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泰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德,形成了激励全国职工的“孟泰精神”,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象征。“孟泰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我国劳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广大职工群众在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大力弘扬孟泰精神
1997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鞍钢考察工作时,专程到全国着名劳动模范孟泰的家中,看望孟泰94岁高龄的遗孀乔世英,并祝她健康长寿。李鹏总理和大家一起回忆起孟泰做出的重大贡献,他说: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孟泰,更不能把孟泰精神丢了。在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今天,更要大力弘扬孟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还对鞍钢提出的“学孟泰、爱鞍钢、做主人、创一流”理念予以充分肯定。
孟泰去世后,他的子辈和孙辈们继承了他的事业,绝大多数都留在了鞍钢。
大女儿孟庆珍在鞍钢工作37年,1990年从鞍钢机关干部岗位上退休。大女婿党兼几年前也从鞍钢退休,退休前是鞍钢职工大学的校长助理。孟庆珍的其他几个姐妹和后辈之中,有十多人成为鞍钢的一线工人、机关干部、学校老师。由于是老英雄的后人,平时他们在岗位上格外受到同事尊重,有时碰上外单位人员参观企业,领导也总是自豪地加以介绍。有了父亲的榜样,加上同事们的关注,他们工作起来更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不敢有丝毫马虎,在什么岗位上都认认真真钻研、勤勤恳恳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唯恐给老英雄脸上抹黑。
孟庆珍和四妹在岗时就是有名的“精神文明优秀个人”和“三八红旗手”,多次受到总公司和鞍山市的表彰。孟泰的四女婿刘惠德从一名普普通通的鞍钢职工,经过踏实工作,当上了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职务;外孙女婿王延绵由于表现出色,也走上了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鞍钢实业公司经理的领导岗位。
如今,为鞍钢奉献了大半生的孟泰后辈们绝大多数都退了下来,在家中安享晚年生活。每当清明节到来时,一家人总要聚在一起,给老英雄的塑像献上鲜花。追忆往昔,老人们常常感慨如今人们赶上了好时代,但对待生活还得像老模范孟泰那样,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踏实朴素、无私进取这些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和美德。
他的一生,已经和华西村融为一体——吴仁宝
“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华西村村民如是说。“没有华西村,也没有今天的吴仁宝。”吴仁宝自己则如是说。1961年华西建村,吴仁宝开始任江苏省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他22岁当村官,27岁当乡官,53岁当县官,59岁再当村官。他的一生,已经和华西村融为一体。
农村也要搞工业
华西村曾经很穷,“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是1961年刚刚组建的华西村的真实写照。70年代后期,当中国农村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领着华西村村民办了一个小五金厂。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靠这笔钱,几年里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重大变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吴仁宝看到,中央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那些地多人少、长年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人口在天天增加,继续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刨食,肯定不是出路。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使腰包真正鼓起来?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后他认为,农村也要搞工业!
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已在全国展开,而当时只有一个声调:包字万能,一包就灵!似乎谁不包,谁就背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这样的帽子从四面八方打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华西村,吴仁宝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政治压力。1980年5月,江阴县直机关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县党代表,当时作为县委书记的吴仁宝竟然落选了。上级决定调吴仁宝任地区农工部负责人,然而吴仁宝请求说:“我来自华西村,还是回华西村,我是农民,我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为农民多干点事。”就这样,吴仁宝从“县官”的宝座上又回到了华西当农民。回到华西,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头等重要的任务是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他将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轻松建设亿元村
1983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村长选举制,这一年,吴仁宝举着“共同富裕”
的旗帜出现在华西村村委选举大会上。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他的共同富裕论,就是有福同享,一家也不落下。这次,他获得全票当选华西村村长,此后,他的村长地位与个人威望就一直没有动摇过。1986年,华西村轻松地迈上了亿元村的台阶,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华西村再一次被作为全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典型。此后的20多年里,华西村的经济以20%的速度增长,发展后劲十分强劲。这源于吴仁宝在处理积累与分配制度上采取“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的独特思路。他认为,农民办企业要发展壮大,自我积累很重要,不能依赖国家的贷款,更不能搞高息集资,而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农民的家底厚了,华西村的经济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村民们将搬进新居后余下的三排六栋平房,改建成4000平方米的南院宾馆。这里有三条古典长廊,客房厅堂采用江南农村的古朴陈设。第二年,又在村西南张家港河畔,凿池为湖,垒石为山,建造了农民公园。华西村以一种更欣欣向荣的姿态迎接各地客人。
1988年,“公司热”席卷神州大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吴仁宝忧虑万分。他不信金钱是万能的,他决心物质、精神两手抓,搞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他挑选了群众威望高、文化素质好的党员干部组建开发公司。社会上赌博和封建迷信抬头,公司及时开办讲座,讲“赌博的危害”“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有的村民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就举办学习班,讲《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还配合、服务全村经济发展,开办了企业、管理、营销等讲座。
从表面上看公司不产生经济效益,但吴仁宝看得很远,公司所产生的效果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全村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村风民风变好了,凝聚力增强,大家齐心协力搞生产,这就是华西村的无形资产。
将集体制进行到底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热潮。华西村没有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村两制”的新路子。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在农村,没有集体经济,想为老百姓办事很多时候就是一句空话。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今天的华西集团是华西村的经济骨干,成为包括铝、钢、铜型材、纺织、化工与旅游的大型集团,并于1999年在深圳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村名作为企业名称的上市公司。
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央有政策明确提出“抓大放小”,乡镇企业“改制”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吴仁宝对村办企业的情况太了解了,他提出要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必要时还要“抓小放大”。对那些关系到华西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毛纺厂、线材厂、型钢厂抓住不放,继续花力气深化改革,提高效益;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则转给个人经营,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它们增强竞争力。
华西的改制以全新的思路别开生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时至今日,华西的50多个企业都保持了年年赢利的好势头,没有一家亏损。2007年全村实现年销售收入达45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8亿元。
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而集体经济也给村庄带来浓重的集体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