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还能让人得到尊重和信任。“巴掌不打笑面人”,也就是这个意思。即使有了什么小过节,你一脸真心实意的微笑示人,谁还非得闹个天翻地覆不成!我曾代表自己的小单位去招聘员工,有个小伙子来应聘,我们单位的条件和待遇都不尽人意,但他一被录用,几乎没有犹豫就来了。后来他告诉我:我是冲着你真诚的微笑来的。我去过不少地方应聘,考官几乎清一色地非常严肃,根本没有笑容。没见过你这样笑模笑样的,让人觉得可以信任。我听说以后在你手下工作,心想这就不怕去了。——这于我真是意外的收获,当然也是鼓舞,原以为微笑主要是出于礼貌,没想到有时还能成为一种凝聚力。
谁要是把微笑珍藏起来,那既不能保鲜也不会增值,久而久之倒可能失去微笑的功能,一咧嘴就抽筋,比哭还难看。苦了旁人不说,自己也舒服不到哪儿。若是经常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人们,微笑就会滋润心灵并传播开来,在人世间流淌不息。
绿色情结
小时候我对绿色是不大注意的,反正我居住的那个江南城市不缺乏绿树红花。只一门心思爱红色,大红、粉红、橙红、玫瑰红……都让我觉得亮丽灿烂、热情似火。何况红色又象征革命,更平添了几分神圣。
待到从那场历时十年的红色噩梦中醒来,我迷茫的目光渐渐在绿色上聚焦。我惊讶地发现:当我们狂热地在红海洋中沉浮的时候,我们拥有的这片国土上,绿色正在以可怕的速度,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消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懂得,摧残绿色,就是摧残生命,就是摧残我们的地球母亲。
那早春二月布满枝头的点点新绿,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片片绿叶,那深山老林中随风起伏的万倾碧浪,那春种秋收、孕育万物的无边绿野……是怎样年复一年顽强地印证着人类与绿色的不解之缘,又是怎样默默无言地展示自身无懈可击的美丽和无怨无悔的奉献啊!
我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绿色。是那种丝丝点点渗入心底的向往,是那种息息相关、无法分离的依恋。
八年前,当我参加科普系列电视片《绿色之路》的拍摄,又一次走遍广东的山山水水时,我感觉到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永远的绿色情结。我们的镜头,摄下了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而在山坡上留下的褐色的沟沟坎坎,摄下了万绿丛中遗漏的一片来不及种树的裸露的黄土地;而更多的是,我们摄下了僻远山乡丢荒多年后披上的绿装,摄下了漫长海岸线上傲然挺立的防护林。我们在粤北山区的种树专业户家中品尝林区特有的鲜菇、木耳;我们在深圳特区花园般的住宅小区里漫步流连……从此,环境保护在我心中不再是遥远的呼唤,绿色文明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
人类最初是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的,走出了绿色森林的人类不应该只在现代化的石屎森林中走向未来。任何时候,人类都离不开绿色的荫庇,离不开绿色的赐予。爱护绿色,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我于是在《绿色之路》系列片每一集的开头,录下了这么一句解说词:“在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上,最灿烂的文明,将是绿色的。”
但愿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灿烂的绿色文明早日到来。
感谢挫折
咱中国同胞待人待己都特乐意说“一帆风顺、马到成功”的套话,心底里也巴巴地盼着这美好愿望能变为现实。但事实上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有个大小多少之分罢了。
没有人会投怀送抱喜欢挫折,但也没有人能将挫折永远拒之门外。像邓小平伯伯那样大起大落人生有三者固然罕见,然而一生中风平浪静与挫折无缘的人则从未有过,除非是不幸夭折或是天生的白痴。只是果真如此,也逃脱不了干系,因为夭折和白痴均乃最大的挫折,我宁愿选择别的挫折来相伴人生。一旦战胜和征服了挫折,那挫折便成了一生中的资源和财富,是很可以慢慢品味和享用的。
挫折从来不相信眼泪,你哪怕泪流成河自以为感天动地了它仍然可以巍然不动;挫折似乎不在意重复,你或许刚刚使尽浑身解数打败了一个挫折,喘口气却又遭遇了新的更大的挫折;挫折当然也不害怕暴力,你青面獠牙满嘴粗话拳打脚踢都无法阻止它的光临。能长期与挫折抗争的,只有自然规律、科学文化和锲而不舍的探索、实践和坚守。
我们当然不会因为挫折难免就祈求挫折越多越好,也并非碰不上个天大地大、九死一生的“生猛”挫折便以为没有了无悔人生。恰恰相反,只有在挫折扑面而来、躲无可躲之时挺身上前,却又不会心虚气短,具备了攻克和超越挫折的勇气和底蕴、坚韧和智慧的强者,能做到不怕挫折、战胜挫折,同时最终减少挫折。
因为有了挫折,我们的收获才充满喜悦;因为有了挫折,我们的成熟才平添美丽。挫折铺就了通往大成功的道路,挫折带来了痛苦炼狱后的甘甜。
也有在挫折中沉沦的,但更多的人会在挫折中悄然崛起;也有在挫折中毁灭的,但更多的人正在挫折中百炼成钢。
为此我要说:感谢挫折。
“的士”的故事
那天我心情不好,在大街上乱转悠,走得迈不动步子了就漫不经心地扬了扬手。
一辆红色的“的士”立即滑到我的身边停了下来,我打开后座车门灰头土脸地钻了进去。一抬头我顿时眼前一亮:鲜花!车内挡风玻璃右侧盛开着一小丛鲜花。四朵粉红的玫瑰,环绕着那朵金色的百合,当中还星星点点掺杂了好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许是为了不挡视线,花草都修剪得很矮,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毫无顾忌、蓬蓬勃勃地挺立着,随着车子轻微的震动而欢快地摇头摆脑,把那个繁杂喧闹的都市隔绝在外,荡漾一车的春意。
我不觉有种清静恬然的感觉,仿佛暗香浮动,阴霾尽扫。
再看那位的哥,脑后束着长发,人精瘦精瘦,怎么瞧都不像懂情调的主儿。
突然好奇心大发,就贸然问道:你很喜欢花吗?
的哥竟红了脸,支吾着:不是……也算是吧。是我的拍档喜欢,我也觉得不错。
我就笑了,想起北京的哥,总是发扬主人翁精神,不等你发问他就天南海北地神侃,有一回我从西直门到故宫,也就半小时吧,那的哥从老婆孩子说起,到后来硬是连艳遇的事儿都讲了两桩,绘声绘色,但我还是认为他在编故事,是怕我闷得慌,还是他自己憋不住?我看后者可能性大。
广州的哥完全是另一码事,问一句答一句,决不多嘴。但今天我是打定主意要刨根问底了:那你怎么会想到把花“种”到的士上来呢?
长发的哥也笑了,话便顺溜了许多:还是因为我的拍档,他(她?)说车上有花心情就靓,美丽的东西谁都喜欢。我们每两天换一次,保证车上的花新鲜好看。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花,乘客上了车没有不高兴的,我们也从来没跟乘客生过意见。买花的钱不多,但图了吉利,又能有个好心情,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划得来。
这就是广州人,哪怕是追求情调也算细帐、讲实效,很少有盲目的热情和冲动,很少有过高的企望和奢求,这样比较容易满足,这样也比较容易平衡,而心理平衡简直可以算得上世纪难题。
因了那盆小小的花,我的心情显然在好起来,先前理直气壮以为心情绝对应该不好的原因,便于无形中淡了下去,直至羞于启齿。不就是自己倾注一腔心血去做且见了成效的某件事被某些人否决了吗?不就是失去了一点儿表面的虚假繁荣一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众多关切的目光和询问吗?……就这么坦然就这么微笑就这么一如既往地往前走,还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一个人,只要自己不垮就垮不了,何况还有那么多关爱着你的人,何况还有如此纷繁美丽的世界,包括的士上的那盆花。
我沉默,长发的哥也就沉默,只有花儿无声地灿烂着,也引领我注视着灿烂,哪怕她不是触手可及。
下车的时候我跟的哥说,希望有机会再坐他的车。
的哥的嘴角添了由衷的笑意,很酷地说:至少在目前,我的车独一无二。
有些东西可以出租,比如的士;有些东西租不到,比如的士上的花带来的快乐。那天我挺着自以为像哲学家的胸膛,融入了人流。
你太像知青了
很年轻的时候在海南岛当过九年知青;年轻的时候回城进了企业;抓住青春尾巴的时候成了记者、作家;不再年轻、但还不肯认老的时候,也就是现在,我觉得自己又是知青了。不单因为叫知青多少和年轻沾点边,不那么容易老,而且还因为我渐渐悟出:如今若要说赞扬知青的话,最受用的一句就是:你太像知青了!
先说说我们兵团宣传队的老队员杨苗青,他是我们兵宣官做得最大的,担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多年,事业上很有成就,知青活动也总是不拉下。但我很想和他说“你太像知青了”这句话,却是在他2006年病重之后。在这之前他已经成功地和癌魔抗争了十几年,我们几乎忘了他是个病人。住进医院后他先是不能进食,后又无法说话,近来更是在重症病房一呆三个多月,痛苦万分却又坚强无比,好几次他发了自己写的诗给我,诗中没有悲伤和绝望,流露出的竟都是对生活的热爱。春节前我和吴捷玲去看他,他坚持用笔和我们交谈,问及知青有什么活动,他专注地听我们说着,脸上因为疾病而无法有任何表情,笔下却依旧流淌着对那段岁月的向往,对知青战友的眷恋……感佩他的乐观,当着他的面我们一直笑着,我在心里说了很多遍:“杨苗(我们都这么叫他),你太像知青了!”
还有霍东龄,认识他多年,仅仅因为他是我们兵宣队员陈静娜的“家属”,而且只知道他的小名叫那个什么(还是不说了)。客客气气见过几回,看来看去总觉得他不像商人,却听说他早早下海搏风击浪收获颇丰。真正有些了解他是2006年5月之后,他和几个老知青商量要办个知青网站,我去开会才知道那儿是霍东龄公司的办公室,规模不小,而且还要搬新址(现在已经乔迁新址了)。以前有句话,叫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霍东龄却“通杀”,知青的活动,他出钱出力外带出人——2007年3月18日知青的植树活动,他们公司出动了几十人帮忙,其中有一位小马现在都快成“知青通”了。
接触多了,更发现霍东龄的知青情结很深。他多次回农场“探亲”,还捐资助学,对当年经常关照他的老班长,更是感激于心,视同亲人。得知老班长身患绝症后,他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还在老班长弥留之际赶到病床前,含泪为亲人送行……如此有情有义,真想对他说一句:“你太像知青了!”
前些天和几位知青去过一次西培农场,其中有当年下乡到那里的广州知青苏炜。如今年过半百、已经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他高兴得像个孩子,回忆煤油灯下的苦读书,寻找小河边的初恋足迹,拉着老工人的手问:你还记得我吗?我是苏炜……真诚和热情,不正是我们知青的本色吗?苏炜呀,你太像知青了!
像知青的人还有很多,常常让我感动不已。比如方坚,自己办个企业,整天操心得很,却老是抽空回海南农场,还在那里招收老工人的子弟去他的企业工作,不为别的,就是想为老工人做点实事;比如蓝蓝,放着退休在家的福不享,为网站的事任劳任怨;比如庞建青,单位有一大摊事,又兼管着网站的财务,精打细算那些来之不易的钱,却没有一分钱是属于她的……还有更多的叫不出名字的知青,或去慰问牺牲在海南的战友的亲属,或为一名参加电视台大赛的知青子女鼓劲撑腰,或共同去找寻一位失去联系的兵团战友,或以花甲之躯报名回农垦支教,再为那片热土尽绵薄之力……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偶尔打开电视机,江苏卫视的访谈节目《人间》正在播出,就那么一眼,我知道了是一个关于知青的故事,连忙往下看。原来是一位当年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30多年前与另一位上海知青同时爱上了一个云南姑娘,后来姑娘嫁了,新郎不是他。姑娘幸福地生活了几年,她的丈夫、另一个上海知青便按政策先回了上海,约定站稳脚跟就接她和儿子团聚。偏偏那位丈夫没站稳脚跟就出了车祸,丢下孤儿寡母以泪洗脸。
这时,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位退出恋爱竞争的知青挺身而出,承担起了这个破碎家庭的经济责任。上海,云南,两地相隔千里,他自觉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每月寄15元,逐渐增加到每月寄几百元,甚至更多。因为已经成家,主人公担心妻子不理解,一直善意地瞒着妻子。直到最近,那位云南姑娘(现在已是大妈)病重,想和几十年未曾见面的战友、也是恩人诀别,主人公于是悄悄地踏上了云南之旅,结果被妻子发现疑点,这才暴露了保持30多年的秘密。
不是三天,不是三年,甚至不是十三年,而是三十多年!这是怎样的道德坚守,又是怎样的知青情怀啊!
故事的结尾是云南大妈病情好转,伤心加气愤的妻子,也理解和谅解了知青丈夫。而泪水盈眶的我对着荧屏上那位素不相识的知青,涌出一句真诚的赞叹:善良、执著、坚定,战友,你实在太像知青了!
相比之下,真不敢说自己太像知青,但说句不大谦虚的话,有一颗感动之心,也是咱知青的特征啊。
不是闲着也是闲着、自讨没趣就喜欢当知青,要知道那是一个我们别无选择的年代;也不是故作天真赞美知青岁月,而是当那些青春年华沉淀成人生财富时,我们已经成熟透了,并且懂得了珍惜。
所以,我期待我的知青朋友们也对我说:你像知青!
心灵的净土——丰本园
久违了,绿色的田野;久违了,飘香的果园。
我们乘坐的汽车出了中山市,一路沐浴着南国初冬的阳光,满眼是郁郁葱葱。一过中山港大桥,公路两旁的香蕉林便摇曳着扑面而来,又急匆匆地一行行闪过,林间不时有小河环绕,或水塘居中,好一派水乡景象。坐在我身边的黄小姐告诉我,进入民众镇的地界了。
早就知道中山的民众镇河网交织,盛产香蕉,今天来了果然名不虚传。再想想一会儿要去的丰本假日名果园,除了绿树红花,竹屋长廊,更有50多种从世界各地引进的佳果,不觉心急嫌车慢。大都市的嘈杂喧闹,职场上的竞争拼搏,顿时抛诸脑后,渐行渐远……
也就不过五分钟吧,左边的绿树中隐约见到了一栋竹楼,我想:怕是丰本园到了。
下得车来,只觉凉风徐徐,颇有些清冷之意,估摸温度比广州城要低两度。若是夏日来休闲避暑,岂不比空调好许多!黄小姐是本地人,她证实了我的猜测。
踱步进园,右边有木瓜、香蕉、百香果、鱼干、虾干等一应土特产供选购,左边为一条竹木长廊,内设桌凳。游人可择位而坐,什么也不说,与果园“相看两不厌”;也可呼朋唤友品尝鲜果,齿颊留香。
这个季节,夏天的果早已经吃完,秋天的果也摘得差不多了,但番石榴、百香果、草莓还有,香蕉的品种经过改良,肉质特别纯,味道也很好;夏威夷木瓜更是汁多可口,清润甘甜。细问之下,才知道这里的果树都施有机肥,再加上没有污染的蓝天白云绿水,空气干净得让人有拼命呼吸的欲望,树和果还能不撒着欢儿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