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构成和形式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把通过财政收入筹集的资金,进行有计划地再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它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从而也鲜明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特殊性质。
一、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支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资金分配过程。为了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明确支出的范围、方向和用途,便于对支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有必要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在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各个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揭示出财政支出的构成。
由于在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标志,因此,也就产生了按不同分类而形成的财政支出的结构。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
生产性支出,亦称建设性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与社会生产直接有关的投资性支出。如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科技立项费用和地质勘探费及简易建筑费支出、支农支出和债务支出等。生产性支出是社会主义再生产得以维持并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
非生产性支出,亦称经常性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和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政法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这类支出虽与生产无直接关系,但它是实现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所不可缺少的。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中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这对于正确处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
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分,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等几类。
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投企业流动资金支出、科研三项费用、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支农支出和城市维护费以及各经济部门的事业费等。
社会文教支出包括文教科技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两部分。其中文教科技卫生支出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出版、广播、卫生、体育、文物等方面的经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安机关、司法检察机关、驻外机构的多种经费、业务费和干部培训费等。
国防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方面的支出。
债务支出指归还由政府直接借入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的支出。
(三)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划分,可把财政支出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支援农业支出、价格补贴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债务支出等。这种分类方法与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设置是一致的,能反映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活动的全貌,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及职能转变情况。
(四)按财政支出是否直接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为标准分类
这种划分方法,可把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身份在市场上购进商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支出。其特征是:即在这类支出中,政府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财政付出了资金,相应地购得了商品或劳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劳务来实现政府职能。购买性支出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无偿的、单方面的资金支付。其特点是:在这类支出中不存在任何交换问题,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对外援助支出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和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
二、财政支出的形式
财政支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无偿支出形式,即财政把所掌握的资金直接拨付给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不要求使用部门和单位直接归还。如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等。这种财政支出形式一般适用于那些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没有经常性收入的单位,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军事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用于基本建设及事业费。另一种是有偿支出形式,即财政把它所掌握的资金直接或通过银行贷放给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收取一定的利息或占用费。如基本建设贷款、支农周转金贷款等。这种财政支出形式一般适用于那些从事生产经营、有固定收入来源、具有还本付息能力的单位和项目。
决定财政支出形式的因素主要有:用款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还款能力和资金使用效果。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原则和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原则
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根据多年财政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则。
(一)量入为出的原则
所谓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财政收入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财力合理有效地安排财政支出,用收入制约支出,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能够集中起来的财力总是有限的,而国家的各项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都没有限度,因此,在安排预算时,要做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对要办的事情分析研究,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超过客观上资金供应的可能。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还要注意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果,以比较少的资金办更多的事,即少花钱多办事,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财政支出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是由国民经济中物资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财政收入,代表可供财政支配的物资数量,而财政支出则代表对物资的购买力。由此可见,财政支出根据财政收入来安排,就是要保持物资的供求平衡。在财政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的安排超过财政收入,就会造成物资供应紧张,不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
(二)统筹兼顾的原则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国民经济是由不同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所以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就是要从全国一盘棋出发,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全面的有计划的安排,保证其协调发展,防止顾此失彼。当然,统筹兼顾并不意味各项建设事业同等重要,齐头并进发展。兼顾既有比例关系问题,又有主次轻重缓急问题。因此,安排财政支出要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保证重点,不能搞平均主义。在坚持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之间的关系、农轻重之间的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等,形成一个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从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就是指在财政支出中既要节省开支,又要有效地使用资金,做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物质财富还不很丰富,资金有限。为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国民经济建设的速度,财政支出必须讲究节约,反对浪费。对于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可多花可少花的钱尽量少花,非花不可的钱也要精打细算。
财政支出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当然,并不是单纯紧缩开支,而是在厉行节约的同时,要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工夫,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合理地安排在各种支出项目中,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
财政支出坚持这一原则,首先,要搞好计划,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财政资金分配计划,严格控制开支;其次,财政支出要专款专用,不能任意改变资金用途;第三,要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严格规章制度,严肃财经纪;第四,应选择合理的资金供应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等。
二、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
所谓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由此可将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定义为:以尽可能少的财政资金支出,来实现尽可能多的政府职能。
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财力亦不充裕,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国目前存在着财力使用效果低,资金损失浪费大的现象,因此,讲究财政支出效益,节省地、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意义重大。
(二)确定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由于财政支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评价和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应该有许多,这里我们只介绍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两种。
1.成本效益分析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始于1930年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为求得政府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乃将民间企业所采用的成本与效益的概念,用于政府公共投资部门。现在这种方法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运用。所谓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个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测算各个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或项目,以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易于直接用货币来衡量效益与费用的财政支出项目。
2.最低费用选择法
在财政支出中,还有许多项目,如军事、政治、文化等,其成本是易于计算的,而效益不易衡量。分析这类财政支出的效益,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所谓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针对财政支出项目,设想出若干种达到目标的方案,在对每一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以最低费用达到目标的方案,以此来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不能用货币单位计算,而只能计算每种备选方案的成本,当其成本为最低值时,则是被选择的对象。
成本效益分析法与最低费用选择法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都要经过针对项目提出备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计算(后一种方法不需要计算效益),列表抉择等步骤。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内容
一、建设性支出
建设性财政支出也称经济建设支出,西方国家称之为资本支出。在我国,政府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主要有各类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农业投资支出及其他经济建设支出等。它属于生产性支出,在我国现代经济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1.固定资产再生产方式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可分为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和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其生产能力没有增加。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并使其生产能力得到增加。它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依靠追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如追加劳动者、增加机器设备和扩大生产场所等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种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即依靠改善和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生产资料的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次简单再生产都不是在原有技术水平上的重复,而是包含了技术进步因素,因而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
在我国,固定资产的再生产长期以来通常采用修理、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三种方式。
(1)固定资产修理
为了保持固定资产正常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修理。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修理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如果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可以采用分期摊销或者预提计入成本的办法。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指用新的固定资产替换到期报废的旧的固定资产,或用新的技术装备对原有的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总是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机器设备的效率,这不仅实现了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而且也会带来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因此,不能把更新改造和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等同起来。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对固定资产在完整物质形态上的整体更新,这与对固定资产在非完整物质形态上局部更新的固定资产修理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更新改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折旧基金、生产发展基金、银行贷款和吸引外资。
(3)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为基本内容的固定资产再生产。新建一般是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新开始建设的基本项目,包括新增固定资产超过原有固定资产价值三倍以上的项目,新建基本上属于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但也有些属于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扩建是指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为扩大生产能力或提高经济效益而扩充的项目。扩建属于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改建是指对原有企业或固定资产进行改造。改建是在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再生产。重建是指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固定资产遭到破坏而进行恢复性的建设。重建属于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基本建设既包括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也包括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因此,不应该将基本建设同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