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二十来岁即将走出学校步人社会的就业青年而言,很明显的,每一个人潜意识里都强调他们的现状及未来。有人会说:“现在我正从事……”,有的人则说:“我打算作……”,因此与年轻人交谈的人们往往请他们先讨论现状然后再讨论未来的计划。
当然在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工作现状时会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有些人会详细叙述工作及当时所遭遇的每一个问题;另有些人则大半时间都在谈论他对同事的观察,几乎闭口不谈本身的工作。而且很多同样的情况证明在与这些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交谈的过程中同样的情形不断出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需要,年轻人的眼光、见解一天天都在变化,可以这么说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拥有一项秘密武器——他们在工作技能之外,个人所具有的个性魅力。当他们无法藉工作技能得到想要的事物时,便会毫不犹豫地请出秘密武器。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很少认为个性是一种可以用来达成事业目标的工具。但是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里,年轻人正是这样把个性这项所谓的秘密武器运用在工作上的。有时候,这样做帮助他们达成了目标,但很多时候,这样做一时奏效了,却在多年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令变色龙向上攀登的过程
小李在中学时数学学得特别好,所以他念大学时选择电机工程做为主科。特别是一些国家政府领导人对自然学科方面的重要指示和讲话,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对工程学科的迫切需要,更坚定了小李的决定。但小李主修什么,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生性外向、友善的他比大多数同学更肯定自己的能力与未来该走的方向:他可不打算一辈子做工程师,而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解决困难的公式上面。对他而言,能愈早进人大型公司管理阶层愈好。诚如他所计划的,小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便在一家重要的跨国公司做见习经理。“在大学里修了那么多困难的课程以后,公司所提供的训练课程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他在工作四个月以后这么认为,“他们的要求虽然为不高,但我知道这样做会帮助我达成我的目标。我相信他们正在训练我做一些更重要的事。”
在工作时,小李努力使自己的外表还“看得过去”。他不惜花许多时间来采购西装、衬衫及鞋子,而他的妻子小芬则专门替他买领带及袜子。尽管如此,他总是使自己看起来仍有点衣衫不整的样子,穿的衣服尺寸似乎总是大了一号。在工作表现上,小李所给人的印象则是一个努力向上爬,但态度却从容不迫的人。“具备实力,但却不露锋芒”正是小李在工作上的主要指南。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个为了迅速爬到高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的人。然而,也只有具高度野心的人,才会这样处心积虑地掩饰自己的意图。“我喜欢——也试着——使自己表现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在工作将近一年以后,小李以自豪的口吻这么说:“我想让人们知道我禁得起考验。”
对于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努力摆出一副冷静的姿态是很正常的,这通常是因为他们想掩饰对不确定事物所产生的焦虑感。“这儿的工作变化多端,”小李总是带着神经质的笑声告诉别人。然而小李似乎对这一切又并不在意。“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在二十多岁时,小李经常重复讲这句话,而他真的这么认为。他的自信心使他产生了一个信念,认为他能在任何混乱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因此,一个组织完善、局面稳定的公司要比一个局面混乱的企业更令小李感到忧心。他深信轻度的混乱能提供他一个绝佳的机会,来显露自己的真本事。这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心理,导致他在未来的岁月中,刻意在工作环境里制造出许多混乱的局面来。其实对他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由于小李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早已修过财务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所以他发现这家跨国公司提供的训练计划对他而言,未免稍嫌简单了点。尽管如此,他仍用心吸取这个计划所能提供给他的相关知识。在学校的时候,他本来就是个用功的学生,现在更把这个习惯应用在工作上。“我尽量奉献自己所学,”小李总是这么说,“但老实说,这个工作并不需要我付出那么多实力。”以小李的工作能力及学识背景来看,只要努力工作,迟早会有成果出现。问题是他希望早一点看到成绩——对他而言最好就是明天——而这整个世界却似乎是图谋好了不让他称心如意。“我觉得做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大材小用,”在他工作的第二年及第三年,小李感慨地说。对他而言,在这家公司往攀爬的过程,缓慢得令人感到痛苦。
“我想如果我到别家公司工作的话,可以升迁得更快一些,”当他在这家公司工作到第四年时,小李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他有一位学化工的老同学也在这一行里的另一家公司工作,小李每隔几个月,就会和他交换彼此的工作心得。当这位老同学在连续几次的交谈中,得知小李强烈想换工作的欲望以后,便安排他到自己的公司面谈,结果小李被雇用了。老王的对他的这位新属下感到很满意。“这个家伙会很有前途的,”在小李接受这份新工作后没几天,老王这么告诉小李的朋友。
个性这个东西并不像身高、体重或数有力那样有一下就被探测出来;没有适当的环境,它是不会完全展露出来的。在一个充满威胁的环境里,人们为了安全起见,往往不轻易显露自己的个性,只在内心默默期望着好日子能早点来临。但在一家新公司里,面对一个毫不隐避对自己未来期望的上司,小李很明显地开始表现出和以前相反的举动来:他觉得安全,而且变得格外有表现欲。“在这儿,我比较能放松自己,并渴望能获得成功,”他在二十六岁时这么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当然期望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在这家新公司里顺利而又迅速地往上升,但事实却非如此。在很多方面,情况反而愈变愈糟,因为小李的希望虽然因变换工作的环境而升高,但他在新公司里升迁的速度却和在旧公司时一样缓慢。但无可讳言的,这两家公司在基本上仍有很大的差别,而小李在潜意识里也开始比较起这种差别来。当他说他在新公司里比较能放松自己时,实际上正不知不觉地展现一个事实,他正明显地展露自己的个性,并开始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利用它。“老王说的笑话一点都不有趣,但我却依然笑了。总得有人笑吧。”他在过二十七岁生日的前一个月这么说。
小李并不是一个虚假的人,而且还会因为有人这么形容他而感到震怒。然而,他仍下定决定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既然在工作技巧上他已尽其所能,而仍不能使自己往上爬得更快些,那么他决定采取另一个可行的方法。
在公司里他变得愈来愈友善,也愈来愈会交际。在他的想法里,他的改变只是因为新的工作环境及其提供的晋升机会使他感到更自在罢了,诚如他所说的:“我在这儿比在以前那个地方更有归属感。”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走道上、男厕所里、甚至酒桌旁与人交谈;更热衷于表现自己对许多话题的看法——上自政治、社会,下至地毯及墙壁的颜色无所不包——这些都是转变后的小李的所作所为,而他也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一点。
这些改变都是下意识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效果才更彰显。小李并非曲意迎合他周围的人。大体而言,我们仍可看得出来他依然保持有本来的面目;而这就是重点所在。他对自己作为的辩白——即他之所以变得这么善于交际,只是反映出他终于在这家公司“安定”下来——毫无疑问地是有部分的真实性。
此外,在他这个年纪,他依然可以戏剧化地转变自己的个性以配合环境的要求。当然,在十几岁的时候,这样做对他更为容易:他可以像变色龙般地在一声暗示之下,立刻摆出不同的举止或态度来。但在二十来岁时,这种改变也仍旧相当容易,在做了任何改变之后,他依然有权利宣称:“我仍是我自己。”总之,在二十六岁时,小李的个性依然有相当大的可塑性,以致人们不能把他所说的话冠上“欺骗”这个名称。对他而言,这些话的确是真实的。
个性外衣
往后的四年中,小李在公司里工作得很带劲,他时常用一副轻松的态度说:“我觉得我好像是一个现代淘金者。”这时他只有三十岁。只差一副宽边眼镜、一条牛仔裤,小李就完全符合他为自己塑造的形象了。
他的个性制造愈来愈多的机会,他当时的职位使他避开了许多其他人无法避免的限制,这点他自己很了解。当他三十一岁,他最喜欢一语双关地说:“以我现在的地位,我不需要排队等升迁了。”
毫无疑问地小李是找到了一条捷径,然而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条捷径会把他带到何处?他希望是直接通往最高管理职位,但是那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若要了解原因,不妨观察那些同样在年轻时代才华出众、精力旺盛而且野心勃勃,后来也都成功的人的行为模式。
对多数这种人而言,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大学毕业后头三年,通常在二十二岁到二十四岁之间是属于过度反应的阶段,任何对他们的要求都会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而在衡量工作技能与个性时,他们把任何升迁速度的减慢或挫折都归罪于个性上的缺失,因为就如同小李一样,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
在这种情况之下,可想而知,他们会玩个性游戏以加快爬升的速度,一种方式失败了,就再换一种试试。尖酸刻薄的人或许会说这些人以欺骗手段求晋升,因为他们相关的工作技能实在不怎么样,根本没法出头。然而,这种说法是忽略了这个年纪的人在长期面临升迁的压力时,个性原本就不稳定。
的确,人的个性是有很多种,却远比人们想像中的少。人们往往自以为很了解朋友与同事,因此就假设他们所看到的要比实际情形有更多的变化,然而,这因人因地而异,他们所假设的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固定的变化。
所以,这些人都希望别人保持原状,以便自己仍能熟知旧日好友。然而,他们自己却常为适应环境不知不觉的采取了一种多样化的个性组合。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论最后发达与否,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三年间都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期。这是一段试验各种面貌、魅力、智慧、身份及自信的时期,也是一个渴望成功的时期。
如果最后的赢家和输家做法都一样的话,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他们不同的命运呢?通常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的五年间是决定将来成功的关键期,在这段期间内,那些未来的成功者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件(或是几件)合适的戏服。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他们才有机会在其他方面求发展,而不是永无止境地在改正尝试期所犯的错误。这时候,他们已不再集中精力去选择通往高位的正确个性,反而投入更多精神培养他们一旦步上高位时所需要的工作技能。
也许有些读者觉得过份强调这两种人的个性差异,因为他们认为,智能和是人的左手,个性是人的右手,应该很容易结合在一起,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话虽不错,但实际上它们却时常起冲突,因为这两种因素将人们带人两条完全分歧的事业前途。比方说,如果小李以加强工作技能为第一优先的话,他极有可能走上生产与管理的路子,但由于他对个性魅力的迷信与日俱增,小李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如果他不清楚自己在公司内玩的是什么牌,那倒并不重要,因为他只要打任何一张牌,别人都很有反应。而他不想等别人经过仔细评估后,才来赞美他的工作,他希望由于他的个性能够马上引起别人的注意。小李直到三十一岁时,才在言词间透露出心里的话,而这种与日俱增的感觉左右着他的行为的准则已有八年,现在他才无意间说出。
这种感觉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但是那些学理工出身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希望以专业知识作为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以个性。事实上如果他们表现不甚佳却又得到上级赏识,他们会觉得欺骗了公司的制度也欺骗了自己。他们最常以一句话来说明白己的态度:“我的工作成绩是最好的解释。”其实也就是:“你不妨以客观的立场来评定我的工作成绩吧!我相信你会感到高兴,说不定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小李所强调的“因为我本身的缘故而喜欢我”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小李的脑子里已经没有“工作”的概念,所能找到的只是他自己及幻想中的观众。
假使小李当时了解自己发展的方向,或许会试着去减慢或中止他的脚步,无论如何,他必须为了他的事业前途而有所妥协,毕竟,他是工程师出身,也仍相信科学方法的正确性,那就是必须相信只有最后的结果才算数。而且他心里多少也明白,虽然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喜爱,但在工作上仍得拿出一些具体的成果来让别人评价。然而,个人的偏好以及急功近利的希求已将小李加速推上另外一条路,他口口声声说要当经理,事实上,他倒很有可能变成一位熟练的业务人员或促销人员。
如果这时小李能洞察到底关键是什么,情形也许就会不同。当人们自以为他们是采取一种以成果或以工作为导向的方式求发展,而实际上所采取的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个性导向的方法时,在他们的事业生涯中,就免不了会遭遇到一些危机。事实上,许多小挫折也是由于他们对这观念的认识不清。在小李三十四岁那年,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危机终于爆发了。
魅力不会永远有效
在小李的协助下,他的公司不断地买进别家公司的资产。由于交易进行得很顺利,公司的知名度也大幅度增加,那些行政主管也乐得让小李放手去做。但在这一方面搞了四年以后,小李开始觉得他做够了。“那么你想改做什么呢?”在他三十二岁生日过后没多久,朋友这样问他。他一刻也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再走管理的路线。”
老王正好能帮助他。在这四年里,他们彼此接触的机会不多,所以老王依然很喜欢及尊重小李。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小李仍很有前途,只是当初走离正路罢了;“我想看着你走回正路上,”当小李找他帮忙时,他这么说。班的看法其实有点一厢情愿;如果小李在这四年里仍在他手下工作,他恐怕早已看出这件年轻人的长处和短处了。但就因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仍看好小李的前途。“在这儿,我不能替你做什么事,”老王说道,“要在我们这种规模的公司里升迁往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我知道有一家规模较小,而且更普通化的公司正在物色一位总经理。”小李事后说道:“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简直高兴得要从椅子上跳起来了。”他迫切地渴望获得这份工作。
由于能言善道又风度翩翩,他终于获得这份工作;如他当时所说的:“我在面谈时的表现很好。我成功了。我如果没有以此来进取,那就太可惜。”负责与他面谈的人很喜欢他,但仍有点保留。其中一位告诉老王:“他并没有多少管理方面的经验。起码,履历表上看不出来。”但老王却使他们定下心来,他重复自己常从小李那儿听来的一句话:“他可以替你们创造奇迹。”这句话从老王的口中说出来等于是一句高度的赞美。他们第二天就聘用的小李。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小李的生活陷入了一阵兴奋的旋风与无止境的忙碌中。“我想激起这公司的活力,”在他工作三个星期以后说。于是他扩在了生产线,聘用了更多的推销员;花在广告、宣传上的经费增加了十倍,而小李又开始计划起一连串新的冒险事业来。他不断地用一个名词来形容他的策略:成长。他在新公司所采用的经营哲学可以形容成:“我们必须要有点东西——用产品或服务来取悦每一位可想像到的顾客。”在小李的指挥下,这家公司有二十六个月的时间不断地朝着各个方向扩展,使财务及生产部门的人苦不堪言。“他们都是一群笨蛋,”在这家公司工作的第二年,小李恼怒地告诉别人。“他们看不到自己鼻端以外的事。他们没有远见。”
在这段期间的结尾,由于经济再度不景气,这家公司开始发生周围不灵的现象。“我们投资的这些事业很快就会产生成效的,你们等着瞧吧,”小李说,但心中却感到自己被逼人死角。尽管如此,他仍然做子一小笔交易,买下一家公司的资产。“我很骄傲,”他笑着说,“没有我,他们绝对做不到这点。这简直是一笔意外的收获。”但这笔交易所需的资金只有使公司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在下一次定期召开的董事会议中,平常友善的气氛已为敌意所取代。董事会开除了小李,并做下一个不得已的决定:向法院申请破产。“你不是一个管理人才,”董事会的主席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他。”小李的自尊心一下子就被击得粉碎。“你们不能这样说我,”他告诉他们。“我是你们唯一的希望。”但面对一大堆财务上的赤字,小李的说服力量显然再起不了作用。每个人都对小李抱以强烈的嘲笑。
这次事件使小李受伤的自尊心至今尚无法痊愈。更糟的是,他对这个不幸事件做下错误的结论,并念念不忘。就如当时他在盛怒中所说的:“这是我最后一次和一个没有足够资本做大事的公司发生关连。”
这个不幸事件虽然是发生在小李三十几岁的时候,但问题的根源却来自他二十几岁时的经历。在二十二岁到二十四岁这三年中,他并不像他同辈的人那样热中于尝试各式各样的个性外衣。这对学工科的学生来讲,是很正常的情况;他们学的科目所需耗费的精力、时间及其训练出来的态度延缓他们这么做。可是当小李开始变得比较有演戏细胞时,他同辈的人却已迈入三十来岁这个时期的第二个阶段:他们会选定一个适合在自己工作环境中展示的职业面貌,然后便一直以这种面貌示人。
小李抵达戏剧化阶段的时间比别人晚,且一旦抵达之后,他停留的时间又太长了。在很多方面,他等于是没有离开这个阶段。很显然的,他严格的理工科教育训练不但妨碍他在两性社交关系方面的成熟,也使他无法做足够的尝试,以便发现哪几种面貌是真正适合自己。因此,直到今天,他仍是脚跨工作技巧及个性这两条船。他对自己本行的兴趣,还没有强烈到使他愿意做一些有创造性或生产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变成一个足够耀眼的人物,好在演艺事业上求发展,或仅靠推销产品为生。一般人在小李这种处境下所经历的事,这时也发生在他身上。那些脚跨两条船的人由于不能两面兼顾,会慢慢变得更着重表面的宣传工作,到后来甚至完全把精力放在自我推销上。
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受过理工教育的人,其实往往很有促销及销售的潜能,在企业界里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可惜的是,通常他们并不知道。一提到科学或工程就联想到任何事都讲求客观,但是一个出色的业务代表若想要有良好的表现,就必须八面玲珑、人见人爱,这对科学出身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喜不喜欢是十分主观的感受,你喜欢的人,别人可不见得喜欢。念理科的学生在学校内忽略了较富戏剧性的生活层面,这或许能帮助他们把精神集中在主修学科上,然而,毕业后踏人社会工作就得面对这种生活了。
以上所说的重点在于比如有促销、销售天份的人即使决定不去运用这种天份,也得了解这事实,并泰然处之。但是由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必然会碰到阻碍,久而久之,他们会发现,每当遇到困难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种天份。这时候,游说的技巧,甚至赢得竞争对手敬佩的能力也立刻显露出来。尤其是在他们无法靠真功夫,例如工作表现来求得晋升,而且在工作中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转而发挥这方面的潜能。
如果没有察觉自己正在利用这种自身天份以求晋升,可能会导致悲剧发生。当然,为了克服人性障碍,或是为了加速发展,暂时改变工作重心这倒无伤大雅,暂时改道而行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长期抛弃本职工作而不自知这样的人最终必将毁掉自己,因为这些人不只是暂时的搁置本份工作,而是压根儿就忘了还有那回事。因此往后他们别无其他选择而不得不走下去时便会愈陷愈深。
简言之,我们前面谈到的小李这种人最后会遭遇困难原因有二:第一,当初急于求表现,根本不了解自己长处何在。第二,即使知道,也可能不喜欢依其专长求发展。以小李为例,受过科学生的训练,并且接受了这一行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他想以所受的教育作为晋升的基础。如果他发现自己能够引以为傲的只不过是他的说服力时,一定会感到很沮丧。一位在他担任主管两年期间的亲密下属于指出:“小李非常聪明,并且很能创新,只是每当他走过一个地方,总会留下麻烦事情才收尾,他根本不曾缜密思考他的计划,只是冲动地脱口而出,他实在应该找位经理替他办事才对。”当他听到这句话时着实吓了一跳,事实上他不需要一位经理,他自己想要成为经理。
主修艺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的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性因素一定不陌生。有趣的是,某些主修戏剧而后进入企业界的人使我们更了解造成小李事业危机的因素。因为他们展开事业的方向正好与小李相反,他们多方面地努力以储备更多实际有用的工作技能,而这些技能都是能以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的。我们可将这种行为解释与一群受过训练的演员正尝试将角色扮演得更逼真。的确,他们就像足场上以客队的姿态在主场上发威,但是这样的解释不但过于讽刺,也忽略了他们潜意识里对事业的认识一光有好演技是不够的。除了学习以上的技能,他们也在寻求更多实际的工具,以利其升迁及加薪。
就以小吴为例,从履历来看,他和小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典型;不过,在接近三十岁的时候,两个在事业路途上曾经交会过,并不是说他们曾经碰过面,而是彼此朝着相反的方向擦肩而过。两个人年龄相仿而且小吴身高差不多,体格适中,若有什么不同,就是他脸上表情通常没有小李那么丰富,在他二十三岁时有一次他说:“有时候我想我对演戏产生兴趣,是因为开演的时候,涂上厚厚的油彩,站在灯光下,可以掩饰我脸上的疤。”不过当人们看着在舞台上的小吴时,发现很明显的是他对引起观众共鸣的确有一手,那也正是小吴进入企业后所不愿应用到工作上的。隔了一年,在他进入一家金融机构服务前一个月说:“演戏这行竞争太激烈了,那么多有抱负的演员在抢那么一点点机会,实在很冷酷无情。”
小吴与小李事业的交会点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小吴曾花了五年的时间,学习如何以更经济的方式为公司作采购。他被分派在采购部门任职,靠着敬业精神,他为公司找到好几百种产品的低价供应商。小吴并没有什么技术背景,不过事实上他的职位也不需要什么技术背景,他只需根据其他部门的需要决定向谁买就行了。还有一点对小吴有利的,就是他为公司省下多少钱大家都可清楚地看出来。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也就是他开始负责公司里三分之一的采购事业时,他就替公司省了八十万美元。公司的执行副总经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调升小吴。他们两个人一直没成为朋友,平时也很少联系,但是小吴靠着自己的努力与高级主管的赏识,在三十六岁就当了副总经理;这职位有着非常可观的薪金和前程。
可笑的是,至今小吴仍然会误用——些专有名词,常常让人觉得他是个骗子,一个会演戏的模仿者。不过后来人们终于明白,实际上他是决心想学到一些产品方面的技能。
总之,在一个人早期的事业生涯中,一项能够严重影响他的长期事业前途的因素就是:工作技巧及人生演技之间的取舍。若一个人明明在某一方面有天份,却自认为另一方面才是他的专长,时日一久,很可能发现自己横跨在日渐加宽的深渊之上,这相当危险,很少人能同时脚跨两条船而不跌倒的。若能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多方尝试,确定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在许多年后会使每个人的成就产生很大的差别。
一个人知道自己具备一种技能并不表示他就会热心地去运用,许多人发现另有更适合的方向。就如同一个人他原来对运动很拿手,但却牺牲了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而人了医学院结果白白埋灭了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的长处是很重要的,尤其当这种长处可能妨碍了事业进展的时候更为重要。为了要晋升顺利,便自然而使出这种个性上的技巧,但这种手段不会永远奏效,在适当的时候,便该脱离戏剧化的阶段,全心全力追求实际的工作技能。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已变尽法子去博取别人好感却没有成功,最有效的策略往往就是停止,别再试下去。他应该告诉自己:“啊!那一切都是在演戏。”然后反思一下自己再回去认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