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的家庭环境
玄奘从小聪明绝顶,悟性极高,深得父亲钟爱。幼时,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平时在家里埋头用功,不大出来与其他儿童玩耍,就是外边鼓乐喧天、歌舞动地,他也难得出来一次看热闹。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广为流行,玄奘法师生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唐代。出家做和尚的人还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因此就使玄奘从小埋下了出家的心愿。
玄奘西游
唐初,玄奘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于是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800里流沙,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
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辨论会,誉满天竺。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痤。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走出城门欢迎他。
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