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给对方留面子是一种互助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你往往是个得不到大家喜欢的人。当你招致多数人的反感时,你觉得自己还可以说服他人、影响他人,进而让他人接受你的意见或者观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做一个社交的成功人士,最明智的选择是时时给别人留点面子,事事预留点分寸。这样你在给他人留面子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阳光大道。
皮格马利翁定律:给予他人积极的期待
每个人都期待别人的欣赏和赞许。如果你给予别人积极的、正面的期待,那么别人就会努力维护自己在你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所以,把你对别人的正面期待告诉对方,对方就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并且最终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
用你的期望激发他的潜能
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这个雕塑太美了,以至于王子爱上了这个雕塑,热切地希望“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女。后来王子的诚心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就使这个雕像真的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和皮格马利翁生活在一起。
心理学上用这个故事命名了一个心理定律——皮格马利翁定律。意思是,热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的人达到期望者的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里,针对一至六年级的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告诉教师说,这名单上列出的全班学生的20%是班上最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
8个月以后,心理学家们又来到了这所学校,对18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追踪检测。结果发现他们提供给教师的名单上的那20%的学生,学业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教师们连连点头说,两位心理学家的测验可真准。其实,各个班级的这20%的所谓更有发展可能的学生,是心理学家们随机抽取出来的。
人的体内蕴涵着各方面的潜能,这需要外在因素激发,而这种外在的因素便是有效的期待。所以,在影响人之前,要先明确你想让对方拥有哪一方面的潜能,并针对该项潜能进行合理的外界期待性刺激。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决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且亲自辅导爱迪生的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就像皮格马利翁,爱迪生就像那个雕像。在母亲的热切期望下,爱迪生真的成了母亲热切期望的人才。这种神奇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对对方的心理暗示实现的。在爱迪生的例子中,他的母亲对他施行了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你很聪明”,“你一定会通过自学成才”。这种暗示很强烈,让幼小的爱迪生深信不疑,从而发挥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戴尔·卡耐基说:“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是酣睡着的,需要被激发。一旦激发,人们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
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当我们希望别人成为我们希望的人时,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告诉他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就要尽量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告诉他们行。如果总是批评他们,暗示他们“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朽木不可雕”,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会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就真的会堕落下去了。
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这个定律。古人说“用人不疑”,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要想使你的员工发展得更好,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当然,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下属都是饭桶,一无是处,并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下属,那么他的下属也可能真的变得一无是处,成为公司的负债资本。
心理学上的这种皮格马利翁定律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以及为人处世中,要想有效地影响对方为自己办事情,就要对对方寄予某种期望并且要将这种期望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有这方面的期望,这利于对方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进而受你的影响。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皮格马利翁定律告诉大家,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
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心理学家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的信念是否会影响你的行为?经过各项调查研究发现,个人的信念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生活中人们认为做某件事情的方法是科学、正确,还是荒谬、无知,个人的思想都会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义无反顾地执行,这既是人的优点,也是人的天性弱点。
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周围的环境向某个人始终如一地传递一种良性暗示期望,这个人的心理会产生追求出色的动机,并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
但是,如果周围的人给他传递一种不良的暗示期望,他的心理便会产生相反的动机,做出负面行为。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生活需要像称赞一样直接明了的期望,因为这种期望更易于被人理解,也更易于让人接受。当人们完全地理解并接受了这样的称赞后,它能转化成无穷无尽的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俗话说:“善意需要适当的行动表达。”事实就是这样,不只生活需要这样的期望,影响人更需要这种期望。因为当你试图影响对方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有让对方完完全全地明白了你的意思,并懂得了你的期望,他才能更好地向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也才能让你更好地影响对方。
卡耐基在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9岁那年,他的父亲给他娶了一个继母。继母进门的第一天,父亲便指着卡耐基对继母说:“他是邻居们都认为的坏孩子,对他,你可要小心了,也许以后最令你头疼的事情,便是他惹出来的。”
本来卡耐基对继母就有想法,因此产生了抵抗情绪,但继母的举动却让他感到意外。她走到卡耐基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卡耐基的头部,然后笑着责怪他的父亲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他现在多乖,应该是最聪明听话的孩子。”
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很感动,他想自己亲生母亲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称赞过他。正因为这句话,在以后的日子中,他和继母相处得非常好。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被称赞。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英国有位叫卡罗琳的医生说:“让我们建议处在危机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要集中在机会上。”因此,在生活中除非你有意想让他人有不好方面的表现,否则不要轻易地向对方传达对他人不利的信息。因为,有时这能够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你期望对方向着你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时,就要给他与其相似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如果你期望对方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时,就要经常性地向其传达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信息;如果你期望对方向负面的消极的方向发展时,便可以向其传达负面的、消极的信息。
只要掌握这种规则,就能更有效地影响对方向着你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波特定律:批评他人要适度
波特定律: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并反驳开头的批评。
有一个寓言,在一个大山里住着一位智者,他胡子雪白,没有人知道他有多大年纪。
周围的人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小事情,他们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
但智者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有一天,又有位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
智者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
智者没办法,他便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再找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
他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即使把钉子砸弯了,也钉不进去。一会儿工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
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虽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那跟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智者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了,天衣无缝。
智者指着木条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与人相处难免会遇到指正与批评的时候,尤其是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其实,批评与指正也是一种沟通,但如果方式方法不对,肯定会产生争执,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有时,批评这个词使我们难以启齿。当我们想到这个词,我们就会想到那些恶劣地批评别人的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有人会“粗暴地批评我们”、“让我们丢人现眼”,使我们丢面子,把我们损得一钱不值。
然而,批评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对方打垮。而是为了帮助他成长。不是去损伤他的感情,而是帮他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很多时候,当下属犯了错误时,领导者都会严辞批评一番,有时甚至将员工骂得狗血淋头。在他们看来,似乎这样才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才能显示出领导管理者的威严。其实,有的时候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尤其是一些非根本性的错误,会大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这样就会产生非常恶劣的效果。所以,在管理事务中,我们要学会宽容下属的错误。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在批评的同时不忘肯定部下的功绩,以激励其进取心,并有效避免伤害其自尊和自信。一个懂得如何顾全部下面子的管理者不仅会使批评产生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能得到部下的大力拥戴。
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过失。与朋友、同事相交时,不仅要在他们有了过失时批评并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防患于未然。
所以,假如你想你说的话能产生效果,能迅速而有效地改变另一个人的错误的行为或想法,必须持尊重别人的审慎方式。
1.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伟大的人,都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1922年,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土耳其下决心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最终获胜。当希腊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欧尼斯两位将领前往土耳其总部投降时,士兵们对他们大声辱骂。而总指挥凯末尔却丝毫没显现出胜利的骄傲。他以军人对待军人的口气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累了。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2.要懂得从正面称赞入手
温存的话、称赞和表扬具有把舞台建立在友好的气氛中的作用。这种气氛有助于使对方认识到你不是在攻击他,并使他更加感到无拘无束。当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感到好受些,也容易接受批评。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有一次批评女秘书,他是这样说的:“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很漂亮,真是一位迷人的小姐。不过,希望你以后能对标点符号稍加注意,那么,你打的文件会跟你的衣服一样漂亮。”
3.要懂得间接地提醒别人的错误
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中午经过他的钢铁厂,看见几个职工在“严禁吸烟”的大招牌下吸烟。史考勃没有简单地斥责他们“难道你们都是文盲吗”?!
那样只会招致工人对他的憎恨,而是使用了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他走向前,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然后说:“诸位,如果能到外边抽烟,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吸烟人都不好意思,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自觉地掐灭烟头。同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这样的人,谁不乐于和他共事呢?
其实,不爱听批评的话,听到批评就想解释、反驳几乎是人的一种本性,所以,波特定律适用于生活的各方面。要记住,欲使批评取得成功,其目的必须是为你自己和被批评的人共同达到一些有价值的目标。不要把批评仅仅作为支持你的自我的手段。
不要鲁莽地责备别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劝告世人说:“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则,就是不要责备对方。”美国前总统林肯也曾语重心长地说:“责备与中伤是最愚蠢的行为。”
他们两人年轻时代都经常为芝麻小事激烈指责别人,后来,也都从自己的惨痛经验中,充分了解这种做法的愚昧。
有一次,林肯指责一位同僚的缺失,对方恼羞成怒,愤而向他挑战,林肯差点就命归黄泉。从此之后,他不再任意责备别人,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尽量不说。
这种改变,使得他的人际关系大为好转,广受大众欢迎,后来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新加坡作家洪生在《人性谈》里说:“人如冬天里的刺猬,太过疏远就会各自觉得寒冷,可是过于靠近又会互相刺伤。”
这是因为,人与人往来密切,不免因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双方或多方或明或暗的攻击。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才是最正确的,错误的是社会大众,无论何时何地,都本能地将自己美化、正确化;即使是被公认为性情乖僻的人,也时常会执拗地认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由此可见,鲁莽地责备与批评别人,对自己根本没有用处,只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受到磨损。
互补定律:优势方面形成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