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承天门
赵先生问:
人们说:今日北京著名的天安门,最初名曰承天门,其建筑亦并不是今日天安门这个样子,那么最初的承天门,究竟是个怎样的情形,您能否跟我说一说。
钱先生答:
您提的问题,得先从元大都城说起。
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京城,亦称内城;而皇城在京城中,其皇城又套着紫禁城(俗称皇宫,又称大内)。
·承天门·
是皇城南面的正门。这座门,始建于何时,最初落成后,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取名叫做承天门?为了回答这几个问题,必须先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说起。
朱棣即位当上了皇帝后,下谕旨: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即指内城,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皇宫,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在大规模修建皇宫(今称故宫)时,就建造了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据《天安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一书中载:“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这就是天安门的前身。”
那么,最初建成的承天门,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取名叫做承天门呢?这两个问题,不用我多说,只要将《天安门》一书里所载的有关文字给您念念,就会一清二楚。
《天安门》一文的原文为:
当初的天安门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门”匾额。承天门之名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的含义,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其实,京城中的皇城南面的正门,其名所以被命名为承天门,实际上与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后来改为神武门)一样,也是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宫城之门命名的影响,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好办的,只要是将《中国古代都城概况》一书里记载的有关原文给您念念,您听了后就明白了。
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包括太极宫(又称西内)、东宫和掖庭宫三部分:三宫都位于长安城内最北部,宫城的北墙是外郭城墙的一部分。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长一十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
宫城南面有五个门,正门是承天门,东侧是长乐门,再东为永春门;西侧为广运门,再西为永安门。
北面有两个门:正门为玄武门,其东为至德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正北门,它是北军重地。南军重地是承天门。
显然,北京紫禁城的北门,其所以命名为玄武门(后改为神武门)皇城南面的正门,其所以命名为承天门,都是受唐古都长安城,其宫城之门中的玄武门和承天门的影响。
二清顺治八年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赵先生问:
人们说:京城中的皇城,其南面的正门,承天门与紫禁城一样,也是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承天门既然是已经落成了,为什么后来又重建,究竟是什么原因?重建起来的承天门是个什么样子呢?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又是什么时候呢?这些问题,您能不能给我说一说呢?
钱先生答: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说说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承天门建设起来以后,遭到了火灾,被火焚毁了。并且承天门被毁的这一年,其灾难的出现,又是左一个右一个,真是“祸不单行”;对于这种情况,并不是我随便瞎说的,而是有根据的,并且不用我多说,只要是我将《北京历史纪年》(北京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一书里记载的情形给您念念,就足以说明问题。我给您念原文,您听听:
一四五七年 丁丑 明景泰八年,英宗天顺元年正月,代宗病。议立皇太子即位,英宗与太监曹吉祥、亲信大臣石亨策划,乘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杀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于土木之变后,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以卫京师。是月,以“谋逆罪”死。
二月,景帝死。葬金山,位于颐和园西。六月,大雨雹,令顺天府于大兴、宛平两县各立养济院一所。收容灾民。……
七月,承天门灾(指火灾,承天门被毁)。
那么,英宗天顺元年,“七月,承天门灾”(指失火承天门被毁),后来,究竟在哪年由哪位皇帝下谕旨,命工部尚书哪位来主持重建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的呢?
从英宗元年七月,承天门失火被毁了以后,从时间上来说,就是在八年以后,到了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皇帝下谕旨,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但这次重建,就不是原来那样的一座黄瓦飞檐一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了。重建的承天门,其变化就比较大了,是扩大为九开间的规模宏大的城门楼式建筑,由此开始,就形成了今日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形制。
重建的承天门后来虽然又经过多次修建,但都未作较大的变动,一直到清代,顺治皇帝下令再次大规模修建皇宫南面的正门,修建好了以后,才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并且一直被沿袭至今。
顺治皇帝下谕旨重建原承天门,并更名为天安门,有关这方面的基本情形,《天安门》一书里作了这样的记载。
……此后明代180年间虽屡有修建,都未作较大改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城,十几天后清兵入关,农民军兵败退出北京。在此次的攻守中,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满清皇室入主紫禁城后,很重视这个表示帝王尊严和社稷江山的城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三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赵先生问:
人们说:自从阴阳说问世后,使社会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天安门城楼的建筑亦不例外,亦受到了影响。究竟受到了什么影响,究竟有什么一定的讲究,您能不能将这个问题说一说呢?
钱先生答:
自从明宪宗朱见深皇帝下谕旨,将承天门扩大为九开间规模宏大的城门楼式建筑,一直到清顺治皇帝再次重建承天门,并更名为天安门,及其城门楼精美建筑,为什么形成为“面阔九间”的建筑形制,是有一定的讲究。
北京天安门,其城门楼的精美建筑——“面阔九间”等,说起来其讲究,是受阴阳说的影响;而阴阳说,使“数”亦不例外,亦受到了影响。
为什么呢?
因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因受阴阳说的影响。所以将十位数中的双数,即偶数:二、四、六、八、十,名为阴数;将单数:一、三、五、七、九,名为阳数,并将阳数之极九视为天数;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
阳数之极,即格外受崇的九之天数,古时候,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巧妙地运用到了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许多方面。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朝廷为了密切配合宣扬“真龙天子”(皇帝)其无上尊严与权威上的需要,将皇帝穿的龙袍绣“金龙九”(《大清会典·舆服》);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
其实不仅如此,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紫禁城,其建筑宫城紫禁城的建筑大师们,还将宫城内的屋宇间数取其阳数九之天数,将宫城内,修建筑成为9999间。
今日北京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时皇城南面的正门。建筑大师们,亦巧妙地将受崇的九的天数,运用到天安门的城楼的建筑上,将城门楼建造成为面阔九间,歇山式屋顶,九条脊;檐角小兽,亦为九: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门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数,为三十六扇;五扇门的门钉,取的是“九九”的倍数,即门钉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四 因为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承天门需要改名
赵先生问:
人们说:因为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承天门和三大殿等都改了名。那么究竟出于统治者怎样的需要,其具体的内容,您能不能给我说说呢?
钱先生答:
在元大都城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北京城,亦称京城(即内城);皇城在京城中,而皇城又套着紫禁城(俗称皇宫);其实不仅是在京城中的皇城南面的正门,其原名为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而且在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时,其初名分别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为皇极殿)、华盖殿(嘉靖时改为中极殿)、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后来,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年),才开始将三大殿改为今名,即称作为太和殿(亦俗名为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更改名称(包括承天门在内),究竟是什么原因,说起其原因来,其主要的就是:完全出于统治者需要。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希望在他们统治的期间,能长治久安,天下和平。这里,可以举清朝统治时期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清朝上层统治者们,在紫禁城的建筑及其一些门的命名上,相当讲究要巧妙地将“安”和“和”二字都运用上。所以,清朝不仅是将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更命名为天安门,而且将紫禁城内的重点建筑——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仅如此,而且将皇城东西两侧和北面的门,皆取一个“安”字,分别给命名为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了。
其实,老北京的外城,有的城门,其命名亦是突出一个“安”字,以示意封建统治者不仅是希望“长治久安”,而且还希望“外安内和”;例如,老北京的外城,其南面的正门名曰永定门,取“长治久安”之意;其东西两侧,东边的就叫做左安门,西边的叫做右安门;其京城亦称内城,其北面的东侧之门,就叫做安定门,显然,这些门的命名,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取其“长治久安”之意,是有一定道理的,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上的需要。
五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建筑,其设计者究竟是谁
赵先生问:
人们说:今日北京,使人们能够观赏到的、雄伟壮丽的、北京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精华,在全国各地众多城门楼的建筑中,是最突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那么,雄伟壮丽的北京天安门及其城楼,其设计者究竟是谁呢?许多人都不知道,您能不能将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钱先生答: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回答一下。回答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说,只要是将《天安门》一书里记载的有关原文,给您念念,您就会明白了。
布局巧妙,建筑精湛的天安门以及附属建筑,凝聚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表现了广大的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然而,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笔下,绝大多数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都被埋没了,能在零星史料中见到踪影的也只是那些后来进入仕途的人。其中,首先应该提起的是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
蒯祥,是明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生于明初洪武年间,他的父亲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工匠。蒯祥深受其父的影响,30多岁就已成为造诣很高的木工了。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时,蒯祥同大批工匠一起被征集到北京。由于他技术超群,品格高尚,很受主持工程的建筑师蔡信、杨青等人的重视,并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宫殿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
蒯祥不仅对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资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并且能将两条龙画得完全一样。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须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工程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不差分毫,就连明宪宗都非常敬重他,常常称他为“蒯鲁班”。后来蒯祥因为有高超的技术和设计天资被升为工部左侍郎。
蒯祥品格也很出众。他官位大了,仍然不改恭谨俭朴的作风,出门从不坐轿。晚年,他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还是热心指导或亲临现场。蒯祥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0年),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