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恽--吴均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吴均的一首赠答诗。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有诗赠给吴均,吴均也有答诗几首,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
原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③。
注释
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③无缘:无由。
赏读
这首赠答诗写诗人与柳恽别离后,想象柳恽在行进中备受风霜之苦,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凄苦之情。
诗的开首两句点明诗意,写清晨从甘肃陇西出发,傍晚就到了河北的"飞狐之口",行程很快,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秋日照层岭"以下四句写旅途的遥远和艰难,友人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地赶路,一路上尽是崇山峻岭、参天高树和无数关山,天刚破晓,便又出发。极言旅途之苦。"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紧接上文,这样匆匆忙忙的赶路,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是要到哪里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既然离得这么远,今后恐怕再难见面,只能是悲哀地徒然怀念了。
这首诗构思奇特,用词准确、形象,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友人深切的关注。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读前须知
这首诗,相传是时号"山中宰相"的著名隐士陶弘景应答齐高帝诏书而作。表现了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和隐逸为乐的思想情趣。
原文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有堪持寄君。
赏读
"山中何所有",首句照应题目,借齐高帝诏书中的问语,引起下文"岭上多白云"答句,简洁明了。在诗人看来,岭上的白云变化无穷,值得观赏,让人感到亲切。这与晋末以来隐逸之士所赋予白云的特殊意义有关,云的形踪飘忽不定,来去自由,无所牵挂,正是隐士们自我象征的对象。
后两句"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承接上句,是说白云在天,只有自己悦目欣赏,自得其趣,无法寄与陛下同观,表达出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因而婉言谢绝了请他出山的诏书。
这首诗一问一答,形式活泼,语言浅近,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别毛永嘉--徐陵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作者别毛喜归回时际的留赠之作。因毛喜字伯武,曾为永嘉内史,因此诗题为《别毛永嘉》。
原文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赏读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生前之事,后四句则为逝后之言。"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化",诗的前两句,极力劝勉毛喜,希望他砥砺风骨,恪守道德规范,能成为乡梓的典范,为大家作个表率。"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慨叹自己身老多病,今此一别恐成永诀。这两句紧密相承,因自觉将不久于人世,故对老友殷殷叮嘱。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紧接上句,说我如果不现在提出对你的期望,我死之后你即便像范式驾素车白马祭奠亡友张勋那样来凭吊我,我在黄泉之下,还能知道什么呢?既使你也像吴国季札那样,路过徐国将剑送去,可徐君已逝,只是徒劳无益把剑空挂在墓前的树枝上罢了,在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深深的感伤和无限的忧虑。
全诗感情婉转蕴藉,格调苍凉沉郁,韵味悠长,用典浅易,语言朴素自然。情意真切地道出了对友人的殷殷期望。
断句--刘昶
读前须知
断句,是所谓"联句未成,仅此片断"之意。这首诗以断句为题,抒发胸中的愤慨。
原文
白云满鄣来①,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注释
①鄣:周朝国名,在今山东东平。
赏读
这首五言诗共四句,描写了诗人兵败奔魏途中那种沉郁心情和对被迫离开故国的无限眷恋。
"白云满障来,黄尘暗天起",写边关之景,诗人举目观望,白云要从城堡上空奔腾飞涌而来,黄土遮天蔽地飞扬弥漫,交待出仓皇出逃时的景象。渲染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透露出逃亡之人的惊恐不安。"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写诗人在逃亡途中所想,四面关山迢迢,阻断回归祖国的道路,越走越远,不见远千里之外的故乡,心中无限惆怅,把诗人孤立无援,身处绝境的情形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
这首诗即景抒情,题作"断句",内容却完整独立,在诗歌发展形式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功绩。
春江花月夜--杨广
读前须知
《春江花月夜》为乐曲名,为陈后主所创。这首诗是杨广在扬州看春花时所作,共二首,今选其一。
原文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赏读
这首诗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春、江、花、月、夜"五种在特定条件下紧密关联的事物,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意境优美、和谐统一的神奇画面。"暮江平不动",黄昏时候,宽阔的江面,无风无浪,平的就像一面镜子,江水似乎也凝住了。"春花满正开",这一句切题中的"花"字,美艳的春花,不仅满地都是,而且开放的非常兴旺,衬托出作者得意忘形的心情。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两句是从江水中观察到的感受写天象变化,手法别致,映在水中的明月随着流动的江水滚滚而去。向东远望,星星好象是由潮水带来似的。如此温情的春天,如此明净的江水,如此众多的花树,如此灿烂的星月,多么美妙的夜晚,令人心驰神往!
这首诗手法新颖别致,意境优美。原来在唐人张若虚之前就曾有人把春江花月夜的美境描摹出来,而且还出自一代暴君隋炀帝之手,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野望--王绩
读前须知
这首诗写黄昏中的山野秋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怅惘和苦闷,诗中乡村的安祥与隐士的孤独相互衬托,修正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模式。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
①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于此,因自号"东皋子"。皋,水边地。徙倚:徘徊、彷徨。②落晖:落日的余辉。③禽:猎获物,包括鸟和兽。④薇:多年生草本,嫩苗可作蔬菜。《诗经·召南·草虫》末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这句是说,长声歌唱而联想到《诗经》中关于采薇的内容,借以抒发内心的悲伤。
赏读
首联写黄昏远望。"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鸟鹊无枝可依的意思,表现自己百无聊赖的彷徨苦闷心情。中间两联写景。颔联是远望所见,秋景的寂寥肃穆与诗人的惘然的心绪一致。颈联写作者近观,通过牧人和猎马的特写,渲染出浓郁的田园气息,并使画面富于动感。这两联宛如一幅山村晚秋图,动静结合,远近相衬,透露出一种村人各得其所的怡然意境,为尾联作了铺垫。尾联说自己在这里一无所适,倍感孤独,只好吟颂采薇之诗,寄托怀念君子之情。
这首诗明显具备了律诗格调,被视为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诗歌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成为律诗的一种常法。
感遇四首(其一)--张九龄
读前须知
张九龄的《感遇》诗共十二首,都是张九龄被贬谪以后的作品。"兰叶春葳蕤"是十二首感遇诗中的第一首。这首诗表面上赞美春兰秋桂的芳洁本质,实际是托物言志,寄托自己以美德自励、不同流合污的崇高志向,以及恬淡从容的超脱襟怀。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①。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②?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
注释
①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②尔:指兰花、桂花。佳节:意为由于兰桂而使得春、秋两季成为大自然中最美好的季节。③林栖者:栖于山林中的隐士。风:指兰桂的风致、风度。④本心:指本性。美人:指林栖者和其他相悦之人。
赏读
诗的首二句,用对偶的方式写了春兰与秋桂这两种高雅的植物。"葳蕤"写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皎洁"精炼简要地写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三、四两句写兰桂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它们都在各自适当的季节显示自己的生命特点。一个"自"字,指出兰桂各适佳节的特性,同时也表明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这四句都是写兰桂而未到涉及到人。接下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二句转写人,引出了居住山林之中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这位隐逸之士因闻到兰桂的芬香,产生了爱慕之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中"何求"是一个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感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可是"何求"却开新意,兰逢春葳蕤,桂遇秋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博得美人折取欣赏。诗到此露出主旨,即诗人是用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青眯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这首诗气脉一贯到底,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在表现形式上运用比兴手法,词意平和温雅,咏物的背后,有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从军行--杨炯
读前须知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表达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壮志,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可视为盛唐边塞诗的开河之作。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
注释
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一种兵符,分两块,相合处凹凸相嵌叫牙,由朝廷和主将各持一半,调动军队时要两块相合才行。凤阙:指朝廷。宫门前的望楼叫阙,往往是双座,汉武帝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有此称。以后用作帝王宫阙代称,也指京城。代指敌人巢穴。③雪暗:雪深。凋旗画:军旗上的图画凋残失色。凋,凋残。多:常常。上二句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激烈,衬托将士的豪情。④百夫长:军队中百人之长,泛指下级军官。
赏读
首联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边廷战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照西京"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心中自不平"由烽火引出,"自"字写出诗人由衷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内心境界。颔联"牙璋辞凤阙"写将士们怀着崇高的使命,受皇帝的差遣出征。"铁骑绕龙城","龙城"指匈奴名城,"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到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形。渲染军旅生活艰苦和战争的激烈,描绘出将士们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直接抒发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诗人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诗仅仅用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把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之高。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泷州参军时途经大庾岭所作,抒发诗人途中的怀乡之情。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大庾岭是南北的分界线,所以十月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北驿,就是大庾岭北边的驿站。
原文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①。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②?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③。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④。
注释
①阳月:农历十月。至此回:传说南飞雁九、十月南飞至大庾岭止宿,第二年返回北方。②殊:尚且。未已:没有停止,还要往更南走去。③江:指章水,发源于大庾岭,北流入赣江。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泽森林湿热致病之气。④望乡处:登上岭的高处回头远望故园处。陇头梅:应是岭头梅之误。大庾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农历十月中即可见到梅花。
赏读
诗开头以雁起兴,诗人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到达大庾岭北驿时,作者眼望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传说中雁到此都不再南飞,而自己被贬谪,明日就要过岭,与中原就会咫尺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北归,顿时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首联、颔联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两相对照,沉郁、幽怨、含蓄委婉而又深切地把诗人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写眼前的景色,"江潮初落,林瘴不开"平添忧伤。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眼前迷瞑的丛林,如烟的瘴气使诗人不堪忍受。
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明显地点出了诗人思乡的心情。明晨到达岭峰的时候,望望远隔千山万水的故乡吧!虽然望不到故乡,但岭上一定会开满了梅花吧!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怀乡之情已经升华到最极点。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诗写的是"愁",虽未着一"愁"字,却让我们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体现了诗人道景言情的别具匠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王勃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王勃十四岁中幽素科,不久在长安做官,这位才高学博、名高气盛的年轻诗人。正处在少年得意的时候。这首诗就是他在长安赠别一位去蜀州(今四川省境内)做少府官职的朋友的。全诗表现出雄阔的气象、豪迈的襟怀。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⑤
注释
①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之:往,去。蜀州:应是蜀川,指西川,在今四川岷江一带。②城阙:指京城长安。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观,也称望阙。辅:护卫。三秦: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因此称三秦。风烟:风尘烟雾。五津:岷江自湔至犍为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蜀川治所崇庆在岷江南,五津即代旨蜀川。③意:情意。宦游人:远离家乡外出为官的人。④海内:四海之内,国内。知己:知心朋友。比邻:近邻⑤无为:不要。岐路:指分别处。岐,同歧。儿女句:像小儿女那样泪湿佩巾。
赏读
首联对仗工整,属地名对。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目的地:三秦拱卫的长安城阙是送别地点,风烟迷茫的蜀川五津是行人的目的地。诗人自长安遥望蜀川,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微露伤别之意。颔联写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同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彼此在飘流中话别,客中送客,既离乡又别友,更增添一段愁绪。颈联奇峰突起,诗的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楚转为豪迈,显出高昂的旋律。诗人认为只要是真正的知己,只要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般。只要心志相通,友谊就不会受地域阻隔的道理,经过诗人的高度概括而成为千古名句。尾联紧接颈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诗意回到送别上来。诗人压抑着离别的愁绪,劝慰杜少府,在离别的岔路口,千万不要像一般的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泪流沾巾。实际上这也是诗人超然洒脱心情的表露。诗人与朋友都是有志之士,都有远大的抱负,那么暂时的离别又算得什么呢?
这首送别诗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格调高昂,豪迈超脱,独标高格。
在狱咏蝉--骆宾王
读前须知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所写。诗人因蝉起兴,借蝉自况,抒写自己的冤屈和忧郁。
原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②。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③。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