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成祖朱棣
赵先生问:
人们说: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并且将京城(内城)修建得非常不一般:皇城在京城中,而皇城又套着紫禁城(亦称大内),真是城套城。因为朱棣皇上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京城的文人、墨客、雅士,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就编造出了有关朱棣的许多传说。
那么,您能不能给我讲讲朱棣皇上的一生,其情形究竟是怎样呢?
钱先生答:
好,我就先从朱棣皇帝说起。
明成祖(1360—1424) 明成祖朱棣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其年号叫做“永乐”,1402—1424年在位。有关他的一生,其最基本的情形,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朱棣是明代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市),夺取帝位。永乐七年(1409年)派亦失哈等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他解除藩王兵权,巩固中央集权;屡次出兵打击蒙古贵族的势力。派郑和出使南洋等地,远至东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所贡献。统治期间因剥削压迫沉重,曾爆发唐赛儿起义。
除以上所说的而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北京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城建制的格局,概括说来,不仅是有内城(亦称京城),还有外城(亦称外罗城)。而外城在京城的南面;特别是永乐年间,修建起来的京城内,又有皇城;而皇城又套着紫禁城(亦称大内,俗称为皇宫);真可说是“城套城”。
总而言之,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起来的北京城。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城建格局,北京城的基本建制,都是在朱棣当政期间,于永乐年间形成的。
二龙子蠵龟驮燕王朱棣过江坐天下
赵先生问:
人们说:正因为明成祖朱棣为中国社会做出了一些贡献,刻石艺术大师们,为了丰富帝王精神生活的需要,密切配合朝廷宣扬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是非常不容易的,亦是经过一定的风险,所以加以神化,与龙子端龟(亦称“赑屃”)相联系,形成了富有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到底有没有,您能不能举上一个例子说一说?
钱先生答:
我可以举上一个例子,给您说一说。
这要先从朱棣说起。朱棣,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年号为“永乐”,庙号为“成祖”,陵号为“长陵”。他在位的时间为公元1402~1424年。
明太祖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坟继位(1399~1402年),用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而被封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服,借口出兵,攻陷京师,夺取了帝位。惠帝朱允炆被迫在宫中自焚而死,这是一说。另一说,则是惠帝朱允炆从宫中地道出逃,改换僧装,流浪各地,自号“应文”。
一些人为了配合朱棣朝廷宣扬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是上天的安排,是神的意志,即“君权神授”,为了达到神化朱棣的目的,编造了一个与龙子螨龟有关的传说:
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时,一下子就被建文皇帝朱允炆统率的大军打败。眼看燕王就要被活捉。他被逼迫得扬鞭策马,落荒而逃,翻山越岭。他突然一停,定神朝前一瞧:天啊!前边竟是一条汹涌的大江,拦住了去路!他回头一瞧身后,人喊马叫,刀光剑影,追兵离他也越来越近了。朱棣不禁仰天大声长叹:“咳!难道说,我真的就死在这里吗?”紧接着,他就对着汹涌的大江呼救:“大江啊,大江!你若有情,就显显神灵救救我吧!”他的呼救声刚落,大江便立刻汹涌翻腾起来,江心顿时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溅起很高浪花。随着溅起的浪花,涌出一个大蠵龟,伸出长脖子说道:“燕王!燕王!你别愁,你别急,我受龙王的派遣,前来搭救你,来来来,站在我背上,你把眼睛稍闭上一会儿,我帮助你渡过大江。”眨眼间,便使燕王朱棣顺顺当当渡过了大江。正在这当儿,军师姚广孝也领兵前来营救燕王朱棣。一见面,燕王就把刚才一个大乌龟驮他过江的事告诉了姚广孝。姚广孝听了,笑着说:“那龟可不是一般的龟,是龙王的第八子,名叫蠵龟,亦称赑屃,是海龙王命他前来保驾,让您渡江坐天下。”
后来,燕王朱棣率军与建文皇帝统率的大军多次激战,果然是百战百胜。
燕王朱棣夺取了天下,在北京紫禁城登基当上了皇帝,他立即论功行赏。当年追随他的文武人员,个个都封了官,但惟独把龙子赑屃出来保驾、驮他过江的事给忘掉了。经军师姚广孝的提醒,朱棣皇帝说:“龙子蠵龟,的确是我的救命恩人,功劳最大。这样吧,待营建武当山时,一定要在宫殿前,配置修建两座大石龟碑雕,刻上表彰恩人的圣旨,以示祭祀龙子蠵龟。”因此,明永乐十年(1412年)大规模营建武当山时,当有名的宫殿紫霄宫修建落成后,在殿前特别配置两座重达90多吨的大石龟碑雕。
三 老北京的“内城”、“外城”和十六座城门
赵先生问:
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老北京城,其“内城”和“外城”,各自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座城门?为什么将元大都十一座城门,给修改成为“内九”、“外七”呢?人们说是因为受阴阳说的影响,这些问题,您能否讲给我听听?
钱先生答:
明成祖朱棣皇上于永乐年间,及其后来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问,大规模修建起来的老北京城——内城亦称京城;外城亦称外罗城,或者被别称为帽子城。其内城、外城,范围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座城门,不用我多说,只要将古籍名著《宸垣识略》里记载的有关文字念给您听听,就会一清二楚了,其原文为:
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门九:南曰正阳,南之左曰崇文,南之右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东之北曰东直,东之南日朝阳,西之北日西直,西之南曰阜成。明永乐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乃拓其城,本朝鼎建以来,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旧焉。
外城包京城南面,抱东西角楼,计长二十八里,高二丈,亦日外罗城。门七:南曰永定,南之东曰左安,南之西曰右安,东日广渠,西曰广宁,在东北隅者曰东便,在西北隅者曰西便,皆北向。
老北京城,其内城和外城,一共有十六座城门,亦就是说“内九”、“外七”,那么,明代在元大都城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北京城,为什么将元大都城的十一座城门,给修改建筑成为“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呢?
“内九”、“外七”,是有一定讲究的,下面就说说这个问题。
由于深受阴阳说的影响,所以,明代修建起来的北京城,将内城和外城城门之数皆取为阳数,因此,就成了“内九”、“外七”,为什么?其具体内容,可举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这需要从阴阳数说起。
阴阳数
何谓“数”?古时候,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概括出了符合科学的认识,叫做“数者,一十千百万也。”(《汉书·律历·志上》载)。
然而,自从阴阳说出现之后,使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而“数”亦不例外,所以就出现了将“数”亦区分为阴阳的说法,例如:将十位数中的双数,即偶数,二、四、六、八、十,名为阴数;将单数,即奇数,一、三、五、七、九,名为“阳数”;并将“阳数”之极“九”视为“天数”;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
“阳数”之极,格外受崇的九之“天数”,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它被人们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非常有趣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许多方面。
封建朝廷,为了密切配合宣扬“真龙天子”(帝王)其无上尊严与权威的需要,将皇帝穿用的龙袍绣“金龙九”(《大清会典·舆服》);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
今日北京天安门(原称为承天门),原为明清两代时皇城的正门。其城门楼的建筑亦应用了九之“天数”:将城门楼建造成为面阔九问;歇山式屋顶,有九条脊,檐角小兽亦为九: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门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数,为三十六扇;五扇门的门钉,取的是“九九”的倍数,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再例如,北京天坛内的精美建筑,如祈年殿,其建筑的高度亦取其九之“天数”,建筑成为“九丈九”(《奇门遁甲》),象征着高——天有九重;天坛中的“圜丘坛”,分高矮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的直径为古尺九丈;三层台面的直径,其总合是“五九”的倍数,为古尺四十五丈。显然,亦是取其九之“天数”进行建筑的。
总而言之,因为明代深受阴阳说的影响,尤其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相当讲究应用阴阳数,所以就出现了内城、外城皆应用“阳数”,于是就形成了老北京城“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