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372—451)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史学家。字世期。博览坟籍,立身简素。历仕太子洗马、中书侍郎、太中大夫。宋文帝以陈寿《三国志》简略,令松之增为之注,松之鸠集传记,广增异闻,采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等方式,补陈书之不足,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吏注新体。又使其续何承天国史,未及撰述而卒。
管仲(?—前645)春秋初期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少时与鲍叔牙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纠奔鲁。齐桓公即位,由鲍叔牙推荐,被任以为卿,尊称“仲父”,对齐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实行了重大的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军事编制,大力扩充军备,发展经济生产,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管仲也不愧为春秋初期时著名政治家。今存有《管子》一书,战国人所附,非管仲本人所作。
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原名恩煦。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厅长。1922年后,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当选为中执委常委,先后担任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部长等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左派代表。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遇刺。有《廖仲恺集》。
谭嗣同(1865—1898)清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道光二十二年),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1897年协人筹办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被征入京。9月5日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同参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后党密谋政变,谭嗣同“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径赴北京,请袁世凯举兵相救。结果为袁出卖。政变遂起。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谯周(201—270)三国时巴西西充(今叫川阆中西南)人,蜀国名士。字允南。少诵读典籍,通经学,善书札。诸葛亮领益州牧,任为劝学从事。刘禅即位后转太子家令,曾上疏规谏后主,迁中散大夫、光禄大夫。魏军攻蜀,他劝刘禅出降,受魏封为阳城亭侯。入晋,拜骑都尉、散骑常侍。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久佚,今有辑本。
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字秉三。光绪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任时务学堂总理。次年,与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创设南学会,鼓吹变法,旋被革职。1902年在巡抚赵尔巽支持下,于常德创设西路师范学堂。1905年得端方援引,充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参赞。次年归国后,调奉天任农工商务总办。宣统元年(1909)任奉天盐运使,后又任东三省屯垦局会办。辛亥革命后,先是拥护共和,加入章太炎组建的中华全国联合会任理事,后又赞成袁世凯窃国,一度任热河都统。1913年(民国二年)出任国务总理,翌年,国会解散去职。袁氏死后,出任平政院院长。1928年任蒋介石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一说宋国人,为宋公族目夷氏之后。其出身寒微,初为木匠。宋昭公时曾任大夫。后长期居住鲁国,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的基础是兼爱,所有的主张完全是针对社会现实而发,诸如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等,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号称天下“显学”之一。著有《墨子》。
颜元(1635—1704)清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哲学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秀才出身,一生不仕,靠教书、行医为生,晚年主持漳州学院。少时,曾学炼丹,欲成仙,后又习武。年轻时,由潜心王学,名其斋曰“思古斋”,到转信程朱理学,立“道统龛”,供奉周、孔、程、朱。中年后,非程朱、陆王之学,更其斋名曰“习斋”,力务实习实行之学。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存性编》、《存学编》、《存入编》、《存治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颜之推(531—595)北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文学家。字介。南朝时曾为梁元帝萧绎散骑侍郎。西魏攻陷江陵后,入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北周。隋开皇中卒。之推博览群书,善《周官》、《左氏》之学,为文词情典丽。所著《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在后世享有盛名。此书宗旨在于提倡纲常伦理,以为齐家治国之道,但也兼及佛教、道教教义的阐述,其《归心篇》为糅合儒佛、宣扬轮回报应之作。
颜延之(384—456)南朝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字延年。少孤贫,好读书。历任始安太守、水嘉太守、光禄大夫。文章之美,与谢灵运齐名,江左称之为“颜谢”;然颜诗重铺陈雕琢,不若谢诗自然清新。著作收《颜光禄集》中。延之笃信佛法,有《释达性论》,为与何承天进行辩论之书信,认为人与万物“不异之生,宜其为众”。人死之后“异与草木”,而“精灵必在”,必当再“受形”。鼓吹神不灭论。
颜真卿(709—78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清臣。少孤、博学、工辞章。开元进士,又擢制举。任醴泉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郎等职。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他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书法开创新风格,正楷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人称“颜体”。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潘岳(247—300)西晋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字安仁。幼被乡里称为奇童,稍长才名冠世,因遭嫉栖迟十年,出仕后累迁给事黄门侍郎。谄事权贵贾谧,为谧二十四友之首。八王之乱中被赵王伦及孙秀所杀。岳为文词藻绝丽,与陆机齐名,尤长于哀诔,《悼亡诗》较有名。文集已佚,有明人所辑《潘黄门集》。
薛瑄(1389—1464)明山西河津人。字德温,号敬轩。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授监察御史。正统初(1436)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历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内阁大学士等职。天顺时,不肖与权臣石亨共朝,遂致仕,家居八载而逝,谥文清。其学以复性为宗,濂洛为鹄。与弟子张鼎、阎禹锡和私淑段坚等形成河东之学。复由段坚门徒周蕙及周之再传弟子吕柟等,形成明中期以吕为主的“关中之学”。代表作有笔记体《读书录》和《续录》。
薛福成(1838—1894)清江苏无锡人。字叔耘,号庸庵,先充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办外交。1879年作《筹洋刍议》,提出变法主张。中法战争期间,曾以浙江宁绍道台参与击退法舰之战。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次年出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中国的工商业,用机器“殖财养民”。提出“圣人正不讳言利”、“人人欲济其私”等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论点。有《庸庵全集十种》。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两次大败匈奴贵族,控制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又和卫青共同击败匈奴主力。汉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戴胄(?—633)唐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字玄胤。隋末,为门下录事、郑州长史。归唐,初为府士曹参军。性格坚正,直言敢谏。历任尚书左丞、民部尚书、进封郡公。
戴震(1724—1777)清安徽休宁人。哲学家。字东原。三十八岁举于乡。四十九岁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校订历算、地理等书。五十一岁奉命与乙未贡士一体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擅长考据、训沽、音韵,为清代考据学大师,于经学、语言学、哲学贡献较大,并涉猎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等多方面内容。著述较多,主要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戴震文集》等。
魏源(1794—1857)清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早年潜心王阳明心学,后从清代经学家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与龚自珍齐名。曾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50岁中进士,曾任江苏东台、兴化等县知县、高邮知州等。积极参加过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斗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后参与攻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晚年潜心佛学。魏源著述较多,主要有《古微堂集》、《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圣武记》、《海国图志》等。
魏征(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馆陶)人。少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李建成洗马。唐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后又任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前后向唐太宗陈谏二百余事。监修《隋书》、《梁书》、《陈书》、《齐书》,主编《群书治要》。
魏禧(1624—1680)清江西宁都人。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明末诸生。与魏际端等为“宁都三魏”,又与彭士望、魏礼等九人为“易堂九子”。不仕清廷。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叙事简洁明快。有《魏叔子集》、《左传经世》和《日录里言》等。
魏文侯(?—396)名斯。战国时魏国君,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以李悝为相,在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增加粮食生产,实行“平籴法”,控制粮价以免谷贱伤农,以富国强兵。制订《法经》,加强国家对人民的统治。用人上从“任人唯亲”的世卿制度,转向“任人唯贤”,“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因而魏国是战国初年最强大的国家。
魏玄同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字和初。进士及第。武则天时,任吏部侍郎、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三品、检校纳言。因被周兴诬告,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