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港英政府不得不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对华禁运之前,香港的转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也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这是二战后香港经济最大的灾难。悲观情绪在香港经济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兴起的加工工业一扫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
香港资源匮乏,市场有限。香港加工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和市场在海外,利用本地劳力资源赚取附加值。香港的工业化以纺织成衣业为龙头,塑胶、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装嵌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金融……地产、航运、交通、通讯、仓储、贸易等,皆向加工业倾斜或靠拢,加工业渐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塑胶业在世界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李嘉诚对推销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接下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
……
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出货。他也不再是惟一的管理人员,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他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对商人来说,觅得商机就是找到财富。而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能洞悉业之兴衰定律,找准盛极而衰之转折点,因而能在商海自由翱翔。
长江塑胶厂创办初期,依靠生产塑料制品和玩具维持,虽生存无忧,但也只能在竞争中苟延残喘。是李嘉诚敏锐的眼光和睿智的大脑,及时捕捉到生产塑胶花的信息,果断决定上马生产,由此成就了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长江塑胶厂一跃而起,名声大振,实力剧增。
1960年前后,塑胶花生产的鼎盛期刚过,李嘉诚觉察到,生产塑胶花绝非长久之计。他从香港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限制,经济发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迫切,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景。李嘉诚毅然决定进军地产业。李嘉诚又一次找准了方向,在地产业大获成功。
1978年前后,李嘉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意欲控得九龙仓,入主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一时间,强手角逐,硝烟四起。李嘉诚在汇丰大班沈弼的斡旋下……从长计议,鸣金收兵,停止收购,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助力包玉刚收购成功。李嘉诚退出了“龙虎斗”,却通过包玉刚从汇丰银行手里承接和记黄埔9000万股。在此番商战中,李嘉诚一箭三雕,是最大的赢家。
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串机缘、事件和决定,这些机缘、事件和决定在它们实现的当时是取决于我们的意志的。人们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总是会碰到偶然的机会的。
兵家之道,一张一弛。商家之道,进退自如。在商界,进则取利,退则聚力;进必成,退亦得,有时退让更能“海阔天空”。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