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像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李清照的文集《漱玉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后经考证,其中有60首为李清照所作。
李清照是宋代之际非常有代表性的著名词人,其代表的婉约派在其手中走向了顶峰。除了婉约派外,南宋时宋词发展最具代表性首推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靖康耻之后,宋氏南迁建立了南宋政权,这时的士子文人心中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并将这种思潮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词上,使苏轼的豪放风格的更上一层楼,其中,稼轩比苏轼走得更远,把民间口语浑然天成地写进词里。他的词风雄深雅健,后人评论说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激昂排宕,不可一世”。
§§§第四节 婉约李清照,豪迈辛弃疾(下)
辛弃疾被后人称颂,除了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外,他还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尽管他在抗金斗争中并末实现他的宿愿,但他为抗金而一生戎马的事迹与他豪迈奔放、抒发壮志豪情的词一样豪不逊色,堪称其文武双全并不过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辛弃疾15岁时便显示出文学上的很高造诣,他才华横溢,金朝进方官推荐他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祖父告诉辛弃疾利用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辛弃疾除了在词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其作为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在于金的对峙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当时22岁的辛弃疾,毅然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抵抗金军。后来他又带领这支队伍,投奔了抗金的农民起义军耿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抗金朝统治的大潮中。耿京派辛弃疾为代表与政府联系,共同打击金军。不久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谋害后,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50名精锐人马,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这一年,辛弃疾年仅23岁。晚年,忆及少年壮举,他仍眉飞色舞,写道:“壮年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80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年末,辛弃疾奉诏入朝,陆游赋诗送别,以相勉励,有句云:“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对他期许甚高。次年三月,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赋《永遇乐》以抒怀,有句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然而次年他又被免职,返回铅山,不久病死。
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在长沙也写下了不少词章。一次,他在“长沙道中”,见“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乃“用其意为赋”,写下了《减字木兰花》一词: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娣妹家。 水村山释,日暮行云无力气。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这首词借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话,委婉地道出自己远离前线,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第五节 两宋书画极盛
书画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宋朝统治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宋代绘画集中国绘画之大成,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通过绘画突出表现广泛的现实生活。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至我们一谈及绘画,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绘画的成就,这点上既无愧于唐,更可傲视明清。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以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宋代绘画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宋代也是书法艺术变革创新的时代。在继承唐代收风的基础上,创造了尚意书风,另创别具一格的“瘦金体”,出现了著名的宋四家书法家。形成了自己雍容端丽的风格。
宋代的帝王总体上都有很浓的艺术气息,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虽在治理国家方面不敢令人恭维,但在绘画书法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特别是两朝的宋徽宗和宋高宗,以其显赫的地位和书画方面精湛的造诣,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宋朝统一之后,便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优秀画家。真宗以后,按画艺高下,翰林图画院设待诏、祗候、艺学、学生、工匠若干人。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将绘画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由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
宋代的翰林图画院归内侍省管理,专门为宫庭和皇室、贵族服务。画家进入画院要经过荐举或考试,一旦成为画院画师,享受很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这些措施也有利于画师专心绘画,因此,很多工程浩大,内容丰富的作品都是在画院中完成的。画院中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还规定一系列考核升迁的制度。把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看做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也当之无愧。
画院与画学经常举行等级考试。经常“诗眼”或“摘悉句”作为试题。主张绘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不能简单地翻译诗句,要求创作者要有含蓄的诗意,耐人寻味的意境。有一试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人就在归马后画上翩翩追逐的一群蝴蝶,表示马蹄透香,遂以构思巧妙而夺得头魁。
宋代绘画集古之大成,出现繁荣兴盛的景象,除了统治者因个人喜好兴趣而重视绘画的发展外,还有更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绘画题材广泛,主要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3大门类。绘画风格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除了界画、院体画外,还兴起了文人画。宋代绘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立国以后的百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及中原一带的优秀画家。院体花鸟画以后蜀黄筌所创的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黄派画风富丽浓艳,最适合宫廷点缀升平,成为百来年画院取舍作品的程式。宋初山水画形成南北两派,其中,北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善画齐鲁大地的平野寒林,风格潇洒清旷,笔锋颖脱,好用淡墨, 素有“惜墨如金”之称。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自成雄峻苍老的风格,用墨深沉密集,其绘画风格中的雄强浑厚与李成的清刚秀润的山水美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文一武”在山水画中各领风骚。他们二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山水画在这些巨匠推波助澜达到高峰后,出现了“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后继乏人的窘境,山水画的发展也陷入了停滞的境况。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到了神、哲两朝,绘画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有宋代特色的绘画风格在这时期基本形成。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被后人评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逼真表现出人物各异的形神情态,极富质感、层次感、立体感,笔法如行云流水,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李公麟的《免胄图》描写了唐代郭子仪在阵上单骑免胄劝令回纥军退兵的故事,塑造了大敌当年郭子仪不顾安危镇定雍容的大将风度,寄托了画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崔白打破了宋以来黄派画风独霸天下的局面,代之以清新俊秀的风格,他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设色淡雅,用笔有细密,花鸟形象野趣生动,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郭熙则扭转了宋初山水画自李成范宽后的颓势。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在取景上创造了“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法,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郭熙成为把山水画从五代余波转向宋代画风的津梁。他的《早春》、《关山春雪》、《幽谷》是他的代表作品。发展山水画画法取得成就最大的就是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他们通过信笔挥就的点滴云烟来表现江南山水云雾迷濛的意境,别有一种平淡天真的情趣,形成了“米派”和“米氏云山”,存世给画有《溪山雨雾》、《潇湘奇观图》。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文人画强调神似,注重写意,不拘泥于形式,讲究自然天成,诗画相通。文同以其善画墨竹首开其风。形成了湖州竹派。而苏轼善画墨竹与枯木怪石,并提出了“士夫画”的概念,成为文人画的倡导者。从此,文人师便成为与院体画相对的一个独立的画派,他的兴起是士大夫独立意识在绘画领域的一种反映,他们为表达自身在的高雅脱俗和傲古节操,常将传统的梅兰竹菊作为绘画的题材。这一阶段,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频繁、活跃。收藏名画之风盛行,文人士子经常聚集谈论书画。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也经常开展书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