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政办发〔1984〕202号),决定对1984年以前的民办教师,每年由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划拨一定数量的指标用于民办教师转正。庆阳、平凉地区根据省教委、省人事局、省财政厅《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国家补助费的通知》(甘人事〔1994〕29号),从1993年10月1日起,把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由原来的每月45元提高到75元,中学提高到80元,并按国家补助标准提高了民助部分的标准。尽管如此,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调查组提出3点建议:1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争取到2000年将应该转正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正。2在1984年底以前未转正的民办教师中,凡经过大专、中专正规培训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人员和通过成人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予以及时转正。31984年后任用的民办教师实行聘用制,其工资待遇参照省、地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商定,民办教师资格教育主管部门应予承认。此份调查报告以委员提案提出后,得到省人民政府的同意,决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拿出2000名转正指标,解决全省民请教师转正问题。
关于扫除“六害”工作的视察
1996年2月,省政协七届四次全体会议决定,把扫除六害(制黄贩黄、贩毒吸毒、赌博、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人),净化社会环境的视察,作为当年常委会工作的重点之一。这次会后,省政协即组织力量到兰州市和省上有关部门对“六害”泛滥及治理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建议各市、州政协和地区政协工委对当地“六害”造成的危害及扫除“六害”的措施进行了调查。是年4月,省政协主席、副主席和部分常委、委员组成5个视察组,对兰州、天水、白银、临夏、陇南等地扫除“六害”工作进行了视察。视察情况表明,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维护全省社会稳定方面,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六害”还在蔓延,严重危及全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体表现是:1贩毒吸毒犯罪活动愈演愈烈,案件逐年上升,排在全国第4位。1995年,全省吸毒人员达到24万人,破获制毒贩毒案件2085起,在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94%,在6年时间内贩毒案件增加4倍多。2制黄贩黄犯罪活动十分猖獗。音像放映厅播放黄色录像、搞卖淫嫖娼的问题屡禁不止,有的还用计算机光盘传播黄色录像,有的放映凶杀暴力录像,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3赌博活动普遍而又严重。赌博花样形式繁多,发展到用电子游戏机赌博。4色情服务和卖淫嫖娼活动出现蔓延趋势。1995年全省查处此类案件1856起、3297人,分别比上年上升589%和713%;封建迷信在不少地方重新抬头,邪教活动,修庙塑神,抽签算命,利用迷信骗钱害人活动在城乡蔓延发展;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仅陇南地区查处拐卖妇女儿童案件400起,抓获作案者309人,摧毁拐卖犯罪团伙21个,解救受害者312人。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六害”严重地污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毒化社会环境,腐蚀人们的灵魂,涣散人们的意志,影响社会的安宁和经济发展。因此,省政协提出8点建议:1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切实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2加强宣传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为治理“六害”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3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实行综合治理。4坚决贯彻中央从严从重打击刑事犯罪的指导思想,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六害”等犯罪活动;5坚持依法管理,进行标本兼治。使管理工作逐步法制化、科学化。6加强精神文明设施建设,为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所,积极开展健康、文明、丰富、科学的群众性文体活动。7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公安、司法、工商、税收、宣传、文化等部门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并加强文化管理和缉毒查赌队伍建设,解决好编制、设备和经费问题。8广泛开展创文明城市,建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广泛视察和调查的基础上,省政协认真研究起草、反复修改,并经省政协七届十六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向中共甘肃省委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扫除“六害”,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议》。中共甘肃省委对省政协的这次视察非常重视,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听取了视察情况汇报,对视察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将省政协的《建议》以正式文件批转各地区、各部门,要求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彻底进行治理。
关于专业技术人才情况的调查
1996年10月,省政协根据主席申效曾在庆阳、平凉地区调查后提出的《关于研究人才问题的建议》,决定把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的调查研究,作为1997年常委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常委、委员深入工厂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省上有关部门、地县机关,对人才的现状、需求和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并邀请省人事厅、省计委、省经贸委、省建委、省教委、省农委、省科委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座谈。在为期8个月的调查过程中,仅省政协和经济、农业、科教文卫体等专委会,先后在兰州和各地召开座谈会31次,参加座谈会的有281个单位的550多人;收到各地区、各部门送来的有关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和有关资料37份。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情况和建议》(讨论稿),印发省上计委、建委、经委、农委、教委、科委、人事厅等7个部门和12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征求意见。并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办公厅、研究室、各专委会负责人组成6个调查组,分赴陇南、天水、兰州、白银、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金昌、平凉、庆阳、甘南等地、州、市,同当地党委、政府、政协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讨论,征求意见。经吸收各地各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后,正式提交七届二十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省政协《关于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的情况和建议》,报送中共甘肃省委。这次调查显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人才总量来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4%;从培养力度来看,有70多万人被大学和中专学校录取(包括普通大学和成人大学);从人才开发投入来看,“八五”末比“七五”末教育经费增长11797%,科技费用增长656%;从人才对经济科技发展的贡献来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七五”末的3158%上升到“八五”末的3535%。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专业技术人才存量不足,结构与分布失衡;人才积压浪费普遍,在岗待业问题突出;高层次人才外流严重,高学历毕业生学成难归;高层次人才断层,后继力量不足;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供需错位;政策导向不力,基层留不住人才。因此,省政协提出8点建议,即强化人才意识,明确领导职责;完善用人政策,开发人才资源;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物质条件;深化体制改革,搞活用人机制;搞好人才预测,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实施人才工程,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教育,提倡敬业奉献精神。中共甘肃省委对省政协的这次调查和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在1997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共甘肃省委第97次常委会议上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在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通报》23期刊登,将建议转发各地区各部门,要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推进甘肃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和人才事业的发展。
关于甘肃工业大学的视察
1997年9月9日,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副主席韩正卿、陈剑虹、邓成城等,在甘肃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秀芝陪同下,视察了该校焊接实验室、涡旋压缩机研究所、图书馆、机械厂等单位,并看望了新生和教职员工,召开了座谈会。了解到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积极向上,努力实干,精神风貌好,校园整洁美观,教学秩序井然,特别是在办学体制、校内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给视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支持该校加快培养工科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甘肃经济发展服务,视察后,申效曾主席致信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和省长孙英,提出《关于解决甘肃工业大学几个问题的建议》。《建议》内容:一是扩大办学规模,加快甘肃工科人才培养。建议部、省共建培养人才规模由600人扩大到1200人,研究生由40人扩大到80人,每年招收本科生由150人增加到300人。建议部、省共建甘肃职业教育师资班规模为200人,每年招收50人。请省上在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优惠。二是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甘肃企业产品转化。甘肃工大科技成果多达100多项,其中不少项目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如刘振全教授1992年研制成功的涡旋压缩机是国家一级科研课题,也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经国家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同类产品之冠。但因省内资金缺乏,未能投产,被河南圣光公司采用,建成年产2万台、产值8000万元的厂房。
甘肃工大有机械、合金等产业实体10多个,特别是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的实验楼投入使用后,将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和开发基地。已有的设备在工程材料、产品设计、常规加工、毛坯制备等方面初具规模,应力断料机、数控机床、涡旋压缩机、液压元器件技术等,经中试后即可面向甘肃企业转化为产品。请省上在经费上再给以支持,用以添置光谱仪、透射电镜和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加工系统、三座标测量仪等先进设备。同时请省上有关部门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的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等工作。三是促进甘肃工大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及早审批。甘肃工大的焊接专业为机械部部属院校重点学科,以陈剑虹教授为代表的一支教学科研队伍,经过几十年努力,在学科梯队建设、人员整体水平、实验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已具备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学校正在积极申报以焊接为代表的铸造、热处理、金属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甘肃工大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希望省上领导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力争较快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对省政协的建议非常重视,对所提问题逐步予以解决。
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视察和调查
§§§第一节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承包的调查
1984年8月,省政协民族宗教组组织委员调查组,对甘南州草原承包进行了调查。调查组了解到,甘南州在草原承包中存在着操之过急、一刀切等问题,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因此,调查组提出5点建议:1草原承包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划片。把草原的自然特点、分布状况、群众放牧习惯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全面考虑,坚持自愿互利原则,积极稳步推行,以促进群众团结和社会稳定。2搞好试点,总结经验,典型示范,然后再搞全面承包,承包中要做扎实工作,防止过急情绪。3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群众的放牧习惯,自愿结合,联产承包,互利互惠,避免纠纷,促进草场建设和牧业生产。4根据地理条件、草场优劣等因素,合理分配,先承包人工草场和“冬窝子”,以及面积大的冬季草场,再考虑承包夏季草场,以促进冬季草场建设。5适当提高畜产品价格,合理收购,公平计价,以照顾牧区群众的利益。省政协将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甘肃政协》1985年第1期刊登。
关于甘南牧区畜牧业经济效益的调查
1984年12月,省政协组织委员调查组对甘南牧区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甘南是全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具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1981年底,实行牧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畜牧业生产年年发展,牧民生活步步提高。如夏河县甘加乡西科村4组共有30户、150人,牧养各类牲畜6662只(头),1983年总收入达到73600多元,人均465元,比承包前增加174%,户均1500元以上,最高的户收入达到4800元。但是,随着牧区牲畜数量的较快增长,出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草、畜矛盾突出。如甘加乡可利用的草原只有123万亩,而牲畜存栏头数接近20万只(头),平均每个羊单位占有4亩草场,低于国家测定每个羊单位占有较好草场10—12亩的标准。由于载畜量过大,草原产草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平均每亩草场年产肉14斤,产值16元。二是生产方式比较单一落后,长期停留在原始产品阶段,加工设施和手段远远赶不上牧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从牧区现状来看,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只依靠增加牲畜数量的途径来解决,而要走畜产品加工增值的路子。如西科村4组1983年羊的6大宗产品(肉、毛、骨、皮、血、肠),若不加工出售只能收入77200元,而加工为成品、半成品出售增加90100元。牛的5大宗产品(肉、皮、骨、血、奶),不加工出售只能收入29700元,加工出售就可增加21000元。仅此两项大宗产品就可加工增值111100元,经济效益就可提高一倍,每户就可多收入3715元,每人就可多收入706元。
因此,调查组建议:牧区生产的发展不能只求数量,要注重科学,合理规划,建好草场,以草定畜,限制数量,提高质量,综合经营,加工增值,依靠科技,提高效益。要建设饲料加工、冷库储藏、屠宰、白皮、净毛等加工企业和运输、销售企业,开发牧、工、农综合经营,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牧业生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省政协将调查报告报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甘肃政协》1985年第1期刊登。
关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