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目睹战场上的你死我活,见证了无数的生死别离,朱棣征战的经历在助长了他的军事才能的同时,也令他生出了对安居乐业的渴望。所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于自己的子民很体恤,治理国家还是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这一点倒是得到了其父朱元璋的真传。 大将张玉去世的时候,朱棣的这种理想变得更加的强烈。是啊,战场上哪里会有长胜将军呢?人身都是肉做的躯体,又哪里能够抵挡的住锐利的长矛大刀呢?连张玉如此骁勇善战之人,都免不了葬身战场,更何况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卒。每次战争结束,朱棣都会亲自巡视伤员,每每见之,无不神情凄然,甚至涕泪俱下,那时朱棣便暗暗下定决心:只要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位,一定要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一定要让全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靖难之役的胜利将朱棣一举推上了皇帝宝座,也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朱棣深知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使得大明帝国的农业和经济十分凋敝。所以,上台后朱棣对于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视。 “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朱棣的政治理想,在这种政治理想的召唤之下,他大力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大肆鼓励人民开垦荒闲土地,并注意减免赋税。在朱棣政策的影响之下,社会经济得到了适当的恢复和发展。 朱棣还在燕王时期,就十分注重爱民,史料中对此曾有记载:“时出,访囗闵疾苦,劳来抚循,百姓爱戴,而力行节俭,故国内无事、上下咸和,年谷屡丰,商旅野宿道不拾遗,人无争讼,规摹宏远焉。”这一行政风格在朱棣登上皇位后并没有发展大的改变,在他的治理之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在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放种植的阶段,能不能丰收完全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有时候,遇到灾年常常会颗粒无收,于是灾区百姓免不了要饿肚子。朱棣虽然有他凶残的一面,但是对于百姓却一直是非常爱护的,无论是水灾、旱灾还是蝗灾,只要发现灾荒的地方,朱棣立即火速派出官员前去赈灾,而且对于赈灾物品的发放也绝不小气。 勤政爱民历来是评价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好坏的重要标准,而朱棣绝对可以算得上一个十分勤奋的皇帝。“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尝敢自暇逸”。这就是朱棣每日的生活作息,早晨每日上朝不辍,下午还要处理朝廷事物,偶有空闲还要自修为政之道。朱棣不仅勤政,而且还颇为关心国计民生,关于他爱民的言论也确实不少。 朱棣曾对百官亲自说道:“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听之不厌也。”登上皇位之后,朱棣自然难以像燕王那时候,可以随意外出查看民情了,要想获得百姓生活的信息朱棣必须要通过各地官员的奏报,所以,他对于政情的重视程度很高。为了熟悉政情,他甚至让人将官员的名字一一写在武英殿南廊,一有时间便仔细观看记忆。 在历代封建君王中,如此勤政的皇帝是比较少见的。一般来说,开国之君往往会勤于政事,而后世子孙则大多沉迷美色和奢靡的享受,长期不早朝的君主也是大有人在,稍微勤快的三两日一朝。而朱棣不仅日日早朝,还有晚朝,且日日不辍,其勤奋程度确实是一般皇帝所能比的。
皇帝富有四海,朱棣为什么还要如此勤奋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心中有民,并将让子民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所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永乐二十二年,大明天下早已经大定,然而朱棣还是奉行着勤俭的做事原则。一次早朝后,眼看着即将退朝,朱棣的中衣不小心露出来了破袖子,于是他赶忙掩饰,但是还是让身边的大臣们看到了,众人不禁一惊,朱棣贵为天子,富有五湖四海,怎么衣服破了还在穿呢? 朱棣见众臣诧异,遂说道:“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浣濯更进。”身为皇帝,即使一天穿十件新衣服也有,但是朱棣还念着百姓的劳苦,不忍随意铺张浪费,所以衣服洗干净以后总是会反反复复的穿。朱棣幼时跟随父亲朱元璋打天下,父辈的劳苦他还时时记在心上,所以朴素的习惯历来都不曾改变,即使是永乐盛世年间,朱棣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斯民小康,朕所愿也。”为了实现这个政治理想,朱棣办学校、完善学校制度、奖励农桑、减免赋税、赈济灾荒。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的人,自然人民也会将其放在心中,随着大明子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对于这位君主也越来越爱戴,关于朱棣勤政爱民的言论也便四处开花。 历史上不乏浪得虚名之辈,明显朱棣不属于这一类,没有实际功绩的荣誉始终只是无根的浮萍,经不起时间的风风雨雨,要想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赞扬,就要有站得住脚的功绩和理由,朱棣虽然爱慕荣誉,但却从不迷恋虚名,他只是兢兢业业的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步步的实现着自己憧憬的一切,而一切的荣誉与功过都交予了后人的评说。 “爱惜下民,屡蠲租赋,犹嗜俭朴,不喜纷华”这是明人对于朱棣的评价。朱棣在位时,还提出了不少爱民恤民的言论和主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和谐、安宁、殷富、礼让。在为自己构建政治美好前途的同时,朱棣对于百姓的体恤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朱棣“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在勤俭和爱民方面,朱棣确实很有朱元璋的遗风,虽然朱棣和朱元璋都十分的残暴,诛杀了不少大臣,但是却都爱民如子,生活节俭。这也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只有吏治严了,百姓才更能收益。 身为皇帝的朱棣最大的理想就是安居乐业,他的行政过程也始终围绕着这一政治理想,减免赋税、鼓励农桑、稳固边疆等,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永乐盛世是否实现了朱棣令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在这伟大政治理想的指引下,大明王朝才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盛世局面,所以后人对朱棣的赞誉也就顺理成章了。
““谋誉”术”实干重于虚名 好大喜功几乎是所有封建统治者的统病,朱棣也难免沾染这种习气,但是他却从来不图虚名,而是注重实干。作为一国君主,朱棣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权威得到无限的赞誉,但是他并不安于这种唾手可得的虚名,因为他知道虚名总会随着时间而消散,他要的名是实实在在的名垂千古,所以他兢兢业业的埋头苦干,终是赢得了后人的一片赞誉和褒奖。 乐于追求名誉,是所有人的共性,所以不必因为自己渴望名誉而厌恶自己的世俗,追根究底这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的绝好方式。追求名誉不可耻,但是浪得虚名却不可取,要知道实干重于虚名。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虚名上,而是要放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功成名就,迎来旁人望尘莫及的荣誉。
安全是发展的坚石,大明帝国的掌舵者朱棣深谙此道,他左手行狠,右手施仁以谋稳定大局,使天下之人共享太平盛世。 谋安之道不在固守而在开拓,为此,朱棣怀柔蛮夷、北征蒙古、经营西域、出兵安南,在开疆扩土的同时,稳固了大明王朝的霸主地位,人民也得以享受太平之福。不安分的朱棣,用自己的安全眼光,营造出明代绝无仅有的盛世太平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