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衰是吊丧之服,用十四升布制作,成布之缕与所成之布均经加灰进行锻濯漂白,然后成衣,是吊服中最轻的一种。
锡衰也是吊丧之服,用十五升布制作,其成布之缕,以其半加灰锻濯漂白,成布之后,又加灰锻濯漂白,然后成衣。《礼记·丧服小记》:“君侯吊於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诸侯吊,必皮弁锡衰;所吊虽已葬,主人必免,主人未丧服,则君亦不锡衰。”
袒免是丧礼中丧服最轻的一种。袒,《说文解字》云:“衣缝解也”,指脱去或敝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特指丧礼中解开上衣露出左臂,以表示哀痛。免,也作,古代丧服之一,指遵礼成服后的发饰,即去冠,用一寸宽的粗麻布,从颈后向前交于额上,然后向后绕于髻。周俗,凡五服外的远亲,无丧服,惟袒衣免冠示衰。
此外,还有一种殡服,是大殓至移枢殡宾时所服的丧服,为“布深衣、、散带垂。”《礼记·曾子问》郑玄注。
周代还有“易服”之俗,即本有重服,又亲遭轻丧,交易一部分旧有的重服夹适应轻丧的需要。就是说,原已遭斩衰的丧事,在虞祭卒哭祭后,又遇上齐衰的丧事,丧服中次要的一部分以新包旧,重要的一部分就要表现出原有重服的特色,即男人的腰、女人的首可改为齐服,而男人的首、妇女的腰仍服斩衰,因为男人重首,妇女重腰。《礼记·闲传》云:“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郑玄注:“轻者,可施於卑,服齐衰之麻,包斩衰之葛,谓男子带、妇人也;重者宜主於尊,谓男子之、妇人之带,特其葛不变之也。”凡易服者,必同时服葛与麻,故又俗称“兼服”。故《礼记·闲传》云:“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周俗,死者死去三天,服丧的人要把丧服穿齐,该拿丧杖的要手执丧杖,前去拜谢国君的赏赐和宾客们的馈赠,但对送给死者装入棺材中的东西不用拜谢。
7.择墓地、卜葬与出葬
周代葬礼要先择墓地,再占卜下葬的日期,然行举行出葬大礼。
据《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周俗用占卜的方法确定墓地。择墓地的事由冢人冢人,掌管墓地事务的官员。主持。挖墓穴时,挖四角的土堆在四角的外面;挖当中部分时,把土堆在穴的南边。这一天早晨哭过之后主人都前往墓地,站在墓穴的南边,面朝北,去掉腰上的麻。协助主人让巫师站在主人的右边。巫师面向东,把占卜用的竹策从袋子里向上抽出,把袋子和竹策并在手里拿着,面向南接受主人指示。这时让巫师占卜的言辞是:“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宅。度兹幽室,兆基无有后限?”《仪礼·士丧礼》。“哀子某人,为他的父亲某某占卜墓地。预测一下这一处幽宴中的宫室,在其范围里,它的基础没有日后的困难吧?”巫师允诺,不再复述主人的指标,向右转身,面向北,手指着穴的中央算卦。负责看卦象并纪录的人在巫师的左边。算完卦,负责看卦象的人把卦写下来给替主人下令占卜的人。这个人接过去看一看,交还给其他占卜的人,面向东站着。所有的占卜者一起分析卦象,分析完,向前报告替主人下令者和主人:“卦象上显示的是吉卦。”主人此时系上带,哭。如果卦象不吉,就再占卜选择别的地方,仪式和刚才一样。卜筮完毕,主人返回家中,在灵柩前面向北哭。
墓地择好后即占卜下葬日期。这一天早晨已经哭过,主人们和宾客都回到门外自己的位置。卜人先把龟壳放在门的西厅上,龟首在南边,地上铺席,龟壳放在席上。把用来烧灼龟壳的荆木枝放到引火的柴枝上,放在龟壳的东边。族长亲临占卜现场,族长和宗人都穿着礼服站在门的西边,面向东,以南为上。占卜者三个人站在族长、宗人的南边,以北为上。卜人和拿着火种、拿着席子的人站在门的侧厅西边。把东边一扇门关上,主人的妻站在门里。在门槛外、门当中挡门的橛子西边铺席。宗人报告说已经准备就绪。主人面向北,去掉带。族长在门的东边就位,面向西。卜人包着龟壳和火种,先放下龟壳,龟首朝西,火种在龟壳北边。宗人接过卜人递过的龟,给卜人指示龟壳上高起应予钻灼的地方。族长接过来看一看,然后交还给宗人。宗人返回,又稍稍后退,听候占卜的指示。主人的指示说:“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无有近悔?”其意是“哀子某,在此后某一天,要安葬我的父亲某公。先父下葬,有没有近于不妥之处?”宗人允诺,不复述主人的话;回身走到门前的席子上,面向西坐下;告诉龟今日要占卜的事情,然后站起;把龟交给卜人,宗人背着东边关着那扇门站立。卜人坐下,灼龟,然后站起。宗人接过龟,给族长看。族长接过来看一看,又交还给宗人。宗人退回,面向东。然后让所有的卜者分析龟壳上的袭纹,并把占卜的结果向族长和主人报告:“龟上袭纹显示说:‘某一天吉’。”然后把龟壳交给卜人。向主人之妻报告占卜结果,主人之妻哭。再向在场的卿大夫报告。派人向其他宾客报告。卜人撤下龟壳。宗人宣告占卜完毕。主人系上带,进到门里哭。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就用龟再行占卜确定日期,直至卜到吉日为止。
墓室内流行设置壁龛、二层台和腰坑。壁龛是在墓穴的四壁某一壁上掏挖龛洞,用来放置随葬品。在分别代表夏、商、周三代文化的二里头、殷墟和沣西考古遗址中均有壁龛墓例,但以殷墟所见的墓例最多。二层台是在墓穴底部放置葬具后边壁充填熟土形成的高于墓底和较规整的启示,或直接在墓室中央挖出一个较规整的长方形的容纳尸体的坑而形成的边壁台子。据考古研究,前者为熟土二层台,其大多与放置葬具有关,后者为生土二层台,有的有葬具,有的没有。夏代已流行此俗,但以商代最泛滥,随葬品和祭奠物一般都摆在二层台上。周代亦然。腰坑是开掘在墓底大致靠中心部位的小土坑,因常见置于人尸骨的腰部之下,故俗称“腰坑”,其多用于放置殉兽。商周之时,此俗大流行。”参阅郑若葵:《中国远古暨三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7页。
按周俗,出葬时要在棺材的周围国以装饰,据《仪礼·丧大记》的记载:国君的棺材四周围上龙形图案的帷幕,前面和左右面又挂着像宫室承那样的三只用竹编织的池,后面用青黄缯做成像幡一样的饰物悬持在池下。车上面覆盖着边缘是白黑斧纹图案的幔,幔中央还给有火纹三行、两“巳”字相背的图案三行,用白锦做成屋顶的祥子,再加在上边,并用六枚浅红色的纽将上下连结起来。顶上用五色丝做绥,挂着五串贝壳。边上有画斧形图案的两把,画“巳”字相背图案的两把,画云气图案的两把,角上都装饰上圭。竹池下挂有铜鱼,柩车行进时铜鱼就跃动,如指池水。要用六根浅红色的帛带捆住棺材并绑在车上,再用六根浅红色的帛带引出帷外由送葬人牵引。大夫的棺材四周围上画云气图案的帷幕,前后挂上二池,池下大悬飘动的饰物,车上覆盖的是边缘绘上云气的幔,中央画火纹三行、“巳”子相背图案三行,也用白锦做成屋顶的样子,并用两枚浅红色、两枚玄色的纽连上下,顶上用三色丝线做绥,挂着三串贝壳。边上有画“巳”字相背图案的两把,画云气图案的两把,上都装饰上绥。竹池下也有铜鱼,柩车行进时铜鱼跳跃,像拂池水。大夫用的捆棺材并绑在车架上的帛带,前面用的是浅红色的,后面用的是玄色的,用来牵引的帛带也像这样子。士用白布做帷幕,也用白布做车上覆盖的幔,前面挂一池,池下有悬挂的饰物“揄绞”。用两枚浅红色、两枚黑色的纽连结上下。顶上用三色丝线做绥,挂一串贝壳。边上有画云气图案的两把,都装饰着绥。士人用的捆棺材并绑在车架上的帛带,前面用的是浅红色的,后面用的是黑色的;两根用来牵引的帛带是浅红色的。
送葬有执之俗。所谓执是送葬时手执牵引灵枢的大绳以助行进。《礼记·曲礼上》云:“助葬必执。”郑玄注:“葬,丧之大事,,引车索。”周俗凡来吊丧的宾客必挽牵引柩车的绳索以为礼,俗称“执引”;如果跟着柩车到墓穴,则俗称“执”;因送葬者随柩车出发,执前导,故又俗称“发引”。《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俗规因死者身份不同,所用之及执之人的数量不同。据《周礼》、《礼记》、《仪礼》诸书所载,天子六,执者千人;诸侯四,执者五百人;大夫二,执者三百人;士二,执者五十人。
送葬到墓地后,国君下葬用辁车,下墓坑时用四条大绳索和两座安置辘轳的碑,用羽葆来指挥棺材运载送葬的情况。大夫下葬用辁车,下墓坑时用两条大绳索和两座碑,用旗子来指挥送葬。士下葬也用辁车,下墓坑时用两条大绳索牵引,但不用碑;从启灵出了殡宫,要用一块大功用的布指挥送葬。凡下棺,都用绳索牵引,人要站在碑外,背碑站立牵引绳索。国君的棺下葬时,要用大木横贯在束棺的皮带下,再把引绳系在横木的两头;大夫、士的棺下葬,引绳直接系在皮带上。国君的棺下葬时,命令送葬人不准喧哗,并用鼓声指挥下棺。大夫的棺下葬时,命令大家不要哭。士人下棺时只要相互止住哭泣的人就行了。
8.物殉、兽殉和人殉遗风
先秦之时殉葬之风大行,不仅有物殉、兽行,直至周代仍有人殉的遗风。
物殉是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随葬,以供其在墓穴中继继享用。夏代的物殉。可以二里头文化类型墓葬为代表,陶器有罐、盆豆、碗、鼎、、杯、觚、爵、三足盘、、、尊、瓮、簋、钵、甑、鬲、缸、壶、角、器、盖、圆片等,铜器有牌饰、铃、戚、戈、镞、刀、尖状器、泡、圆形器、爵、、鼎等,玉器有柄形饰、、管、刀、璋、圭、铲、戈、斧、璧、半月形饰、铃舌等,玉器有锛、铲、凿、圭、刀、柄形饰、磨石、磬、管、珠、绿松石饰、云母片等,漆木器有觚、鼓、钵、盒等,此外还有各种骨、角、牙器等。商代的物殉,出现成套的礼乐器组合随葬习惯,陶器有鼎、盆、罐、瓮、盘、觚、爵、、角、鬲、豆、盂、簋和白陶器、原始瓷等,铜器有鼎、鬲、、、觚、爵、尊、盘、、簋、卣、瓿、方彝、盂、斗、、觯、觚、壶、铃、戈、戚、牌饰、刀、锛、凿、斧、矛、、镞、匕、弓形器、铙、镜、铃豆、铃觚、铃剑、铎形器、各种车马器饰等,玉石器则有、戈、柄形饰、璋、璧、、圭、璜、刀、豆、簋、觯、瓿、、磬、各种人物雕饰、各种动物雕饰和片饰、珠饰等,金器见有臂钏、耳环、笄、箔片等,此外还有精美的象牙器、骨、角、牙、贝、蚌、漆、铅器等等。西周墓葬的物殉,继承了商代的传说,注重成套礼、乐器组合随葬,陶器有鬲、罐、簋、尊、壶、豆、孟和各种仿铜礼容器等,铜器主要有鼎、鬲、、簋、、觚、爵、觯、尊、卣、壶、盘、、等,玉石器有璧、琮、圭、璋、柄形饰、动物雕饰、玛瑙珠、琉璃珠等;原始瓷器有豆,木漆器有觚、俎、等,此外,还有骨、角、牙、贝、蚌等各种饰物。
兽殉是用活畜作随葬品。考古发掘以二里头、二里岗、殷墟和丰镐遗址为代表的夏、商、周三代的墓葬中,普遍流行殉狗风俗,可能具有护卫尸骨或祛邪的作用。
人殉是用活人来为死者殉葬。殉葬的人一殷生前均与死者有密切的关系,如妻妾、近臣内侍、奴脾仆人等。《墨子·节葬下》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此说虽不免有些夸大,但反映了人列之俗流行。人列之俗以商代最盛,如殷墟侯家庄西北岗1001号亚字形大墓,墓内腰坑、二层中、墓道中发现列人23个,墓外东侧发现陪葬人殉坑22个,共68个,合计殉人91人。及至周代早期,人列之风虽已大衰,但遗风犹存,少者1人,多者7人,殉人多放置在二层台上,有的殉人还带有葬具,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的300—400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人列的墓例及占总数的7%。后活人人殉之风遂变异为用木、陶和草制的俑、偶和刍灵来殉葬。《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驾车象人。”“象人”就是刍灵,即草人草马、木俑陶偶之类殉葬。但是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死后活埋了一百多位妃妾殉葬。从此,人列的陋习死灰复燃,先后在各诸侯国蔓延开来。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宋文公死后始用殉,开启了宋国殉葬的风气;成公十一年(前580年),晋景公暴死,杀死侍从小臣殉葬;定公三年(前507年),邾庄公死后“殉五人”;更为残酷的是,昭公十三年(529年)楚灵王死后,竟用自己两个亲生女儿殉葬,人殉遗风幽幽不绝。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用177人殉葬,其中包括子车氏三位才能出众、深孚众望的大夫——奄息、仲行、虎。《诗经·秦风·黄鸟》记载了这件事:
交交黄鸟,自在的小鸟儿,
止于棘,自在的小鸟儿,
谁从穆公,谁跟穆公去送死,
子车奄息。他是奄息子车氏。
维此奄息,好个奄息子车氏,
百夫之特。百里挑一的好男子。
临其穴,面对墓穴那张开的口,
惴惴其慓,谁都吓得直发抖。
彼苍者天,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为啥偏要杀好人。
如可赎兮,如果可以去替换。
人百其身。我死百回也甘心。
交交黄鸟,自在的小鸟儿,
止于桑,飞来桑树上。
谁从穆公,谁跟穆公去殉葬,
子车仲行。他是车氏的好仲行。
维此仲行,子车氏的好仲行,
百夫之防。百个男儿比不上。
临其穴,面对墓穴那张开的口,
惴惴其慓,谁都吓得直发抖。
彼苍者天,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为啥偏要杀好人。
如可赎兮,如果可以去替换。
人百其身。我死百回也甘心。
交交黄鸟,自在的小鸟儿,
止于楚,飞落在荆树。
谁从穆公,谁跟穆公去送死,
子车鍼虎。他是子车氏的好鍼虎。
维此鍼虎,子车氏的好鍼虎,
百夫之御。百个男儿敌不住。
临其穴,面对墓穴那张开的口,
惴惴其慓,谁都吓得直发抖。
彼苍者天,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为啥偏要杀好人。
如可赎兮,如果可以去替换。
人百其身。我死百回也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