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初起兵南下,打得是靖难的旗号,也就是说朱允炆身边有奸臣,竟然唆使建文帝对皇族宗室痛下杀手。当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让朱元璋亲封的诸王都非常的不满,但是建文帝并没有停止削藩,而是将周、齐、代、岷、湘五王都削去了爵位。其中湘王因不堪忍受削藩,而自焚致死。 起兵南下之时,为了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和诸位藩王的帮助、声援,朱棣以反对削藩的名义打进了南京城。 登上帝位后,朱棣为了证实自己当初起事确实是因为削藩,所以立即恢复了除湘王外,其他四王的爵位。为了让全天下人都相信自己的起事理由,朱棣对于刚刚恢复爵位的诸王是百般优待。
首先,朱棣下旨在诸王王府中,增设伴读、伴书等,以提高诸王的礼遇。因为朱棣即位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难耐,为了体现自己对诸王的体恤,朱棣特地昭
告诸王,不必每天上朝,三天朝见一次就可以了。 在古代封建社会,除了那些长期戍边的将军和外地的官员,凡是朝廷的在京官员,即使是位至宰相,也是要每天朝见圣上的。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棣对于这些藩王的特殊优待是很宽厚的。 其次,朱棣给诸王及其子嗣加官进爵。其中以周王和谷王最甚,周王是朱棣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对于自己这个亲弟弟,朱棣还是很照顾的,一即位便立即给周王增加岁禄五千石,还赏赐银两二万一千锭。纣王过生日时,朱棣赏赐的寿礼也是格外丰厚。 谷王朱櫘,是除周王外为一个增加岁禄的藩王。朱棣一所以给予谷王如此丰厚的待遇,主要是念在其有功的份上。当初朱棣攻打南京城时,是谷王与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驾,所以,朱棣对于这位功臣自然是厚爱有加了。 对此,史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时方重藩王礼,谷王又开金门有功,帝意向之。以此也足见当时藩王的声位之重。 难道朱棣真的就如此的袒护自己的兄弟们吗?身在皇位,难道他就不想把军政大权都收回到自己手里吗?如此精明的朱棣,怎么可能不知道,藩王佣兵会导致国家尾大不掉,造成外强中干的统治局面,倘若,藩王制度对于整个江山社稷有利无弊的话,那么朱允炆也不会闲着没事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削藩。 自己能够依靠兵权,夺得南京城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倘若不削藩,谁知道朱棣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建文帝呢?但是自己一上台就削藩,怎么样都说不过去。首先,自己初登皇位,政治局势并不稳定,这个时候削藩无异于自废双臂,不仅很难有什么成效,就是这皇位能不能保得住都是未知数。其次,自己当初是打着反对削藩的旗帜打下的南京城,如今一上台就要立马削藩,这无异于自己挖了了陷阱给自己跳,朱棣自然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权衡利弊之后,朱棣想到了一条好计策,那就是欲擒故纵。所以即位之初,朱棣积极的恢复诸王的爵位,并给予其各种优待,一来使其丧失对自己的警惕心,这样就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以准备削藩;二来还可以使自己当初的靖难之役的由头更加的圆满。 在礼遇藩王的过程中,朱棣也没闲着,他派人偷偷的探查诸王。探查的目的倒不是看藩王们是否遵守法度,而是看其对皇权是否会构成威胁,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准备收网了,他的削藩政策便由此开始。 朱棣第一个削废的藩王是齐王。齐王朱博凶暴尚武,自从恢复爵位以后,仗着皇帝的优待,齐王的行为更加的娇纵跋扈。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朱棣的眼睛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诸王的监视,所以,齐王的所作所为,朱棣很快就知道了。 强硬的削藩,弄不好很可能会导致诸王的联合反抗,朱棣对此当然很有经验,所以,朱棣刚开始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而只是把齐王召到京师,当面教训了一顿,并提醒他千万不要忘了建文削藩时所遭受的种种苦难。 谁知,齐王并不拿朱棣的教训当回事,回到封地后,他更加变本加厉的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实力。不仅如此,齐王还胆大妄为的偷偷培养刺客,并公开的令王府的守卫据守青州城,不许朝廷守吏登城夜巡。
当时,青州城的守吏李拱等人想上京奏报朱棣,但是被齐王拘禁。朱棣身为大明朝的唯一主宰,是绝对不允许藩国独立于朝廷管辖之外的。对于齐王的所作所为,朱棣十分的震怒,所以,朱棣下诏索要李拱等人,只可惜李拱等人早已经被齐王杀人灭口。虽然明知齐王已经开始秘密的策划谋反,但是朱棣并没有立即
削掉他的藩王之位,而只是劝谕其进行改正。 朱棣这招欲擒故纵确实高明,他知道齐王是不会因为自己的劝谕而停止计划的,所以,他要等,等到齐王的所作所为达到人神共愤的时候,他再一举提出削藩,到那个时候,其他的藩王对此就不会有任何的意见。 事实确如朱棣所料,第二年五月,朱博进京朝见,廷臣们当面弹劾他,指出他有不臣之心。齐王朱博闻此,竟在朝堂之上大怒,并厉声呵斥道:你们这些喋喋不休的奸臣,难道要效仿建文帝的齐泰、黄子澄吗?小心你们都会人头落地。 朱棣看到齐王在朝堂之上竟敢如此嚣张,不免心中一喜,此时不削藩,更待何时。即使是为了群臣的脸面,朱棣也必须对齐王做出惩戒。所以,朱棣下令将齐王拘留京师。削其官属护卫,后又废削为庶人,禁锢于南京。 朱棣第二个削废的藩王便是开金门的谷王朱櫘。谷王依仗自己当初开金门有功,再加上永乐初年礼遇高于诸王,所以,平日里恣意横行、欺压百姓。这些作为,朱棣倒是可以宽容,但是谷王意图谋反却是朱棣所不能容忍的。 谷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招揽亡命之徒,而且公然建造战船、兵器,还兴建了一座寺庙,借助占卜之术伪称自己是太祖的第十八子,应该继承大明江山。后来甚至想直接借机杀死朱棣。 据记载,谷王曾多次与蜀王密通书信,其中净是谋反之事,蜀王曾责备并令其规劝,但最终无济于事。后来,蜀王和谷王部下上书告变。于是,朱棣立即召谷王进京,并当面罗列他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谷王无言以对,请求以死谢罪。 朱棣把其他的藩王青睐一同商议,如何处置谷王,众曰:大逆当诛。念在兄弟的情分上,朱棣并没有杀死谷王朱櫘,而是削废爵位,并将其禁锢。 虽然同样是削藩,朱棣的政策与朱允炆却是大大不同。朱棣削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来自地方上军权的威胁,所以,他的削藩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从削藩手段上看,朱棣的削藩力度确实是超过了朱允炆,但是对于诸王却是区别对待的。朱棣对于那些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的藩王绝不留情,但是对于那些不构成危害的,即使是劣迹斑斑,朱棣也只是加以惩戒,而并没有采取削藩。 提到朱棣的削藩就不得不提到周王和宁王,他们在藩王中可谓是佼佼者,但是却并没有遭遇削藩。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与朱棣之间的特殊关系。周王朱肃是朱棣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宁王朱权曾参与靖难之役,朱棣对其曾有“中分天下”的约定。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一直受到朱棣的特殊优礼,但是也成为朱棣的重点防御对象。 总的来说,朱棣的削藩政策执行的很顺利,确确实实的起到了弱化地方军权,强化集权专制,巩固皇权的目的。这跟他区别对待藩王的削藩政策不无关系。
““谋治”术”因时而宜,因事而异 削藩可以说是一件大事,政策不得当,就会群起而攻之,落得建文帝一样的下场。但是,不削藩又万万不可,外强中干,皇权迟早还是要旁落他人。既然必须要削藩,为了确保成功,就必须要有好的策略。朱棣削藩并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战略,而是依据时机、藩王、事件等的不同,而做出最适宜的决策,因时而宜,因事而异,这是他削藩成功的一大法宝。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要注意做事不要一刀切。因为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办事风格,不同的事情也有它不同的发展规律,只有依据事件的发展规律和人物的办事风格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决策,并取得最好的效果。
另外,采取策略的时机也很重要,早一步火候不到,晚一步可能已经无力回
只有在适合的时机,做出了准确的决定,那么,事情的结果才会称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