑在像何利这样成千上万被逼破产的农民尸骨之上的。通过他们,作家鞭笞了整个统治阶级和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戈丹》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小说以农村生活为主线,同时通过另一条线索,把勒克瑙城的地主、资本家、知识分子等的生活与之联系起来。这就揭示了城市与农村,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暴露了地主、高利贷者与帝国主义、银行家、工厂主相互勾结共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农民的命运,从而反映了印度殖民制度的本质特征。这不能不说是普列姆昌德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