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唯有在普适性这一点上,比不上《春晓》和《登鹳雀楼》。虽然没有太多人吟咏,并解得其味道,但这首诗感慨很深,倍寓世事无常,人情不可执著,细读之,常有令人泪下之感,感染力要胜过前面两首。它并不仅仅是一首写景物,写山水的小诗,在它平淡寻常的背后,是人世的绚烂归于平淡,是一生的浓情归于山水,是无尽的无奈暂时忘怀。它是李白经历烂漫精彩的一生,最后来到敬亭山,心态渐老,智慧成熟,再也没有少年激情,再也没有放荡情怀,一切归于平淡和真实后,写出的最好篇章,它可以作为李白晚年的代表作,是他诗道和诗艺极尽升华的一首佳作。你看,这样的好诗,如以喜心解之,则充满欢喜满足,对一个歇尽喧嚣的老人而言,有此名山相对,夫复何求?达到这种心灵之契合,使心得以安宁,确实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而如以悲心解之,则悲至极致,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各有离别,不能长相厮守,不如与此山可以终日相对。功名利禄,美女千金,求仙旅游,这一切都已休息,天下都不可恋,只有一山聊可相依,聊可相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这种心境是看倦了热闹,看倦了繁华,空余寂寞后的心境,李白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句子,极度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是无数人的一生。
所以说,在诗道和诗艺上,李白晚年的《独坐敬亭山》是超过王之涣壮年时的《登鹳雀楼》的。
听山鹧鸪·顾况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谁家无春酒?写的可不是富裕程度,而是生活的热情。此句的意思是,无论是谁家,都会用春酒招待自己,极写桃花村民待客的热情。
何处无春鸟?写的是这整个民间美丽的春光,乡野处处有春鸟的鸣叫。
“夜宿桃花村”,用一个桃花来概括村落的美,就像用春鸟来概括春野的美一样。
“踏歌接天晓”,写的是尽兴的欢娱,在这醇美的春光中,在村民们朴实、真挚的热情下,大家一起踏歌,彻夜不息,直至天晓。
谁家无?何处无?让我们感到一种宾至如归的热情,好像处处是家,处处都可落脚尽兴,这便是大唐的盛世。我们仿佛置身一个童话的世界,置身一处世外桃源,或者回到尧舜的时代,天下大同,民风朴实。
顾况这首诗,以田园而论,他用春鸟、桃花,概括了自然美,用春酒、踏歌,概括了生活味,极为凝练。除了孟浩然的《春晓》以神妙压了一头外,再无唐诗可在这方面望其项背。在写生活的乐趣上,顾况以极简白之笔,构画出了最惬意的人生和最纯朴的风情。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最著名的五绝,此诗的意象组合达到了极致,幽篁、深林、明月,构成了极静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下,有一个人弹琴长啸,纵情抒放自己的情怀。这个在幽篁里弹琴长啸的人没有人知道,但是却有一轮明月知道了他的踪迹,感受到了他的情怀,这明月似是“心有戚戚焉”,于是“来相照”,静静地陪伴着他,在这里,人与月仿佛有了心灵的沟通,成为了知心的朋友。这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那一刻,在那竹林中,在弹琴长啸时,当一轮明月出现时,王维达到了这种境界。
李白的《月下独酌》写得也很细致传神,但王维的“明月来相照”要更含蓄些,寓意更深厚些,达到的境界也更高些。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层面上,只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相当。
我们从这样的诗里也可以看到王维的画风,他善于布景,廖廖数笔,勾勒出几个简单的事物,就能组合成一幅意境独特的图画。可以说,王维超脱了写真,他挥墨就是写意,并在写意上达到了化境。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似乎一点都不美,但它却是属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因为中国农民最多。这首诗有悲惘的情怀,其实它的境界是要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要高的,但古代论诗歌的都是文人,所以这首诗声名不显。以今天看来,这首诗返璞归真,在极度朴素之中,蕴含着人类最美好的同情心。以教化的意义而言,这是第一首唐诗,我们找不出另一首唐诗,能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道得真切明白,却又人人感同身受的了。
“粒粒皆辛苦”虽然句意简单直白,但是,对农民生活的辛苦,其总结却是最为凝练的,用粗俗的话说,是一针见血,用文雅的话说,是写出了核心和根本。以“粒粒”承载农民无尽的辛苦,真是抓住了本质,恐怕天下再无一语,比这一句更能道出农民生存的不易,更能博我们深厚同情的了。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其实,唐诗的美,并不全因境界,更因声韵,这首诗的有些点评,说此诗的意境很美,其实,令这首诗出色的还是风骨,是对句谐韵中透露出来的气质和韵律。
这首诗的格调很高,对蝉的描写,意境也很美。第一句写出了高洁,第二句写出了神彩,尤其是第二句的炼字非常到家,最后两联是诗意的升华,写出了人格的美和力量,这是一首当得上巅峰完美的诗作。但在普适性上,这首诗更适合品性高洁的人,士大夫之流会更欣赏它,所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读者范围较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狭窄不少。
虞世南的《蝉》、王绩的《野望》,都是初唐诗的佳作,是开创唐诗盛世的序幕,尤其是《蝉》,树立了初唐的高标。初唐的国势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初唐诗人的诗篇也充满了积极昂扬、乐观进取的气息。我们读到《蝉》,就可以相信一句“诗不必盛唐”了,确实,初唐诗有高妙处,虽盛唐亦所无也。
我们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第一的励志诗,其实,“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是很好的励志诗。
这首诗可以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对比来读,骆宾王的结句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虽然有高洁的说法,但还是流于字句,没有具体的描写。而虞世南这首诗,其最佳的注脚却恰恰是高洁。饮清露,是喻廉而不贪,清而不浊。流响,是说德言有力,立德立言立功而影响他人,这是虞世南想要表达的本意,“流响出疏桐”,确实是说名声流布四方,但是,在结句里,他说这种名声的流传,并不是凭借官位权势或皇帝的恩宠(藉秋风),而是凭借德行、学问、功业,包括人生的境界(居高)。可见,虞世南是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恃外界的影响的。虞世南这首诗,当是有感而发的,也许是有感于群臣对立世建功的态度,也许是自抒怀抱,也许是有感于某人某事,也有可能是有人诽谤他,他才写诗以明志。
我们可以看到,虞世南诗的格调和境界,要比盛唐那些大诗人高一些,大多数的文人都看不起那些在政治上得意的文人,所以对虞世南这首诗的评价往往不够高,认为其艺术性不够,殊不知,格调和境界,乃是诗品的第一构成要素,以此而论,虞世南或许写诗不够多,艺术成就总体或许不够大,但他的一首《蝉》,以诗品而论,却足令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汗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思想境界的高度上,恐怕也只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相比。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写五绝,可以说,王维的功力最高,佳作也最多。他的五绝,如《辋川集》等山水之作,大可不必放到这里来讨论,它独树一帜,已不必用是否达到巅峰完美来评说了。所以本书只点评他的几首小诗,而将他大多数的山水佳作独入一序列评析。
王维的这首《相思》是非常有名的诗歌。从文字和艺术构成来说,它比不上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但在普适性上,它却胜了一筹。
在普适性上,《相思》与《夜思》相仿佛,都是广被传诵的名句,但是《相思》的上联以问为起,显得蕴藉含情,令人遥想,而且与下句风格相同,都是以最淡之语,凝最深之意,所以比之《夜思》上联的趣味性与下联的深沉之不谐来,《相思》在诗艺上稍胜一筹。
王维的诗写得越淡,味道就越妙,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因为王维抓住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缕情丝,他的诗根本不需用力着彩,只要对那缕情丝轻轻一触,似是漫不经心的拂过,我们的心就被抓住了。
在五律中,王维的山水诗是冷冰冰的却又绝艳的美,而在五绝中,他的诗则是温暖的、充满感情的,而且是极其细腻的。王维创作山水五律时,他仿佛是一个忘记感情的罗汉,但他创作五绝时,又仿佛化身一个充满慈悲的菩萨。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只因为它告诉我们,要珍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情意。
曲池荷·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的这首小诗,实在是风流蕴藉,令人怜惜。
上联在艺术上以韵见胜,“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把普通的景也写得很有味道,这个味道在它的用字上,在它的韵律上,在它的工整上。它的可爱之处,就如同李白诗一样,只要吟诵,那韵律的感觉就足矣了,我们就从字的声韵中了解了它的具体意思。
第一联是很美的,是带着一种爱惜之情写出来的,如果读不到那种若有若无的怜惜,就不算读懂这一联。
下联就是传诵很广的名句了,托物寓人,将自己的忐忑之情,写了出来,它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自己际遇的担忧,对自己理想抱负的执著,以及对命运忐忑的叩问……所以这句淡而又淡的诗句,包含了诗人一切深沉的内心之事,让我们读到它时,也勾起了心中那一切深沉的,虽无限珍惜却无可奈何的感情。
别辋川别业 ·王维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其如XX何”的句式,在《全唐诗》中出现的没有十次也得有八次吧,但只有王维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从首句就开始写那难舍的眷恋。等会,再等会,不愿上路,最后还是慢慢地催动车马,依依不舍的情绪一开始就布满了。
惆怅,等出了连山的松萝后,就不再是依恋,而是别离的惆怅了。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这一联可以做互文看待,忍别应是一个问句。忍别吗?这青山绿水都不忍。
这一联也可以做递进解。青山尚可忍别,那呜咽的流水,就更让人无可奈何了。在这一种解读下,全诗的情绪是递进的,别松萝还只是惆怅,别青山则是强忍着,别绿水则是完全放不下了。
这首诗别的是什么呢?仅仅是辋川别业吗?显然不是,别的是那种隐居生活的惬意;别的是在这山水流连间的领悟、所得;别的是悠悠的岁月;别的是安静清幽的环境;别的是安宁的心境。
松萝、青山、绿水,只是以上种种的物象。
这样读王维的诗,才能真正还原其诗意,也才能读出王维诗歌中的美。