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美哉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
苏轼与西湖有不解之缘,苏轼对西湖情有独钟。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其名作《望海潮》中,这样歌咏了繁华的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座曾作为三吴都会的东南要塞,远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白云垂树,绿树绕提,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人烟阜盛,各式各样的建筑鳞次栉比,檐牙错落;绫罗绸缎摆满出橱窗,珍珠玛瑙琳琅满目——这儿自古至今都繁华。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繁华似锦、风景如画的当代“大都会”景象
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钱塘郡,置杭州。当时杭州只有15000户;到了北宋,柳永说是“参差十万人家”,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20万户的大都市。那个年代,欧洲最大都市不过二三十万人口;位于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杭州,不但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城市,而且,在世界上也算是空前繁荣、奢华的大都市之一了。
苏轼初到杭州,就为杭州的魅力所陶醉,他把杭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觉得她比故乡更美:“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美丽的西湖激发着他诗人的灵感,温柔的杭州滋润着文豪的心扉,杭州人的魅力抓住了苏轼的魂魄,苏轼的政绩赢得了杭州百姓的爱戴。他潇洒的身影,豁达的胸怀,雄浑的诗文,给当代杭州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杭州美,杭州美,美就美在西湖水。
西湖,北接钱塘江,南通大运河,湖面广阔,一望无际;水尤清澈,涟漪四起,波光粼粼。微风拂来,湖水荡涤。岸边翠柳,倒影成趣。白鸥翔空,游鱼成群。游艇游船,往来不绝;游人欢欣,歌声四起。湖堤小径,绿树成阴;沿岸游人,林带遮蔽。壮观、美丽。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轼的才思不足以极其妙;苏轼的才思,非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
苏轼由衷地热爱西湖,苏轼尽情地讴歌西湖。他为西湖写下了许多赞美的不朽诗篇。
苏轼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这样描绘西湖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春光融融,碧波粼粼,正把酒临风,欣喜晴湖之旖旎可爱;忽山色空蒙,烟雨霏微,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绮丽。
将美丽的西湖比作春秋时代越国的绝代佳人西施,着墨不多,淡淡几笔,便把那媚眼盈盈的西子湖的丰韵描摹得淋漓尽致。诗情画意,曲尽西湖情态;丰富想象,促人浮想联翩,令人犹如身临其境,仿佛陶醉于山水之间。“情与景偕,思与境共”,塑造了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为什么如此锺爱雨西湖呢?“破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杨万里简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淡烟薄雾,朦胧月色,好似少女面上的轻纱。花容月貌,若隐若现,依希可见,却又不甚真切。唯其不真切,就更想揭开这神秘的纱雾。追求朦胧美,给人更多、更深的美学享受。雨中泛舟与破雨游山同一意趣,都是为了追求朦胧美。“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朦胧美,正是国人审美的最高境界。
西湖,就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道美丽的画廊一样神奇壮观、绚烂多姿。真是绝妙极了。
苏轼酷爱西湖,对雨中的西湖更有特殊的情趣。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前一年,诗人任杭州通判。六月间,诗人在望湖楼上,为眼前那奇妙生动的烟雨图深深吸引而诗兴勃发,以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吟出了“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佳句(《六月二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暴雨临前,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突然,骤雨如注。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平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苏轼因坚持改革,屡遭那些奸臣、反对派打击、排挤,于是,他便请求调外任职。元佑四年,他调任杭州知州。
苏公馆建在凤凰山上,“东望海,西望湖”。南望钱塘江,见白帆点点;俯瞰西湖,碧波粼粼,夜晚,笙歌悦耳,船灯闪闪;四季景色,阴晴雨雪,开窗尽收眼底: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安天云拂地,新浦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唯有人生飘若浮。
北望苍山叠翠,郁郁葱葱。苏轼等三两友人,或泛舟西湖,或凭栏钱江观钱江潮,有时饮酒赋诗,有时赋闲作画,寄情江河诗画,心旷神怡,忘记人间烦恼。
苏轼还有不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词,如:<夜泛西湖五绝》、《望湖楼醉书(其一)》、《江月五首》等,也都脍炙人口。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治理西湖、建设杭州,成绩卓著,赢得了世世代代杭州百姓的赞誉。
杭州任职中,当他了解到茅山、盐桥两大运河和杭州西湖中的污泥淤积得很深、很厚,每年一到洪水季节,这两大运河、西湖都会闹洪灾,他深感忧虑,并决定要治理好这两大运河和西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在奏章中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在他的亲自主持、亲自带领之下,这两河和一湖终于开始治理了。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从此,运河通畅了,西湖的水质也变得清澈透明了。饮水思源,杭州百姓世代铭记苏轼治水清淤的功绩。
在治理两河和一湖中,苏轼常与大家同吃同住。治水与排污,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进展也很快。两河中的淤泥沙石倒还可以放到两河原岸;西湖四周的沙石淤泥亦可放到岸边或近处,可湖心里面那么厚、多的淤泥沙石,又放到哪里去呢?苏轼想,如在西湖东西两岸的中部,就地利用治污的淤泥沙石,垒筑成一道长长的湖堤,这样,不仅解决了湖中的淤泥沙石无处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东西两岸百姓来往不便的问题。湖堤上亦可栽种花草树木,或是修筑小桥等,供人游玩。通过百姓们的努力奋战,西湖的治淤工作终于结束,西湖湖堤也顺利筑成。百姓们为了永久纪念为大家消除水患、带来利益的好官员苏轼,便将这西湖湖堤取名为“苏堤”。两河一湖治理好了。百姓也不再受苦了,并有了自己的安定生活,他们忘不了苏轼的政绩。
西湖中心有一小岛。在长时间的治理西湖中,苏东坡见大家是那么的疲劳辛苦。他从内心感谢大家、心疼大家。很快,中秋便要来了。于是,他想尽种种办法,为百姓们准备了3大坛白酒。一日,开晚饭时,大家一见苏大人抬来了3大坛酒,高兴得不得了。大家便开坛,准备喝酒。这日,夜空晴朗,满天星星,一轮满月悬挂星宇。夜色之下,苏东坡和百姓们刚把酒坛一打开,啊,好香,!里面还映照着月亮呢。一时,满天的星星和圆圆的月亮全都映入了那3大坛酒内。随后大家便一道喝起酒来。酒至一半,有人便说,:“这个岛还没有名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好不好?”大家都说:“好!”当即,大家给小岛取了好多美名。如“满天星、三坛酒、满坛月、三坛月”等,可大家还是不尽满意。苏轼说:“三坛月好,但意思不够明确。如在三坛之后再加上一个“印”,就更好了。”于是,这个小岛取名为“三坛印月岛”。现在岛上,更是景色迷人。岛上除了古式亭台轩榭外,其间绿树葱茏,花木相间,如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等。它们相互映衬,构成小岛上一道道绚丽灿烂的奇观。每到仲秋时节,“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天上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再摇桨前来,搅动满湖银光”。于是,天上的天月,水中的水月,塔中的塔月,心中的心月,与此同时,均融为一体,让人神怡陶醉。
苏东坡和百姓一同治水治污,是很难很苦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在当时都很差。一日,他想法为百姓买了肉,并亲自来到厨房,要师傅把这些肉全部煮了,给大家吃。可当他无意中再到厨房时,却发现师傅们还留了一些肉。一问才知道是给自己留的。于是,他立即叫师傅们把肉全部切来下锅,一点也不能留。同时,他自己也拿来菜刀,亲自切肉下锅,并叫大家还切了一些其它菜下在锅里,然后才放心的去了工地。师傅们没有办法,他走后,随后又下了些佐料。这样,肉就算是煮好了。开午饭了,这肉一上桌,味道还真不错。大家便吃了起来,,而且,把这道菜叫作“东坡肉”。此事渐渐传到了京城。朝廷知道此事后,多数官员都觉得做得很对,皇帝还决定派官员下去了解治水治污情况。可是,这次派下去的官员却又刚好是朝廷中那些要排挤、陷害他的人。一日下午,朝廷的官员到了。一到,他们便这指责,那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晚上在西湖旁的“楼外楼饭馆”就餐,当他们打听到有一道菜叫“东坡肉”时,觉得又有文章可做了,于是,便有意叫老板将这一道菜的菜单抄了一张,便悄悄地藏入衣袖中。饭后,连夜赶回了朝廷。一见到皇帝,他们便说:“苏轼在杭州搞“治河治污”,太不得民心了。当地百姓十分痛恨他,恨不得马上把他吃了。像他这种人应立即严惩,不然,百姓将永无宁日。”这两人边说边把早已准备好了的菜单拿出来,递给了皇帝。皇帝看后便说:“东坡肉,这不就是一道菜单吗?有什么问题么?”那两人便急切的说:“有,这道菜的意思是说,杭州百姓恨不得把苏东坡拿来像猪肉一样,炖来吃了。可见,当地百姓对他有多痛恨。他治理西湖,不知搜刮了百姓多少钱财。这样的贪官早就应抓回来关进天牢!”皇帝一听,也不问青红皂白,便说:“好吧,明日你们就带几个人,去把他抓回来,关进大牢再说。”这两人见阴谋得逞,便高兴地告辞了皇帝。第二日下午,苏轼便与大家一道在西湖正干得起劲,突然听得马蹄声,一看,原是昨天来过的那两个官员,带着几个人。看样子是来抓人的,他正想着,那两人便气势汹汹地喝令手下,“快,把苏轼抓起来!”百姓们,一听要抓苏大人,都愤恨地骂说:“你们凭什么要抓苏大人,他是好人,你们不能抓!”但最终苏轼还是被那邦人抓走了。苏大人被含冤抓走后,整个杭州的人民,都联合签名,证明苏大人是清白的。朝中亦有一部分好的官员,也出来为苏轼开脱说情。朝廷于是再次差人到杭州查证他确实没有贪占问题后,苏大人又才回到杭州,继续治理西湖。这便是有名的“楼外楼案”。
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除了疏通治理西湖,他还做了几件百姓永志不忘的便民工程:修复六井,使百姓重饮六井水;千方百计赈济灾民;捐款开办第一所公立医院,诊治有病的灾民;疏通河道、引水济民……,杭州百姓,有口皆碑。
才思泉涌的诗人、勤政爱民的清官苏轼,与人间天堂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