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这位传奇人物的革命生涯和情感世界
格瓦拉与艾莉妲结婚时,卡斯特罗是他们的证婚人。由于工作太忙,卡氏在他们的结婚证书上签字之后,在新婚夫妇切开蛋糕之前就离开了现场。艾莉妲皮肤洁白,脸上闪动着幸福之光。婚礼过后,格瓦拉嘴里朝天刁着一支粗棒雪茄烟,自己开门上车,带着新娘回家。幸福的艾莉妲露出了她的白牙齿。
格瓦拉其人
切·格瓦拉(CheGuevara,1928~1967年),即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出生于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领导人,人称“红色罗宾汉”“浪漫冒险家”“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利”“尘世的那稣”。他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39年,却曲折、惊险、个性化,富有传奇色彩。美国好莱坞于2004年拍摄了关于他的电影《摩托日记》。在古巴,目前有包括世界著名学府哈瓦那大学在内的48所大学,都特别开设了格瓦拉系,实际上就是德育系。
1959年格瓦拉参与了古巴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他在古巴新政府担任了一些要职之后,于1965年离开,在其它国家继续策动共产革命,首先是刚果,然后是玻利维亚。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他被捕了,并于1967年10月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死后成了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格瓦拉的形象。有人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人”。这个评价似乎太为夸张了一点。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倒是称许过格瓦拉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格瓦拉的支持者则认为,他是继拉美独立运动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之后,拉丁美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有人说,格瓦拉是拉美桀骜不驯、浪漫骑士化的游击战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继承人。
但格瓦拉的反对者们在其遗产中发现了他一生中不那么光彩的部分,他们认为他热衷于处死古巴革命的反对者;还有人认为他从没打过胜仗;他的医科学位也不够合格。
由摄影师阿尔瓦罗·科达拍摄的头戴金五星贝蕾帽的格瓦拉肖像,是当今历史上复制量最大的肖像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战斗性的头像”。这个消瘦的美男子,被印在T恤、咖啡杯、海报、钥匙串上。蓄着嬉皮发型和个性小胡子的他,在摇滚乐、歌剧场和艺术展上出尽风头。他还出现在著名足球队的队旗上、出租车司机的坐驾前方、摇滚音乐会的大型电子屏幕上。很多平民百姓甚至将他的照片等同耶稣基督。他那被神化的形象,成为当今世界最时髦的标志。
其实格瓦拉跟摇滚没有一点关系,但却是反叛的象征。因为这已经成了一个标志,一个标新立异,追求反叛和真诚的文化符号。他的精神很伟大,为了自己的信念去反抗斗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生都在追求,他富有冒险与浪漫,做着世界上99%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而摇滚音乐的精髓是叛逆、前卫,摇滚试图用音乐的形式改变人们对自我的认知,这与格瓦拉所做的事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相似之处。
曲折的革命生涯
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是一个西班牙和爱尔兰裔家庭的长子。他其家族已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可谓声誉卓著。祖先来自爱尔兰,曾做过巴拉那河地区总督。出生证明上的日期是1928年6月14日,但一些资料认为他实际上出生于5月14日,被故意修改是为掩饰他母亲在结婚时已怀孕的事实。
格瓦拉小时因母亲冬天带他去河里游泳受了冻,患上了哮喘病。受这个有着一定左翼思想的上层家庭影响,他从小便对政治十分热衷。虽然患有哮喘,但十分热爱体育运动。他的妹妹安娜·玛丽亚素来崇拜自己这位多病然而坚强的哥哥。少年时代他曾与当地名门闺秀奇奇娜相知相恋。
1948年格瓦拉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53年顺利完成学业。当他还在上学时,便常利用假期在拉美各地周游。
1951年底,格瓦拉与好友药剂师阿尔贝托决定休学1年环游全南美洲,而其交通工具是一辆1939年产的摩托车。原定线路为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途中他们的摩托车坏了。格瓦拉还在秘鲁一个麻风病人村作了几个月义工。
在旅途上,格瓦拉一直把奇奇娜当成自己坚强的精神依附。像任何一个脆弱的年轻人一样,他不能忍受爱情不在身边的日子。1951年10月,格瓦拉在行程中给奇奇娜写信说“你那双闪着迷人光彩的蓝眼睛使我终生陶醉”,然后此后不久,奇奇娜的眼睛就已闭上了。这位勇敢的年轻人显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痛苦并没存留多久,在路上的艳遇与新鲜的世界就使他改变了立场,他已向新生活投降了。
这次旅行使格瓦拉开始真正了解拉美的贫穷与苦难,其国际主义思想也渐渐定型。他开始认为,拉美各个独立国家其实是一个拥有共同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整体,倘若革命则需国际合作。1952年9月格瓦拉乘飞机回到阿根廷,全家人都去机场迎接他。他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格瓦拉大学毕业后本可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可是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由于贝隆政府当时在阿根廷实行独裁统治,母亲担心儿子被征为军医,让他逃离。1953年7月格瓦拉开始第二次拉美之旅。在玻利维亚经历了一次革命之后,他从厄瓜多尔前往危地马拉。途经哥斯达黎加时,这个当时拉美唯一的民主国家深深打动了他。
1953年12月格瓦拉到达危地马拉。当时该国正处于年轻的左翼总统阿本兹领导下,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矛头直指美国联合果品公司。1954年3月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洪都拉斯成立了一支由危地马拉军官阿玛斯领导的雇佣军,阿本兹政权很快被推翻,阿玛斯成为危国总统,开始对左翼人士进行残酷镇压。
从此格瓦拉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它是解决目前拉美种种困难的唯一途径。随后他前往墨西哥避难,并于1955年在墨西哥城遇见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时卡氏兄弟正为重返古巴进行武装斗争并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而进行准备。格瓦拉迅速加入了卡组织的名为“七二六运动”的军事组织。
1956年11月,82名战士挤在一只小游艇上,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的图克斯潘出发,驶向古巴。几天后他们在古巴南部奥连特省一片沼泽地登陆,遭到巴蒂斯塔军队袭击,只有12人幸存。格瓦拉作为军医,在一次战斗中,当面前一个是药箱另一个是子弹箱时,他扛起了后者。从这刻开始,他彻底从医生转变为了一名战士。剩余的游击战士在马埃斯特腊山中安顿下来,得到了一些农民及工人的支持,使革命队伍逐渐壮大。
在战斗中,格瓦拉超人的勇气及毅力、出色的战斗技巧和对敌人的冷酷无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卡斯特罗的赏识,他很快成为卡氏最得力和信赖的助手。
1958年初游击队员约有280人。此年底,在经历了一系列战斗后,革命军拥有了8000平方公里土地和50万人民。1959年1月,革命军成功占领首都哈瓦那,巴蒂斯塔出逃。一些证据表明,美国中情局曾暗地向“七二六运动”提供了大笔资金,这也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巴成为西半球第一个共产国家,格瓦拉功不可没。战争结束后古巴新政府成立,他被授予“古巴公民”身份。1959年5月,格瓦拉同第一任秘鲁裔妻子、左派革命女性伊尔达·加德亚离婚,他们唯一的女儿由格瓦拉抚养。6月,格瓦拉同参与了古巴革命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艾莉妲·马奇结婚,之后他们共育有4个子女。
格瓦拉先是被任命为卡瓦尼亚堡军事监狱检察长,负责清除巴蒂斯塔时代的战犯。一些资料认为他处死了156人,但一般认为人数高达600。1959年10月,并不懂经济学的格瓦拉被任命为国家银行总裁,开始对古巴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企业收归国有,并实行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为工业部长。他还担任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古巴遭到美国经济封锁后,他与苏联签定了贸易协定。期间,他因为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而逐渐闻名于西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是赴莫斯科谈判的代表团成员之一,并最终签署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计划。格瓦拉认为,安置苏联导弹将捍卫古巴独立,免于遭受美国侵略。
格瓦拉在古巴担任高官期间,抵制官僚主义,生活节俭,并拒绝给自己加薪。他从没上过夜总会,没看过电影,也没去过海滩。一次他在苏联一位官员家做客,主人拿出极昂贵的瓷器餐具来招待他,格瓦拉却说:“真是讽刺,我这个土包子怎么配使用这么高级的餐具?”同时,格瓦拉周末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比如在甘蔗地或工厂劳动。
1964年12月,格瓦拉代表古巴出席联合国第19次大会,之后相继访问阿尔及利亚、刚果(金)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国(先后有两次:1961年11月和1965年2月,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接见)。1965年3月他回到古巴,与卡斯特罗在一些问题上分歧日趋严重。不久他给卡写了一封告别信,要求辞去一切职务,4月乘飞机离开古巴,从坦桑尼亚穿越坦噶尼喀湖前往刚果。
格瓦拉的出走,被看成是本世纪革命史上极富象征性和耐人寻味的事件。一些资料指出,格瓦拉在离古赴刚前同卡斯特罗的一次秘密会谈中,说服了卡氏支持这次行动。最初格瓦拉得到了当时刚果游击队领导人德西雷·卡比拉的协助,但不久他又拒绝了,认为这完全没有意义,并写道:“没有什么能让我相信他是一个现在的人。”
格瓦拉向刚果起义军传授游击战术,计划利用坦噶尼喀湖西岸的解放区作为基地,训练刚果及周边国家革命武装。此时他已37岁,且并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战斗经验大都来自古巴革命。
此时,与刚果政府军一道的美国中情局人员,正全程监控格瓦拉部队的对外通信,以便于在其游击队来袭前能先发制人,截断其补给线。格瓦拉在此役所期许的,是能向当地辛巴人灌输古巴共产革命思想及游击战术,将他们训练成一批骁勇善战的游击队。
事后格瓦拉在日记里回忆,当地人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愚笨、漫无纪律、内部纷争不休,从而导致了起义失败。同年,病弱的格瓦拉在非洲丛林吃足了7个月苦头后,沮丧地与剩存的战友离开了刚果。他曾一度考虑将受伤士兵送回古巴后,自己留下来战到最后一刻,用生命为革命竖立典范。不过,经不住同志们苦苦哀求,他还是与他们一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