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无息的削藩,收回兵权,堂而皇之的建立内阁,加强专制。朱棣讲究皇权专制,只有权力掌握在自己手心的时候,才有安全感,但是他又是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皇帝。所以,在专权的同时,他也在一步步的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任何一个君王都希望成为盛世名王,留名青史,朱棣更是如此。百姓不会喜欢一个暴虐的君王,历史更不会为一个暴虐的君王歌功颂德。所以,朱棣便处处标榜自己是儒家政治理想的继承者,而《圣学心经》就是他苦心打造的最佳证明。
《圣学心经》是一部帝王教科书,成书于永乐七年二月。朱棣的儒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本书中。开国之初,为了稳定江山社稷,朱棣杀了不少建文旧臣,给朝野和百姓都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朱棣是一个颇有荣誉心的皇帝,自然不愿意成为臣子和百姓心中的暴君,于是待江山稳定之后,他便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儒君形象。 “朕常欲立言以训子孙,顾所闻者不越乎六经圣贤之道,舍是则无以为教,尚何舍哉!故于几务之隙,采古圣贤嘉言,编为是书。”朱棣话中所提及的书正是《圣学心经》,该书集历代“圣贤”治国方略语录之大成,朱棣曾亲自说过:“不观吾言则无以观吾之用心,不知吾之用心则不能窥圣贤之阃奥。非欲其法于吾言,实欲其取法于圣贤之言也。”《圣学心经》虽然是摘编古人言论而成,但是体现的却是朱棣鲜明的政治观念。 朱棣在治国上很推崇儒家思想,并且按照儒家理想君主的要求大兴文治,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所以,《圣学心经》中也着重体现了朱棣的主要儒家政治思想。 (1)敬天法祖 在古代封建社会,天命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关联。即使是一直被视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常常无法跳出君权神授的圈子。朱棣并不是一个信神信鬼的人,但是他却热衷于借天命畏人。 朱棣生于大明朝,所以必然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对于天他有一种近乎于神秘的观念。高高在上,不言不语的苍天将一切都包容起来,仿佛能够洞察一切,主宰一切。朱棣沿袭了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与人最紧密的关联之处在于“敬“和”不敬“。 只有敬畏上天,才会得到天命的庇佑,反之则会遭到天命的惩戒。所以,朱棣说道:“吉凶晦否。匪降习天,实自由于人。”只要“法天之行,体天之德”,遵从天命行事,便为”敬天“。 人间统治者按天行事,才能成为深受天命眷顾的圣人,如果不能做到至公无私,只满足于自己的个人欲望,那么就违背了天命,天下百姓便会丢弃君主,如此一来君主也就得不到上天的庇佑了。 人君的治国之道在于至公无私,民众之心的顺逆是整个江山社稷能否安稳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身为君主必须重视民心向背。朱棣这种敬天法祖的思想虽然带有迷信的烙印,但是却不失为一种见地颇深的政治思想。 (2)保民如赤子 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仁者爱人,在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中,君主和百姓当如长者和子民,子民有义务缴纳贡赋,君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子民。君主没有压迫剥削、子民没有反抗,一个国家才能稳定祥和。 “民者,国之根本也。根本欲其安固,不可使之凋蔽。是故,圣王于百姓也,恒保之如赤子,未食则先思其饥也,未衣则先思其寒也。民心欲生也,我则有以道之,民情恶劳也,我则有以逸之。”“薄其税敛,而用之必有其节。如此,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天下勤而民众归。” 所以,朱棣行政讲究实行仁政,以赢得百姓子民的内心支持;缴纳贡赋之时,朱棣也尽量留有余地,这样百姓们才会高高兴兴的服从。朱棣主张取财有道,不能过分掊克,以致伤民之心。 (3)制礼作乐明刑弼教 朱棣在《圣学心法》序中说:“夫礼者治国之纪也;乐者,人情之统也。是故,先王制礼所以序上下也,作乐所以和民俗也。非礼则无以立也,非乐则无以节也。教民以敬,莫善于礼,教民以和莫善于乐。“
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礼乐是一种最基本的政治道德约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礼、乐可以对人起到教化作用,能够使得君主在不动用武力、刑罚的前提下,使天下臣民安于其位。礼乐的约束作用是有限的,要想使臣民安于现行的封建等级制度,关键还要在于教化。正如朱棣在《圣学心经》的序文中所说“道德仁义,教化之源。善治天下者,以道德为郛廓,以仁义为干橹,纳民于道德,不动声色而天下化。如流水之赴壑,沛然莫之能御也。” 但是光用所谓的礼乐和道义是很难治国的,因为总会有破会礼乐和道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就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处以相应的刑罚。历史上有不少君主因为重刑而亡国,所以朱棣警告后人使用刑罚一定要有节制。 刑罚是用来辅助的教化工具,并不是最主要的治国方法,所以君主使用刑罚要有节制,只要人们畏惧与刑罚都不敢触犯法律了,那么不用刑可以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4)养士择贤听谏纳言 “人君日理万机,事难独断,必纳言以广其聪明,从善以增其不及。虚心而听,不恶切直之言。宽大有容,以尽謇谔之谏。苟不谦己和颜,以接群言,则臣下虽有直言,不敢进矣。故听言者国之大福也。众言日闻则下无蔽匿之情,中无隐伏之祸,而朝廷清明,天下平治矣。 纳言之要,在于虚心约己,倘有自用,必不得言。另外,人君居高临下,若不和颜下士,则人亦有言而不敢进。但君主之纳言,目的仍在消除祸患,长治久安。” 朱棣知道一君难断天下事,所以必须要善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对于辅佐自己的臣子一定要选择才能出众之人,如果才能确实值得肯定,那么就要毫无忧虑的予以重用,这样才能培养他的效忠之心。 只有贤能有才华的人居官位,没有才华之人远离官位,官员们都尽心称职,那么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才能处理的井井有条。作为君主,对于自己的臣下,要以诚待之,并给予尊重和礼遇,这样一来,天下贤能之士才会争前恐后的为朝廷效力。如果不能礼遇臣下,那么,天下人才远离朝廷,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在《圣学心经》中,朱棣这种儒君的政治理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朱棣左手高举着专制的大旗,将天下大权尽归己手;右手挥舞着政治理想的憧憬,在专权的基础上推崇文治,并将自己的儒家政治思想集结于册,形成了《圣学心经》以供后人品评赞誉。
““谋誉”术”用理想召唤荣誉 加强专制集权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朱棣虽然身为大明朝的皇帝,手握天下重权,但是依然不能改变这种潮流,而只能选择顺应。但是那颗渴求荣誉的心却不甘暗淡,为了树立起自己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政治理想来争取士人的加分。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名垂千古的夙愿。 理想是催人奋进的兴奋剂,他不仅会让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会帮助我们在人群众树立高大的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将大脑中的憧憬努力变成现实,在实现现实与梦想跨越的同时,我们会不自觉的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那份渴求的尊敬和荣誉也就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