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盥就是浇水洗手。新妇到,新郎拱手行礼请新妇进入。到达寝门,新郎拱手请她进入。新妇从西阶登上,她的随嫁侄娣在室内西南方铺席。新郎进入室门就席。新妇在酒尊西边,面朝南。新妇的随嫁侄娣、新郎家的女役交互请新郎、新妇用水浇手洗手。
(2)同祭同食
沃盥后,佐助的人安排新朗新妇同祭同食。新郎拱手请新妇对面就席。新郎、新妇同坐同祭,祭进献的黄米、小米和祭肺。佐助的人把黄火移到席上,把肺和背脊的骨肉交给他们同吃,用嘴唇吸取肉汁用手指蘸酱吸吮。新郎、新妇共食祭肺和背脊的骨肉,吃三口饭。
(3)祭酒
吃饭结束后,佐助的人洗酒爵斟酒,请新郎漱口。新郎行拜礼接受,佐助的人在室门内面朝北回拜。请新妇漱口,也如同这样。漱口都要祭酒。佐助的人把烤肝献上,新郎、新妇拿着烤肝蘸上盐,然后振祭。稍尝一点烤肝,然后都放入盛腌菜酱的盆中。喝酒完毕都要行拜礼,佐助的人回拜,接过酒爵。第二次漱口如同第一次,但没烤肝进献。第三次漱口用卺,也如同前两次。佐助的人洗刷酒爵,到室门外的酒尊斟酒。进室门,面朝西北放下酒爵,行拜礼。新郎、新妇一同回拜。佐助的人坐下,祭酒,喝酒完毕拜礼。新郎、新妇一同回拜。
(4)铺席
祭酒后,新郎在房中脱去礼服,随嫁的侄娣接下,新妇在室中脱去礼服,女役接下。随新妇的老妇人把佩巾交还新妇。女役在室内西南方给新妇铺卧席。随嫁侄娣给新郎铺卧席,在新妇东边。都有枕头,席脚朝北。
(5)新郎给新妇解丝绳
新郎进入室内,亲手给新娘解掉头上佩戴的彩色带子。火烛拿出室外。随嫁的侄娣吃新郎剩余的食物,女役吃新妇剩下的食物。佐助的人到房门外东边的酒尊斟酒,让她们漱口。随嫁的侄娣在室门外边侍候,随时听候新郎新娘的呼唤。
此外,周俗婚礼不举乐。《礼记·曾子问》云:“取妇之家,三日不什乐”,“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郊待牲》亦云:“昏礼不用乐”,“昏礼不贺”。这和世后婚礼的喜庆气氛迥然不同。
这就是周代婚礼的新婚之夜。
6.拜舅姑与庙见
先秦之时,周俗新朗拜公婆俗称拜“舅姑”。据《仪礼·士昏礼》所记,拜舅姑之礼分“盥馈”和“著代”两个程序。
盥馈,就是新娘以枣栗献于公,乾肉献于姑,表示对公婆的教敬;又用持豚(牲的左半、右半)进献公婆,以示孝养之意。早晨起来,新娘洗发、洗身,用布帛束发,插簪子,穿黑色以绡为领的缯帛衣服,等待拜见公婆。正当天明时,协助行礼的人领新妇见公婆。公公的席在东阶,公公就席;婆婆的席在房门西边,朝南,婆婆就席。新妇拿着盛有枣,栗子的竹器从寝门进入,从西阶登堂,进前拜见公公,把竹器放在席上。公公坐着,抚摸着盛有枣、栗子的竹器,然后站起来回拜。新妇退回行拜礼的位置,再次行拜礼。新妇走下西阶,接过盛有加姜桂捶制的干肉的竹器,从西阶登堂,进前,面朝北行拜礼,把竹器放在席上。婆婆坐着,然后拿着竹器站起来,行拜礼,把竹器交给属吏。
协助行礼的人和醴礼招待新妇。在室门和窗户之间的地方铺席。在房中单独放置一甜酒,新妇斜向公婆,站在席的西边。协助行礼的人斟甜酒。放置角制祭勺,面对勺柄,走出房门,站在席前,面朝北。新妇面向东行拜礼接受。协助行礼的人在西阶上西朝北拜送。新妇再次行拜礼,进献干肉和肉酱。新妇登上席子,左手拿酒觯,右手祭干肉和肉酱,用角制祭勺祭甜酒三次。新妇从席上走下,面朝东坐下微尝甜酒,然后将勺立放在甜酒中,站起来行拜礼。协助行礼的人回拜。新妇再一次拜,在祭物东边放下酒觯,面朝北,坐下拿取干肉。走下台阶,出寝门,把干肉交给门外边娘家的人。
公公婆婆进入室内,新妇用水浇手洗涤,向公婆进献食物。用一只小猪,合并左右两半放入鼎中煮,然后取出按左右两半各自放在俎上,行礼协助新妇完成祭礼,吃三口饭,用酒漱一次口。新妇撤去进献的肉酱等物,摆放在北墙下的席前,新妇吃公公剩下的食物,公公推辞,把婆婆的肉酱换给她吃。新妇吃婆婆剩下的食物。新娘的随从协助新妇祭豆、黍、肺,拿起肺、背脊的骨肉,然后才吃。吃完饭,婆婆请新妇漱口。新妇坐举祭,饮酒完毕,婆婆接过放入圆形竹器中。随嫁侄娣、随从等撤去肉酱等物,摆放在房中。她们吃剩下的食物,婆婆让她们用酒漱口。
著代,就是第三天清晨,公婆用一献之礼酬答新妇,表明授新妇以家事。届时,公公在南边的洗中洗酒爵,婆婆在北边的洗中洗酒爵,进献劝酒。公婆从西阶先下去,新妇从东阶下去,把俎上的牲体交给娘家人。公公用一献的礼节慰劳送新妇的女家随从,用十块锦酬谢。婆婆慰劳送新妇的妇人,用十块锦酬谢。如果新妇是别国的,就要赠给新妇的成年男子十块锦。
如果公婆去世,新妇要在三个月后到祢庙参拜神主,俗称“庙见”。届时,新妇把公公的席铺在室内西南方,席头朝东,席的右边是几案;婆婆的席铺在北边,席头朝南。主祭的人用不浇手洗涤,新妇在庙门外用水浇手洗涤。新妇拿着盛有菜的竹器,主祭的人引导她进入,并向神灵报告,称呼新妇的姓氏,说“某氏来此作息妇,冒昧在公公您面前进献鱿美的菜蔬。”新妇行拜礼,手至地。然后坐下,在几案东边席上献菜。退回原位,象开始时一样行拜礼。新妇从堂上下来,再拿上盛有菜的竹器进入。主祭的人说:“某氏来此作媳妇,冒昧地在婆婆您面前报告。”在席上献菜,与原行的礼仪相同。新妇出来,主祭的人关上窗户和门。家臣中为首的老人在房中面朝南用醴礼招待新妇,新象公婆用醴礼招待新妇的礼仪。新婿慰劳送新妇的成年男子和妇人,就如同公婆慰劳他们的礼仪。
周俗只有经过庙见之礼,新妇才能取得夫家家族成员的资格。这时,新郎将新妇来时乘坐的车马送归女家,俗称“反马”,表示夫妻情笃意深,可以白首偕老。如果新朗因故未能新迎,婚后三个月也必亲行反马之礼,拜见妻之父母。《左传》宣公五年孔颖达疏:“礼送女适於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於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者,不复归也。”所以周代的婚礼,在结婚三个月之后算真正成立。若在三个月之内分离,就是婚姻未完全成立,算不上离婚,因此婚姻的解除比较容易,故《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云:“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7“七出”和“三不去”
先秦之时,周代女子出嫁俗称“归”。正常情况下归宁,或父母去世省亲而返,俗称“来”。如被夫家休弃而回母家,叫做“来归”或“大归”,都是出嫁后又归宗。《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来归是被弃而出,来而不返的意思。
周俗休妻俗称“去”或“出”,休妻之俗规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孔子家语·本命解》、《仪礼·丧服》贾公彦疏所记略同。谓之“之去”或“七出”。
与此同时,周俗还有丈夫不能休妻的三个条件,俗称为“三不去”即“有所娶元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大戴礼记·本命》。意思是妻子娘家无人的不能休弃;公婆死后曾与丈共共守三年丧的不能休弃;曾同丈夫同贫穷共患难的不能休弃。
四、丧礼风俗
1.“君子日终、小人日死”
先秦之时,周俗人死“男子曰终,小人曰死”《礼记·檀弓上》。此谓君子一生的事业已终结,故《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乃终。”而地位卑者之死《礼记·曲礼下》称为“庶人曰死”。
周俗礼制森严,不同等级的人死的俗称也有区别:
天子之死曰“崩”《礼记·曲礼下》,《尚书·大诰》云:“武王崩,三监反淮夷叛”。
诸侯之死曰“甍”《礼记·曲礼下》。
大夫之死曰“卒”《礼记·曲礼下》。与此同时长寿而死亦俗称“卒”,此即《礼记·曲礼下》所云:“寿考曰卒”。
士之死曰“不禄”《礼记·曲礼下》。“不禄”即“不复食禄也。”《礼记·曲礼下》。与此同时,短寿而死亦俗称“不禄”,《礼记·曲礼下》云:“短析曰不禄”。
此外,周俗未婚而死俗称“折”。《书·洪范》云:“一日凶、短、折。”郑玄注:“未婚曰折。”
周俗,死不满六十俗称短。《逸周书·谥法解》云:“慈仁短、折曰怀。”孔晁注:“未满六十为短。”一说未成人而死俗称“短”。《尚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析。”郑玄注:“未冠曰短。”
周俗,未成年而死,俗称“殇”。《说文解字》云:“殇,不成人也。”周俗分殇为长殇、中殇、下殇和无服之殇。
《仪礼·丧服》云:“故殇之不,垂,盖未成人也。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礼记·檀弓上》并云:“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周(烧土为砖,周附于棺);葬长殇用棺椁。而未成年而死的庶子俗称“阳童”,宗子俗称“阴童”。《礼记·杂记上》云:“附于殇,称阳童某甫,不名,神也。”郑玄注:“阳童,谓庶殇也;宗子则曰阴童。童,未成人之称也。按俗规父母对于长殇、中殇、下殇者要持大功之服;对无服之殇者不服丧,令哭之而已;对三个月以下的小儿,因未取名,则可不哭。
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周俗人病危以后,内外都要打扫干净。国君、大夫都要撤除悬乐,士要收起琴瑟。病人头朝东,躺在屋子北面的墙的地上而不睡在床上,脱掉内衣,换上新衣,四肢有四人持着,帮助他手脚屈伸。主人主妇都要改变服饰,穿上深衣。放些丝棉在病人的鼻孔边观察,等他断气,俗规男子不能死在妇女的手里,妇女也不能死在男子的手里。
2.夏——招魂
人死后要招魂,周代俗称“夏”。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招魂时,如果死者封邑内有山林,就由掌管山林的官设置梯子;如果没有山林,就由乐吏一类的贱者安置梯子。是近臣为死者招魂,招魂,的人得穿朝服。俗规公爵用衮服,子爵男爵的夫从用屈狄,大夫用玄衣赤裳,世妇用自己的命服,士用礼服礼帽,士的妻子用滚有红边的黑色礼服。招魂的人都要从东面屋檐飞角上屋,踩在屋顶正中的屋脊上,用竹竿挑起衣服,脸朝北三次呼叫死者的名字。再卷起衣服,投掷到屋檐前,掌管衣服的人员就接着衣服,招魂的人也就从西北角的屋檐下来。作为宾客而死在异国,如果死在公家馆舍,就招魂;如果死在私人馆舍,就不必招魂;如果死在野外道路上,就登上他的乘车的左毂招魂。招魂用的衣服,不再用来穿在尸体上,不再用来装殓。为妇人招魂,不能用她出嫁时穿的衣服。凡是招魂,男子要称名,妇人要称字。在丧礼程序中,只有哭泣在招魂前,其余都在招魂以后才办理丧事。
3.五哭与踊
先秦之时,周俗奔丧者三日之内要哭五次,《礼记·奔丧》云:“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孔颖达疏:“三日五哭者,谓初闻丧为一哭,明日朝夕二哭,又明日朝夕二哭,总为五哭。所以三日为五哭者,为急欲奔丧,以己之私事须营,早了,故三日而五哭止也。”即始闻丧位于灵堂时一哭,连接着两天里,每天早晚各哭一次,共五次。此即谓之“五哭”。周俗闻丧位于灵堂时一哭,连接着两天里,每天早晚各哭一次,共五次。此即谓之“五哭”。周俗孝子哀痛父母之死分无时之哭和有时之哭。无时之哭包括父母始死至殡之哭、庐中思念之哭、小祥后至哀之哭;有时之哭指卒哭祭后朝夕各一哭。《礼记·檀弓上》云:“父母之丧,哭无时,使必知其反也。”孔颖达疏:“哭无时有三种:一是初丧未殡之前,哭不绝声;二是初殡后除朝夕之外,庐中思忆则哭;三是小祥之后哀至而哭,或一日二日而无复朝夕之时也。”
周俗伴随着哭还要跺脚,以示丧心到极处,俗称“踊”。《说文·足部》:“踊,跳也。”《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踊又分为壁踊,即捶胸跺脚,表示极度哀伤。《礼记·问丧》云:“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爵踊,即双脚齐跳,以表示哀痛。《礼记·问丧》云:“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拾踊,即哭丧之人轮翻跳脚,以表示哀痛。《礼记·丧大记》云:“吊者袭裘,加武带,与主人拾踊。”
具体到一家人,哭丧还有讲究,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人则断气列时孝子哀痛得像婴儿失去母亲那样呜咽悲啼,兄弟们哭泣,妇人边哭边跺脚。若是诸侯去世,将尸体迁移到南窗下头朝南摆正以后,太子坐在东边,卿、大夫、父辈兄辈的亲属、众子孙都站在东边。有司、庶干在堂下,脸朝北站着哭泣。夫人坐在西边,国君的世妇、姑、姊妹、女儿、孙女等都站立在西边。周姓卿大夫的夫人率领同宗的妇女在堂上,脸朝北站着哭泣。若是大夫去世,嫡子坐在东边,嫡子妇坐在西边。其余的人,有命服的男女就能坐下,没有命服的男女都站着。士人的丧礼,嫡子、父辈兄辈的亲属、众子孙都坐在东边;嫡子妇、姑姑、姊妹、女儿、孙女都坐在西边。凡是在房里哭尸,嫡子都要像扶持亲人的样子用双手承持着尸体上的被子而哭泣。
凡是丧主出迎的时候,要光着脚,深衣的前襟要撩起来插在带里,要捶胸,并从西阶下堂。国君的丧事,丧主就来到庭中向在门西的寄寓的诸侯、向门乐的国外来宾拜迎。大夫家对于国君派来吊的使者,就到寝门外出迎;使者要登堂传达国君的旨意,主人就得在堂下拜谢。士人家对于大夫亲自来吊丧,只要拜谢后,即位在西阶下脸朝东一起哭,不必到门外出迎。
4.楔齿——饭含——设饰
周俗人死招魂后,就从地上迁置到床上;覆盖在尸体上的就用大殓时的被子,要脱去死时穿的衣服,给尸体楔齿,缀足、沐浴、饭含和设饰。
楔齿是人死未僵前用角楔其齿间,以便饭含。缀足,是用燕几(小几)或灶砖夹正死者之足,以便著屦。沐浴是为死者净身,沐指洗头,浴指洗身。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诸侯死后,由管人管人,孔颖达疏为掌管馆舍的人,或为司汲之官。汲水供浴尸,来不及解脱水瓶上的绳索,就屈迭着拿在手里,从西阶上走到尽头,但不能登堂,递给侍御的人。待御的人端水进去浴尸。由近臣四人举起盖尸的被子,侍者二人浴尸。浴水先用盆盛着,再用勺子舀水浇洗尸体。洗浴时用细葛巾,擦干尸体用浴衣,就如生前用的一样。近臣再为死者修剪脚趾甲。浴尸后的水都倒在阶下的坑内。如果母亲死了,就由妇人举被并浴尸。
管人汲水,递给侍御的人。侍者搓了淘米在堂上为死者洗头。国君要用淘梁的水洗头,大夫用淘稷的水洗头,士人也用淘梁的水洗头。甸人甸人,掌管田野的官吏。在西墙下垒起土灶,陶人陶人,掌管制作陶器的官吏。提供挂在木架上的瓦瓶,管人接过洗头用的淘米水,放在瓦瓶中去煮。甸人从撤掉的正寝两北角的隐蔽处拆些旧料,当作柴烧。管人又将烧热的淘米水递给侍御的人供洗发用,于是就为死者洗头。洗头水用瓦盘盛放,用巾擦干头发,都像生前一样。近臣为死者修剪指甲、胡须。洗过头后的水就倒在阶下的坑里。
国君浴尸后,就在他床下放置大盘,里面放入冰场。大夫尸床下用夷盘盛冰。士人尸订下并列着两个瓦盘,(盛放水),而没有冰。尸床上只有垫子不铺席,有枕头。在饭含时用一张床,穿衣时就换一张床,移尸到堂上要再换一张床,这些尸床又都有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