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93500000039

第39章 (1)

破译神奇天文之谜

(第一节)

天文学家解谜地球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关心它、热爱它的人,经常会问:“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古代,科学还没像现在这样发达,人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就凭空想像,编造了许多关于天地来源的神话,流传于世。

但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当然不会相信上帝“创世说”这样的答案。早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提出了彗星碰撞说。经过200多年来的不断讨论研究和学术论证,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已有10多种。

彗星碰撞说。1749年提出,认为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从太阳上打下了几个不同行星,包括地球在内。

陨星说。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认为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

星云说。1796年,法国的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认为是由星云(尘埃)积聚,产生了太阳,然后太阳排出气体物质形成行星。

双星说。认为除太阳外,曾有过第2颗恒星,由于它产生所有的行星。

行星平面说。认为所有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转,所以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产生。

卫星说。认为地球、土星和海王星的卫星大小差不多相等,可能曾存在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体。构成了太阳系,而已知的卫星则是遗留下来“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众多的学说中,目前,大家基本上赞成“星云说”。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呢?科学家曾将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最古老的岩石样品,用同位素测定,结果发现月球与球粒陨石的同位素年龄一致,也接近地球的推算年龄46亿年。还有,月岩、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成分也一致。可见地球和太阳系内各星球都是同时形成的。

但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发现“星云说”也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根据天文学家的观察:在太阳系内,太阳本身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角动量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天文学将这个奇特现象称为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星云说“束手无策”。

此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的太空星体互相碰撞的现象越来越多。

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卫星P78—1拍摄到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头冲进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并被吞噬的过程,12小时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像这样的“太空车祸”,人们还观测到过几次。

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认为,地球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因为地球形成1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千米、重1012亿吨的小行星撞斜的……

既然宇宙中存在天体相撞,那布封的“彗星碰撞”说依然有存在的可能,于是产生了新的灾变说。

现在,尽管地球起源的学说有很多,但地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谜,人类没有解开。

地球已经多大岁数了

人的一生一般有七八十年,长寿的人能活100多岁,对人类来说,是相当长的时间,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一瞬,据估计,地球已约有45亿~46亿岁了。

45亿~46亿岁,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难怪人们起初总是估计偏低。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曾根据《圣经》推算出一种荒谬的结论,认为地球只有6000岁多一点。

那么,地球的年龄是用什么科学方法推算出来的呢?人们曾想到过海水。因为海水是成的,人们设想其中的盐是从大陆上送去的,如今河流还在不断将大量盐分带进海中。那么我们用海中现有盐分的总量,去除以每年全球河流带进海中的盐分数量,不就可以算出累积这样多的盐分,总共花了多少年吗?计算的结果是:大约已有1亿年。

地球的真实年龄显然不是这个数字,因为海洋出现之前,地球早已出世了。而且河流带进海中的盐分多少,不会每年都一样,还会因为海水被风吹到岸上,从而海中有一部分盐分返回大陆。

然后,人们在海洋里又找到了另一种计时器,就是沉积物。随着时问的推移,海洋中的沉积物越来越厚,而且大量变成了沉积岩。据估计,沉积岩每3000~10000年可以累积1米厚。地球上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岩,最厚的地方大约有100千米,形成这些沉积岩,算起来共用了3亿~10亿年。但是这个数字仍不是地球的年龄,因为在有沉积作用以前,地球也早巳诞生了。

最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天然计时器,这就是地球内的放射性元素和它蜕变而成的同位素。

在一定时间内,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分量,生成多少新物质,速度十分稳定,且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如铀裂变为铅和氦。原子量是238的铀,大约每经过45亿年,就要变掉原来质量的一半。所以可以根据现在的岩石中含有多少铀和多少铅,算出岩石的年龄。而岩石又组成了地壳,这样就可得知地壳的年龄。

有人算出地壳的年龄为30多亿年,因为地壳中放射性元素及其生成的同位素,有很多种类,有多种方法可以计算,加上岩石中的这些物质并不是都完整保存下来,所以会有不同结果。尽管还不很确切,但已较科学地建立起地球年龄的概念。

地壳的年龄也不等于地球的年龄,因为地壳形成以前,一般认为地球还经过一段时期,表面处在于熔融状态,加上这段时期,估计地球的年龄约有45亿~46亿年,还有人估计更长些。这个数字很大,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哩。

地球是如何转动的

众所周知,地球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地轴自转。正是因为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地球上才有了季节变化、昼夜交替。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地球永不停息地转动呢?地球转动的过去、现在、将来又是怎样呢?

对于地球的转动,人们最容易产生错觉,认为是一种标准的匀速运动,不然,一天的长短就会改变。牛顿就这样认为,他认为整个宇宙天体的运动,就像上好发条的机械,完善无缺,准确元误。

然而,地球的转动是不断变化的,且很不稳定。根据“古生物钟”的研究,地球的自转速度在逐年变慢。如在4.4亿年前,地球公转一周要412天;到4.2亿年前,每年只有400天;3.7亿年前,一年为398天;到了1亿年前,每年约为385天;6500万年前,每年约为376天;现在一年只有365.25大。

天体物理学的计算,证明了地球自转正在变慢。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因为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造成的。

人们发明了石英钟后,测量和记录时间更为准确。通过石英钟记时观测日地的相对运动,发现在一年中地球自转时快时慢,而且具有周期性:春季变慢,秋季加快。

科学家认为,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同地球上的冰和大气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另外,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如轻元素上浮、岩浆喷发,重元素下沉,向地心集中等,都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除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相差约500万千米。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受到的太阳引力逐渐增大,速度越快。从近日点到远日点运动时,速度则减慢。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不稳定,而是在地球轨道面上像陀螺般圆锥形的旋转。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指向天空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绕这个点不规则地画圆圈。这种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另外,地球运动时,地轴在天空画的圆圈并不规整,说明地轴在天空的点迹根本就不在圆周上移动,而是在圆周内外周期性摆动,摆幅是9”。

所以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而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如同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地球一边摇摇摆摆、时快时慢地绕日运动,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永不停息。

现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它的加速或减速都离不开月亮、太阳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那么,最初地球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呢?将来会怎样运动,自转速度会一直变慢吗?

还有,地球运动需要消耗能量吗?如果需要,又是从何而来?如果不需要,那它是“永动机”吗?开始又是什么使它运动的呢,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存在吗?

至今,第一推动力还只是一种推断。牛顿曾穷尽其后半生精力来探索、研究第一推动力。他认为,上帝设计并塑造了完美的宇宙运动机制,并赋予第一次动力,使它们运动起来。

但现代科学不可能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到底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呢?这需要科学家更多的努力才能回答。

地球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转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早在几百年前,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就被人们提出了,其中著名的“傅科摆”,使人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但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又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

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粗略看来,旋转是宇宙间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但如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首先弄清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产生同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一大片非常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因为受某种扰动的影响,原始星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引发热核反应,从而演变成了太阳。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并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和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那么又用什么来衡量物体的旋转状况呢?一是用“角动量”。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它的角动量就等于速度乘以质量,再乘以该物体和定点的距离。

物理学上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说:一个转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角动量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时,即质心和定点的距离变小,演员的旋转速度便会加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个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本就带着角动量,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原始星云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会重新分布。

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各个星体分别从原始星云中获得一定的角动量。因为角动量守恒,各个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必将越来越快。地球也同样获得一部分角动量,并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中。

这就是地球为什么会自转的原因,但要想真正了解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运动,科学家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人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

有句话说:“坐地日行八万里”,意思是:即使人们坐着不动,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转动着。在赤道上,随着地球的自转,物体运动速度达到465米/秒,一天大约移动4万千米,也就是八万里。至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速度就更快,每秒要跑30千米。但为什么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一点也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如果你曾乘船旅行过,就会得到这样的经验:当船在江河中航行时,船随着江河一泻千里,两岸山壁如飞般掠过,船行得多快啊!如果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站在甲板上,白浪滔滔,海天一色,会让人觉得船行多慢呀。但要是比较一下,江河中的船可能并没有海轮航行得快。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人们是通过周围景物的相对移动来判断自身运动的。如果景物与人之间的距离越小,在视觉上,它的相对运动就越明显。当乘船在大海里航行时,水天茫茫,近处没有东西可以判断船在迅速行驶,人们便会觉得船行得十分迟缓,就好像停在那里没有动。

地球犹如一艘“大船”,当它在宇宙空间航行时,只有远处的星星可以帮人们看出一点移动的迹象。但星星距离人们实在太远了,在短时间内很难察觉它们是否在移动。而人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所以人们便不会感觉到地球在不停地转动。

但是,人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东升西落,这就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至于地球的公转,证明这一点,可以通过观测天空中星星位置的变化。如果你每天夜晚在同一时间观测天空的话,就会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也在一天天地自东向西移动。原来在西边出现的星座,渐渐下沉,看不见了;而在东边,又会升起一些原来看不见的星座。一年之后,你将会发现,你开始观测时所见到的星座又在天空中出现了。这证明:地球已经环绕太阳整整转了一圈。

地球将如何演化

日本的东京技术学院有一项研究,认为在10亿年后,地球上的海洋将会完全干涸,地球的命运将同火星一样,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将会消失。

东京技术学院地球及自然科学教授村山成德,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这项研究报告的有关结论,是以测量地下温度的实验,以及2000项计算沉积岩生成时间的学术工作为基础做出的。

村山指出,海洋和大陆板块正逐渐下沉进地幔处。地幔位于地球高热核心(地核)的外层,是地壳中的疏松岩层。他还指出,因为地心逐渐冷却,地表下100千米深的岩浆正在降温收缩,每年将超过11亿吨的水抽进地壳,但被重新释放出来的水只有2.3亿吨。他说:“根据目前水分消失速度加快的情况来看,地球表面的水大约将在今后10亿年内消失殆尽。”

报告称,从7.5亿年前开始,海水大量从外围流向地幔,使今天的大陆露出水面。这就为在7.5亿年前,为什么大部分大陆都沉睡海底带来了新解释。

假如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就进一步解释了那段时期大气中氧含量为什么会大大增加。报告称,生活在石头上的制氧浮游生物,因为大陆露出水面也暴露在空气中,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充沛的氧气就逐渐孕育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但从此,地球表面的水量不断减少,这就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最终将成为历史。

村山认为,所有拥有水源的星球上的生命体,将不可避免地重复上演:水分完全消失后,最终走向“灭绝”。他指出,在火星上,这种情况早已发生过。科学家估计火星上曾经有过河流,但始终没能了解水源为什么会消失。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草原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草原

    本丛书是专为21世纪中国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素质教育图书。全系列精品图书涵盖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理知识,图文并茂的结构框架将引领广大的中国学生收获最权威系统的科学知识,饱览最浩瀚精彩的历史画卷,探索奥妙神秘的大干世界,收获无限精彩的智慧人生。本书主要是有关世界著名草原的内容。草原的生态系统复杂,本书按草原的形态分10章介绍了世界上15个著名的草原。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生活在这些草原上的民族。
  • 智慧百科(动物卷)

    智慧百科(动物卷)

    本系列丛书一共为分9卷,分别主动物卷、奥运卷、航天卷、军事卷、植物卷、体育卷、历史卷、科学卷、人体卷。
  • 科学文库——走访水中居民

    科学文库——走访水中居民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美丽的海兔、海中人参、海底鸳鸯、水中活鱼、虾中将军、横行介士、会放电的鱼、海下霸王、眼睛在同侧的鱼、鲤鱼跳龙门、水中神枪手、鱼中老寿星、海洋哺乳动物。
  • 破解的天书

    破解的天书

    破解的天书:人类征服太空与探索宇宙的秘密,了解宇宙,学习宇宙。
  • 中华科技故事

    中华科技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本书力求通俗易懂地向广大读者较为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本书以故事为叙述主线,以时间为序,简要勾勒出中华5000年科技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所选故事均围绕中华科技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展开。
热门推荐
  •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异警察

    灵异警察

    一次阴曹地府的旅行,莫名其妙的成为灵异警察,在地球上捕捉出逃的妖鬼,一次次和死亡作战斗,他,也一步步的强大,斗鬼王,战鬼帝,诛鬼修。鬼界之克星,鬼修之大敌—剑无双!
  • 青牧云

    青牧云

    大陆延绵亿万里,百国挣霸,万族挣雄,宗门雄霸一方,更有绝世强者可移山倒海一步万里。终有一日大陆被天外强者发现,欲要炼化分九州打造成异族试炼秘境,这也是九州的由来。大陆分九州,亿亿万生灵惨死,却不知因果,这次灾难被欲为天怒,天机阁阁主以身化道谋取天机,窥视到异族千年一试炼的规律,千年试炼给九州带来了无法言语的伤害,天怒年7668年南宫青柔以绝世之资横推万古,君临天下一统九州成就恒古唯一。天怒年7700年南宫大帝带领大陆千万强者天外虚空战异族至今却无一人归来,从此再无异族千年试炼。天怒年9816年,九州大陆无数天娇被无形屏障阻挡找不到前进的路,大陆第一强者青牧云剑指星空一剑劈天誓要打破武学屏障突破大限。在以身死为代价让天外虚空屏障有了一丝裂痕,透过裂痕看了大陆变九州的惨剧,看到了大陆亿万生灵自愿生死道消化龙门送南宫大帝带领的千万强者战异族,天机阁阁主以千万强者自爆为引给九州加了一层无形屏障,屏障挡住了异族入侵也当住了九州天娇前进的路,更挡住了无数英雄回家的路。九州被劈出了裂痕,异族再次入侵谁来敌谁来敌……罪人罪人我是九州罪人,带着不甘青牧云重生百年后,故事将从这里开始。
  • 风过而月之无痕

    风过而月之无痕

    冷月,是的前世,是一个神偷,被自己最心爱的人所杀。不!她不甘心!她借尸还魂,可是面容丑陋,但所有人,除了他,都不知道,她是一个惊才绝艳的绝世天才。她在修炼之路上遇到了他。他,帅气的如同神诋一般。可是本身是一个绝世天才,却偏偏要去装一个需要她保护的废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秦时明月冬至雪

    秦时明月冬至雪

    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也是让人憎恨的屠夫,君王的命令他不能抗拒,家国的利益他不能抛弃,双手沾满了鲜血,遍体鳞伤也毫不退缩。面对怦然心动的复仇者,他的铁石心肠是否会动摇……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小饾饤消失不见了一阵,并不是放弃了写作,一直在默默坚持,如果喜欢我记得来话本,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不一样的儿女情长
  • exo之仿若空城

    exo之仿若空城

    -------------------------------依,帝王是不能动真情的,你要知道这点。---------------------------------------------------------------------------------------------不能,不能动情,情是害。---------------------------------------------------------------
  • 若是当真相爱

    若是当真相爱

    若是当真相爱,请你告诉我,不能单方面的付出,不然一定会有一方受伤;若是当真相爱,就不该互相伤害。我爱你,所以,若是你当真爱我,就请告诉我,不要让我受伤。若是当真相爱,我们一定可以携手共度一生,坚信着。
  • 传说之世星

    传说之世星

    无数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难道不能创造奇迹……
  •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这五部著作同属“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的姊妹篇,共计约两百余万字,可谓洋洋大观。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观、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