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在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录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和先秦与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孔子曾治理鲁国三个月,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最后返回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活动。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有3000多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在世时就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还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与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苦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论语》有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中有许多言论至今还被世人当做至理名言。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等。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同孔子的仁说与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提倡"为政以德",用道德与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又叫"德治"和"礼治",主张把德和礼施给人民。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与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较出名的学生有颜回、仲由、端木赐、言偃、曾点和曾参等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