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就像朱智贤在其《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中所说:“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并不完全是由儿童心理内因本身决定,而主要是适合于儿童心理内因的教育条件来决定。”从这一立场出发,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当然这不意味着让儿童放任自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是由教师决定和负责的,相反,学生决定不了这种责任。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按通常的讲法,是因为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闻道”在先,而且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他都已掌握。而学生尚未“闻道”,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在发展成长时期,知识和经验都不丰富,智力和体力还不成熟,他们不可能掌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还有更深刻的根据,这就是辨证唯物论所揭示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当然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像一个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而学生这方面,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结果所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自发、先验的东西,必须是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接受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影响。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反面经验一再证明,教师主导的原则一定不能放弃。我们决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一致。多年来,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处理上仍然存在着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往往把教师起主导作用和为“学”服务割裂;相应地,把学生的被领导地位和主体地位对立起来。按照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也只是如此:既然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就居于被领导地位,就必须服从教师,那么也就不能说什么教为“学”服务和学是主体。其实,学生和他的“学”固然是在教师的教的领导下进行的,但是,教却又是为“学”而存在的,否则就毫无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如果只强调学生的学,就会重复“儿童中心”论的错误。对“儿童中心”论最有力的反驳是教育方针问题。教师的教是为一定的社会(阶级)和教育方针服务的,如果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话,那么置“教育方针”何地呢?其实,这是没有看到教师为社会(阶级)和教育方针服务和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一致性。因为对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教育方针来说,教师和学生都共同承担了责任:学生要恭恭敬敬地服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全心全意教好学生,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学好,以便成为一定社会(阶级)和教育方针所期望的人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时,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落空了,就是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主导和为“学”服务或为主体的辨证关系。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
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们说不管教师的教是为“教育方针”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都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
一是直接的正面的刺激。即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照顾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的行动,在高涨的情绪下,精神饱满的进行学习,才能使主体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
二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体育课堂教学要行之有效,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必须是一种危险性极低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失败时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纠正失败的信息,使学生从失败的情绪中走出来。要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方法的指导。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一般可先布置预习提纲,提出练习要求,使学生有的放矢的自学。像在武术教学中,可布置一些自学提纲,如为什么说武术源远流长,基本的拳、掌、步法有哪些,自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同时,在预习中还可要求学生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把完成动作技术的顺序、路线用“术语”表达出来。这对学生加深理解动作技术很有帮助;讲出每一个动作技术的名称和完成该动作技术时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课后练习应要求学生每次体育课后至少应有两至三次的复习。可采用班组、个人练习形式,也可以在竞赛活动中巩固提高动作技能质量。关键是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课后复习的要求,使学生的复习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在上课前还对学生课后复习情况检查登记。
(2)要加强课中听课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质量,就要提高听课效率。首先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建立优势灶。这种状态具有筛选作用,能使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建立在大脑兴奋中心上,使记忆痕迹深刻清晰。另外,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听课方法。如带着问题听课:通过预习,对新上教材有所了解,在听课中对已经懂得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进一步巩固。对不懂的要特别注意听和观察,以解决自己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归纳听课: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信息量较大,因此可要求学生将当堂课学习的知识能条理话、系统话,在课后写出笔记。这样,一堂课的知识网络便会清晰地印入学生的脑海。
(3)要加强运动技能练习方法的指导。体育课教学中应使学生在练习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的问题,以此提高练习的力度。首先,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动作技能。分析动作技能时可要求学生掌握两点:一是新学动作与哪些已掌握的技能有联系。二是完成该动作时身体哪些部位和器官参加,身体各部位肌肉怎样协调配合。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去思考:运动技能的概念、要领、用力顺序等;已经掌握或形成的动作技能与新学技能之间应怎样才能联系起来。再次,易产生的错误及纠正方法。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还要加强同类运动技能练习方法的指导。各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技巧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跑、跳、球类等运动项目,在完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参加运动的肌肉、用力顺序、完成动作的方法等,都有类似的地方。因此,在经过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要注意指导学生及时概括总结学过的技能,帮助学生积累、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弄清新旧技能、同类或相似技能之间的联系,加深记忆和理解。
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人”关系。师生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并在这种过程中遵循的关系。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作用
与师生主客体关系相比,师生人际关系更具有直接性、交互性和情感性。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⒈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怎能产生教与学的活动呢?
⒉它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则往往会使教师教的热情高涨,使学生表现出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⒊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并能调适或消除心理健康问题;而冷漠、紧张的师生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久而久之甚至有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⒋它是师生进行交往活动从而满足情感需要的一个前提。教师与学生都有情感的需要,这种需要,部分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得到满足的,而师生交往是在一定的师生人际关系中进行的。融洽、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能很好地满足情感的需要。
⒌师生人际关系还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两高的学校风气;而不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则对学校风气有消极影响。
(二)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类型
在现在的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从教师的领导方式看,师生人际关系主要有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
权威型是教师自己做出决定,以下达命令的方式指示学生学习,教师很少给以说明和解释,拒绝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建议,也不设法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生没自由,只能是听从教师的命令。
放任型是不具有任何方式的领导,教师知识笼统地说明学习目的,不参与也不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切由学生自行决定,自由活动。
民主型是教师能用较多的时间来建立班级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表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因为学生对目标和方法已经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意见和了解,教师只需鼓励每个学生为团体的任务尽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处理师生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从教师方面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⒈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教与学、授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关系,并在行动上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表现出自己真挚的情感,并用自己的真诚影响学生。
⒉尊重学生人格、权利,坚持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应该遵循一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法律规范,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杜绝专制的作风和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
⒊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人与人之间关心、帮助,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德。与成年的公民相比,学校的学生特别地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尤其应该体现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美德。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应该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和整个工作中。
⒋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好的期望和信赖。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局限于少数学生;对全体学生的态度应该公正无私,不偏爱某一部分学生。这不仅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和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项重要条件。
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隔阂、冲突或矛盾时,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这种隔阂、冲突和矛盾。长远来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丰富自己的学问、增强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等。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依靠“教育者”的权威来树立、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学生也应该尽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学生应尊敬教师。尊敬长辈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一般都是长辈,同时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因此尤其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
其次,学生应理解教师。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平常我们往往只强调教师要理解学生,其实,学生也应该理解教师,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求以及种种有关的行动,尤其是在教师出现某种过错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学生更要理解教师,切不可对教师求全责备,因为教师也是人而不是神,有所过错是在所难免的。
再次,学生应尽最大努力达到教师对自己的各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这两方面的关系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是密不可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能分开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