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是属于第二种类型给予者。给予者他的儿童时候的心理创伤是感到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所以形成的防御机制就是使自己成为他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惯行为就是猜测他人的需要,满足他人的愿望,性格特征就是亲切友好,乐于助人。
第五篇文章:追求完美是我的行事动机,我多年来的成就使我得到了许多赞誉。这一生我做了许多事,而且几乎每件事都是成功的。我十分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我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成就和别人对他的赞誉。我总是希望在规定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所以为了把事情做好,我常常无视自己的感觉,也顾不上反省。因为经常有很多事要做,我难得闲着,也难得休息。另外,我对那些不会利用时间的人缺乏耐心。有时我会从那些办事太慢的人那里抢活干。我喜欢体验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还喜欢竞争,所以我是一名出色的竞赛选手。
这一类是实干者;很简单是不是?他的心理创伤是儿童时期感到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并且不知道原因所在,他跟第二类型的给予者不相同,他也是感到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不知道原因所在,所以他形成的防御机制就是采取实际行动努力表现,做出有目共睹的成就。他的习惯行为就是努力实干取得胜利,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有效率,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但是他的性格弱点就是怎么样?他一直实干,他无视自己的感觉,也顾不上反省,所以他往往会外在成功、内在很空虚。
第六篇文章: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性格安静、善于分析的人,比起大多数人来,我喜欢多花一些时间独处。通常我喜欢在一旁观察事物的进展,而不愿意身陷其中。我不喜欢别人对我提太多的要求,也不喜欢别人了解我的感受。独处时我能更深入地体会自己的感受,而且我经常能从重温旧事中得到经验,这一点在初次尝试某件事的时候是达不到的。独自一人时,我从来不会觉得无聊,因为我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因此,对我而言,保留独处的时间与精力,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以及尽可能地保持自给自足都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五种类型的人格,就是观察者。他的心理创伤是儿童时候感觉到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了,所以形成的机制就是与他人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你看他总是喜欢独处,喜欢多花一点时间独处。他的习惯行为就在事情发生以前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充分地观察认识事物。他的性格特征就是善于分析和总结。
第七篇文章:我极富想象力,尤其是在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我常常能发现危险或者有害的东西,而且立刻就可以体验到灾难真正来临时的害怕与恐惧。通常我会避开危险或者避开它的正面挑战。另外,想象力还使我变得机智和幽默。我希望生活变得更确定,但是我经常怀疑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我常常能发现别人观点中的失误和不足,因此我猜想有人会觉得我很机敏。我常常怀疑权威,当别人把我当做权威时我会觉得特别不自在。由于我能看出别人观点中的错误,所以我能找出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一旦我决定为某人或某个理想奋斗后,我就会死心塌地去做。
这一类是属于九型人格里面的第六种类型,怀疑论者。他的心理创伤是在儿童时期感到自己遭到背叛,他的防御机制就是保持警惕,形成的习惯行为就是小心谨慎,认真地分析形势,他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事物总是要进行预测和判断,而他一旦认准了就会很忠诚。
第八篇文章: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喜欢尝试新鲜有趣的事。我的头脑非常活跃,我的思维可以在不同的观点中飞速地跳动。我喜欢将这些交织在一起的观点汇合成一张总图。当我将原本不相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时我会很兴奋,而且我会花许多精力做这件事。对于无偿的或者重复的事我缺乏耐心与兴趣。我喜欢计划和准备阶段的工作,因为此时会有许多有趣的选择可以考虑。当我对某件事失去兴趣时,我不会继续下去,而会投入到另一件让我感兴趣的事当中。即使有什么使我沮丧,我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令人更愉快的事物上。我相信人们有权利过快乐的生活。
这一种类型就是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者。他的心理创伤是儿童成长期感到自己受到束缚,不一定是外在真有什么束缚,而是他内心的感受,他感到自己老是受到束缚,所以他的防御机制就是逃避痛苦,保持多种选择。他的习惯行为就是享受生活,保持变化的状态。他的性格特征就是快乐,思维活跃。
最后第九篇文章: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感情很强烈。我经常觉得被别人误解,而且感到孤单,因为我觉得自己与别人有所不同。在别人眼里我的所作所为就像是在演戏,而且曾经因为过度敏感和夸张情绪受到批评。我渴望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我与别人的关系很难融洽,因为我总是想拥有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又总是鄙弃我已经得到的东西。我这一生都在寻求心灵的沟通和理解,却总是由于知己难寻而郁郁寡欢。有时候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别人比我活得快乐,人缘也比我好得多。我对美学有很敏锐的感觉,而且我有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种就是九型人格图里面的第四种类型浪漫主义者。心理创伤是儿童时期感到自己被他人抛弃了,防御机制就是要弥补内心的缺失感,他的习惯性行为就是追求真实感觉,充满激情。在充满激情的时候会喜欢标新立异,他的性格特征就是富有创造力,思想很深邃。
我们再来看,从《学修药师法门补充资料》第76页这么一个表就变为四个图,这个箭头为什么要这么标来标去的啊?一个来一个去,这个原因其实都是在说明九种心理创伤、九种防御机制、九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和九种主要的性格特征。
九种防御机制
中国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懂得九型人格学说能够使我们自知知人,能够使我们向内看,这是个好工具,我们要修行,如果性格上的弱点你都不能够弥补的时候,你都没有觉察的时候,你修行怎么会上得去呢?你跟人相处你都难以理解对方的时候,那怎么会修得好呢?所以这个九型人格我们用来向内照,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弱点。
九型人格是帮助我们了解内心如何运作的工具,使我们能够自知而且知人。比如说,如果我知道自己是第一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那么无意识之中会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和其他人,这个时候我知道自己是这种类型的人,我就有意识地降低标准,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容许自己和他人犯错误,而不会一再地、一味地去吹毛求疵挑毛病,这样当然人际关系更和谐,自己也更快乐。
而且九型人格学说也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使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从他的那种性格特征去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以前我们不会这样,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缺乏好的工具,现在我们有一个工具,我就可以知道我是哪种类型。我对他很熟悉了,我以前总是跟他起冲突,因为我总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现在我知道他是另外一种类型,所以我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
以前我们总是从自己的局限性出发,看到别人的言行就容易起反感,心里面老是在嘀咕,他怎么可以这样,这个人简直不可理喻,虽然话没有说出来,心里面一直嘀嘀咕咕的。或者有些人他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这个人在单位上业务成绩一鸣惊人非常优秀,而人际关系却是一塌糊涂呢?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为什么这个人他总是答应得很爽快,行动起来却总是拖拖拉拉等等。我们就能够从这九型人格学说里面找到理解对方的管道,能够运用九型人格学说来提升自己,来宽容他人,就能够人际和谐。
比如有人跟同事的关系很糟,因为大家的性格不同,原来已经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了,他能够懂得九型人格,能够运用九型人格来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以后,他就能够调整自己,就能够从对方的性格特征去理解他,就能够成为坦诚相交的知心朋友,这是很有作用的。
有一些人夫妻之间,眼看因为性格不同,经常吵架,婚姻即将破裂了,有了九型人格的指导又能够和好如初。因此懂得运用九型人格对我们人际的和谐是非常有用的。作为修行人就应该用它来更好地觉照我们内心的运作模式。
我们来看图表:九种心理创伤,九种防御机制、九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九种性格特征。
比如说第一种类型完美主义者,他的成长过程之中的心理创伤就是当他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他总是感觉受到来自于长辈严厉的斥责和惩罚,所以他就自己要起一个防御,所以他应对外部世界的防御机制就是他受到几次斥责以后就会变得听话,小心行事,努力表现,然后他渐渐地形成的习惯性行为,就是严格地控制自己,尽职尽责。但是他潜在的情绪就是容易愤怒。
因为他样样都追求完美,所以完美主义者他的弱点就是可能会变得严厉专断,对于任何不完美的事情都容易感到愤怒,他总是商标准地要求自己和他人,这一次比上一次要更完美,使大家都精疲力尽。
这九型人格图里面的箭头是表示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三种的行为方式。我们看九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张图。每一种类型、每一种性格的人他都有三种行为方式,第一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方式;第二种是处于压力状态下的行为方式;第三种是处于完全的,他自己觉得感觉安全状态下的方式。
看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者。他平时主导的行为方式就是尽情享乐,他是喜欢享受生活的,追求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这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方式。但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比如说他处在压力状态之下的行为方式,他会改变过来。
比如说一个高三的毕业生,他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他本来是属于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者,他尽情享乐的,但是他面对高考的强大的压力,他的性格就会怎么样?你看这个箭头所指就是第一种类型完美主义,也就是尽职尽责,他就会朝第一种类型完美主义这个型号发展,他在这两个月之内会有一个学习的突击,他就会制定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勤奋认真,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照那个时间表尽职尽责地去学习,争取去考好,这是压力状态之下,所以由第七种类型就指向第一种类型。但是考试一结束他又回到了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的主导性格状态下。
还有第三种行为模式是,他在自己觉得安全状态之下,他可以由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者就变成第五种类型精神的思考,也就是观察者,因为什么?因为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者他的防御机制是为了逃避痛苦,所以他在觉得非常轻松,有很强的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会变成第五种类型观察者,他就会开始不单单是追求享受,而且是会开始向内作精神的思考,他成为一个观察者,充分地观察和认识事物。
其实一个人他主要的有三种行为模式,不管他是哪一种人格类型,不管他是哪一种性格模式,他都会有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是讲他在觉得安全的时候,而一旦他内心有不安全感,他又会回到第七种类型享乐主义者,尽情享乐,享受生活的状态。
所以我们如果学习了九型人格学说,就能够体会到人格就是制约,个性就是制约,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向内看到自己性格的局限性,个性的局限性,如果你不去向内觉察的话,你会被它限制,我们的性格模式会在人生之中不停地重复。甚至于有一些不单单是今生是这种性格,他可能流转流转将来再得人身,他还是那种性格,因为他已经形成一种惯性,形成一种难以觉知的、自动化的反应模式了。这种在佛教里面称之为无明。
你不要老是去念无明,你不晓得无明是什么东西,无明在哪里体现,就在你的性格里体现,你一直在一种性格模式里面循环,从来没有去向内去觉照它的局限性。这种对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与行为模式的无意识状态,自动化的反应状态,无意识状态就是佛法中所说的无明。无明就是觉察力的缺席,这种无明使我们不断地起贪瞋的习气反应,因此不断地造业轮回,这也就是本经上所说的“常为忧苦之所缠逼”,现在我们就能够明白,原来经上说我们为什么会“众生常为忧苦之所缠逼”呢?原因就在此地。
第三个要点,称念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名号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保持觉察,照亮自己的性格结构,照亮自己心的运作模式,在每一次贪瞋习气反应刚刚生起来的时候,就能够觉察到,觉察以后怎么样?不要批评自己,不要压抑自己,你只是去照亮它就好了。然后我们就可以以非常友好的态度,对自己的习气说:“哦,你又来了,我看到了。”这样就可以了。然而它就会怎么样?它的力量会一次一次地变小变小变小,然后你这个盲点就消除了,你这个障碍就消除了,当下我们就能够从负面的情绪反应之中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